083.权变的分寸该如何把握?

083.权变的分寸该如何把握?

00:00
18:29

顾东桥问:权变的分寸该如何把握?阳明先生怎样回复呢?他先一针见血地批评后学者舍本求末之病:“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慨叹后学者未能致良知,却只对权变的分寸末节汲汲探求。然后用“规矩尺度”和“方圆长短” 形象比喻“良知”和“权变”的关系,指出良知才是衡量世上一切事情大是大非的标准,有了良知,心中自有一把尺子,变常之事自然应对得当。致知必在于行,舜不告而娶妻,正是忧无后的良知之行;武王不葬而兴师,正是救民的良知之行,故圣人做事权变皆能合宜。最后殷殷告诫后学者切勿悬空讨论变常之事,可谓警世之语。请您细听张讲师如沐春风的讲解。


1、圣人和凡夫的区别是什么?

2、为什么说没有【行】就不能叫【知】?


《答顾东桥书》

(十)

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孟子云:“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

节目时变,圣人夫岂不知,但不专以此为学;而其所谓学者,正惟致其良知,以精察此心之天理,而与后世之学不同耳。吾子未暇良知之致,而汲汲焉顾是之忧,此正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之蔽也。

夫良知之于节目时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也:节目时变之不可预定,犹方圆长短之不可胜穷也。故规矩诚立,则不可欺以方圆,而天下之方圆不可胜用矣;尺度诚陈,则不可欺以长短,而天下之长短不可胜用矣;良知诚致,则不可欺以节目时变,而天下之节目时变不可胜应矣。毫厘千里之缪,不于吾心良知一念之微而察之,亦将何所用其学乎!是不以规矩而欲定天下之方圆,不以尺度而欲尽天下之长短,吾见其乖张谬戾,日劳而无成也已。

吾子谓“语孝于温清定省,孰不知之。”然而能致其知者鲜矣。若谓粗知温清定省之仪节,而遂谓之能致其知,则凡知君之当仁者,皆可谓之能致其仁之知,知臣之当忠者,皆可谓之能致其忠之知,则天下孰非致知者邪?以是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

知、行合一之体,不益较然矣乎?夫舜之不告而娶,岂舜之前已有不告而娶者为之准则,故舜得以考之何典,问诸何人,而为此邪?抑亦求诸其心一念之良知,权轻重之宜,不得已而为此邪?武之不葬而兴师,岂武之前已有不葬而兴师者为之准则,故武得以考之何典,问诸何人,而为此邪?抑亦求诸其心一念之良知,权轻重之宜,不得已而为此邪?使舜之心而非诚于为无后,武之心而非诚于为救民,则其不告而娶与不葬而兴师,乃不孝、不忠之大者。而后之人不务致其良知,以精察义理于此心感应酬酢之间,顾欲悬空讨论此等变常之事,执之以为制事之本,以求临事之无失,其亦远矣。其余数端,皆可类推,则古人致知之学,从可知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78335likj

    面对一切没有面对过的事情,我们要向良知要答案,是否成人成己,是否舍小取大。不必取去探索事理,因为良知才是根本,且时间有限,你根本探索不完

  • 上海春夏秋冬2013

    知行合一,由近而远,由易而难...贵坚持,然有权变,不因权变而不坚持...

  • 十曰十三

    中庸之道在此。

  • 三渡渡人渡己

    核心良知 就是为人好的心

  • 无我而为2017

    守住根本,感恩老师!!

  • 桃之夭夭_5tu

    良知是节目时变之本

  • FB_BDDW9

    武王有姜子牙

  • 丫星爸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听完此章,感到其实都是统一的。前句讲的是道心惟微,当然要论心,只要能秉持孝心行孝道,就是率性;后句讲的是人心惟危,只要无恶行,其实就是致知之外现,也是修道。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3072211

  • 听友192622076

    这篇好,用良知来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