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换一种看法,历史可能更有趣

【历史】换一种看法,历史可能更有趣

00:00
16:46

上节是历史的第一讲,有很多听官听完后就私密开浩,说开浩你讲不讲这个,这个事情是怎么怎么样,开浩你讲不讲那个,那个又是怎么怎么样,开浩最后总结了一下,他们说的无非就是什么人,干了什么事。

 

听完他们讲的之后,开浩总觉得缺点什么,可能这也和我们从小的学习环境有关,因为从上学时候起历史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必须要背的,要用来考试的知识点,比如说秦朝我们背的是啥,陈胜吴广起义是农民第一次起义,百姓揭竿而起,我们要善待百姓;宋朝我们记住的是澶渊之盟,明明强大占优势的宋朝,却给比自己弱小的辽国送钱,这是耻辱,我们要牢记。

 

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可是这些知识点却好像并没有给我们带来这种效果,因为我们并不是一个君主,或者说我们也不是 一个身处黑暗的百姓,我们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并不能感同身受,所以我们记忆中的历史总是冷冰冰的,给我们带来的好像就是一个笼统的故事,甚至都不能算一个故事,只是一句话,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发生了什么事,就是一些冰冷的文字堆砌出来的几行字,除了考试能用一下,得到一些分数,或者谈论的资本以外,并没有带给我们其他利益(原谅开浩这么实际哈),更不要说能够明智了。

 

可是难道历史没用吗?并不是,可能只是我们没有用对方法,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为何那么多的伟人沉迷于历史之中,据说毛主席翻烂了两本资治通鉴,所以开浩给大家讲的历史,是希望能够从那些我们曾经背诵过的历史段落中,寻找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也就是我们缺失的那些能够明智的东西。


秦末农民起义的A面:

我们就拿前面提到的几个故事来举例,看看开浩看到的,和我们历史书中背的有什么不同。先拿陈胜吴广起义来说,这个事情呢就是讲一群农民,因为下雨耽误了去工地上上班,结果里面有个叫陈胜的人就起来说,你看我们上班迟到了,按规定可是要杀头的,不如我们造反吧,反正造反也是死,不造反也是死,造反成功了我们还能成为王公贵族,地主老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也不是天生的贵族,要靠我们自己用双手去奋斗啊等等,一顿给人洗脑,然后这一群人在陈胜吴广的带领下,走上了造反抗秦的道路,最后引起了秦朝的灭亡。

 

后来有人看到了这个故事,然后就感叹,这秦朝真缺德,太狠了,连个上班因为下雨迟到都会被砍头,这群农民做的对啊,这个陈胜吴广干的太漂亮了,还有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说的太给力了。于是流传到了现在,这个故事也在我们的历史书中留下了印记,也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中要背的陈胜吴广,一个为国为民的陈胜吴广。

 

秦末农民起义的B面:

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并不是。我们以前也说过陈胜说的迟到了就要砍头,这句话就是一个糊弄人和他一起造反的谎话,从我们现代挖掘出的《秦法》,也就是当时秦国的法律就可以看出来,我们一直认为严苛的《秦法》也是包涵些许的人情在其中的,就拿这个上工迟到来说,要是迟到在当时是不需要被砍头的,只需要酌情扣工资就可以(有自然因素还可以免去罚款)。可是这事情到了陈胜嘴里却成了,只要迟到就面临被砍头的惩罚,而且陈胜的言论在当时也的确有说服力,为什么呢?因为当时陈胜是一个官啊。

 

在《史记》里记载,这次迟到的有九百多人,都被大雨拦住了去路,而陈胜呢则是这九百人的屯长,也就是说陈胜是这九百多人的上级。所以当时陈胜和这些没读过书,也不识字的农民一说要被砍头,这些农民呢就立马信了,立马恐慌了起来。而到后面陈胜要带着他们造反的时候,这些百姓也是一呼百应,为啥?因为在百姓心里,陈胜是怕百姓丢掉性命,所以才告诉百姓律法,让老百姓保命,甚至还丢掉了自己的官职。所以在这些百姓心里,陈胜就是他们的救命恩人啊,那跟着他搏一个前程又有何不可呢,所以陈胜吴广的起义,还不如说成是陈胜吴广骗老百姓起义。

 

可能听到这里有听众就要有疑问了,为啥陈胜要丢掉官造反呢,安安心心的当个屯长,领着国家工资,底下还有九百多号子人,不好吗?嘿,还真不好。有些人可能喜欢安稳,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平平淡淡,但有的人却不喜欢这份安稳,就觉得大丈夫应该立于高堂之上,就应当大富大贵,而我们说的陈胜就是这种人。

 

在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陈涉世家》中,有个小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说陈胜年轻的时候,和别人一起在地里干活,等到中午休息时,陈胜就和这帮兄弟聊天说,我们兄弟几个做个约定呗,就是以后谁当官发财了,别忘了哥几个,互相扶持一下,苟富贵,勿相忘,就是从这里出来的。而在陈胜说完这话后,有个一起种地的就回复陈胜说,别做白日梦了,就我们这几个种地的苦哈哈,还想着当官发财,呵呵。都说聊天止于呵呵,当时陈胜也一样,被人这么一嘲讽,也没脸待下去了,恨恨的说了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意思就是你个家雀儿怎么能知道我这个大鹅(天鹅)的志向。你看啊,从陈胜说的这句话就能看出,这小子从小就不是个老实孩子。

 

所以估计到后面,陈胜也是为他的梦想努力去了,开浩估计也是报效国家去了,因为等再有记录的时候,陈胜已经从一个农民变成了一个屯长,明显是立功了。但是陈胜做到屯长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事情,秦国没仗打了,自己的上升途径断了,为啥?因为这时候秦国统一完六国了,连旁边的南越地区也打完了,国家开始忙着搞建设了,但是秦国是以战论功,就是说你想升官,就要打仗,没仗打了,你的升官途径也就到头了。

 

所以陈胜这个屯长的官职,如果不出意外的情况下估计这辈子也就是这样了。可是陈胜不甘心啊,我还想做大天鹅呢,于是就开始关注国家政事,希望能找到上升的机会,这点我们从陈胜撺掇吴广起义时说的话就能看出来,他说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该做皇帝,做皇帝的应该是公子扶苏,秦二世却杀了扶苏,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我们就以扶苏公子的名声起义。

 

你看他说的这句话,老百姓不知道扶苏死了,你怎么知道的,明显陈胜绝对是很早就在关注着国家的每一点变化,终于最后时机到了,陈胜趁着百姓迟到,拿出要杀头的借口,揭竿而起,反了大秦。

 

秦国有暴政吗?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秦国自商鞅变法后蓬勃发展了百年,也没见百姓怎样,或者说是要直接推翻秦国啊,怎么到了陈胜这儿就忍不下去了呢,可能暴政就只是个借口吧。前段时间看到个段子,说现在那些辞职的人,一个个说着在公司里没有上升空间,其实还不是给的钱不够?这话一听好像有理,但是实际上呢?职位的高低往往决定了薪资的多少,没有上升空间哪来的钱,所以辞职也就理所当然,甚至像陈胜这样另起炉灶的也不在少数。

 

所以陈胜吴广起义到底是因为啥,你真的懂了吗?可以在评论区发言留下自己的看法。



澶渊之盟的A面:

讲完陈胜吴广起义的真相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前面另一个提到的事情,就是宋朝的澶渊之盟,这是个什么事儿呢,听开浩先给你说一下,当时宋朝和辽国打仗,宋朝我们都知道,背过宋词哈,而辽国差不多和我们以前提到的匈奴差不多,是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就是这两个国家打了起来,最后呢宋朝打赢了。

 

按理来说战胜国应该向战败国提条件吧,要点东西啥的,但是宋朝却没这么做,反而是和战败国辽国说,这样吧,我们每年给你送30万两银子,我们两家握手言和,怎么样?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当时辽国都懵了,原本输了战争都准备被放血了,结果输了还有钱拿,这好事上哪儿找去,于是也就同意了下来,双方签订了一个条约就是澶渊之盟,而也就是这种赢了还送钱的傻瓜做法,所以澶渊之盟也就被我们历史书中判定为一个屈辱的和约,而当时给的钱叫做“岁币”,也就被历史教材写成了北宋政府给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这件事情如果单纯来看,好像宋朝的统治者的确有点傻,打赢了还倒贴钱,辽国碰瓷呐,国与国之间锱铢必较,你这么慷慨大方,不是资敌嘛。但是在开浩看过宋朝的历史后才发现,澶渊之盟真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盟约,把中国人的智慧体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这么说呢?看开浩给你分析分析。

澶渊之盟的B面:

我们先从宋辽两国打仗的原因开始说起,也就是一块比较有争议的土地,也是宋朝的一大遗憾,燕云十六州,经过宋朝皇帝们不屑的努力,燕云十六州不但没有收回,还把自己的国家也一并送了出去。

 

要说燕云十六州有点特出,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开浩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明白了,这片土地,就相当与我们1997年收复之前的香港,甚至比香港还严重一些,香港是当年清政府以租赁的方式,租给了英国,所以香港的土地所有权还是归我们中国的,但是这燕云十六州呢,是直接被宋朝的前任政府连带所有权都送出去了,而收到这片土地的国家呢,就是辽国。

 

后来宋朝把前任政府灭掉后,就想着把这燕云十六州给拿回来,毕竟是汉人的土地,而且也有同胞生活在那片土地,让辽国这个异族统治算怎么回事,于是在宋朝成立后,宋朝就总想着派兵把这片土地给收回来,于是就经常在燕云十六州上掀起战争,想把这片土地武力收复回来,结果有一次收复的战争中,宋军没打好,被辽国人杀了回来,不仅直接退出了燕云十六州,还被辽军打到了宋朝边境的城池边上,眼看着只要辽军攻下这个城池,就能够直取首都的时候,当时的皇帝御驾亲征,反手又给打出了边境,在这种情况下,宋朝眼看收复燕云十六州是无能为力。

 

于是宋朝的统治者想到了停战,并且还想一劳永逸的停战,毕竟不能每次打仗都把皇帝给搬出来坐镇啊,你当他是吉祥物呐。但是打仗嘛,不是你自己说停我不打了,别人就停了,而是双方得统一意见后才能停战啊,所以澶渊之盟就这么出现了,宋朝我每年给你30万两银子,但是说好你就不能过来打我了。辽国一听这好啊,打不过还有钱拿,也就顺水推舟答应了下来。

 

而宋朝呢,我们都觉的他亏了,但其实也并没有,为啥?还是那句话打仗打的就是钱,而且这次要不是皇帝出马,那城池都要破了,修一个城池怎么也要30万两吧,而且还有零零碎碎抚恤金啥的,耗费比30万高多了,还不如我给他钱求个安稳。还有辽国是个游牧民族,只要国家一不好过就上边境掳掠,每年损失也不止30万两,既然他就是求财,那我不如趁着这次胜利拱手送上去,不但告诉他我们不是好惹的,还能主动给边境百姓保个平安,澶渊之盟不是向敌人低头,而是出于经济考虑。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宋朝就开启我们熟知的送钱保命法,你要来打我?诶,别来了,您费时费力的干嘛,你要钱我给你送过去不就完事了,你缺皮毛过冬,那我也给你送过去不就好了,打仗多伤和气啊,而宋朝呢也就把那些原本用来发展军队的钱,转到了用于发展经济,造就了我们看到的最富有的朝代——宋朝。




总结

在北京出版集团大家小书系列丛书中胡绳先生所著的《二千年间》中曾经提过,假如我们只知道历史上发生过什么事,有过些什么人物,做过些什么事情,但对于其存在和发生的时间茫无所知,那是不行的。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所处的时间和时代,很容易就做出错误的判断,就像单拿出澶渊之盟来说,它就是一个耻辱的盟约,但放到那个时代中去,谁都不可否认它的伟大。

 

历史从不简单,一个事件,如果单拿出来那仅仅只是冰冷的文字,但放入历史的洪流之中,去了解来龙去脉,你才会发现,那些被历史铭记的,才是我们真正所要传承的智慧。

 

仅仅一个事件就能如此,那一个朝代又该如何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執筆丿灬寫年華

    就等更新

    开浩御书房 回复 @執筆丿灬寫年華: 来了来了

  • 不知名的无名小卒

    沙发

    开浩御书房 回复 @不知名的无名小卒:

  • Hlkjgs

    前半段陈胜起义部分,完全赞同开浩的说法。后半段澶渊之盟,不敢苟同开浩的看法。国家是要算经济账,但不能只算经济账,还有国家尊严和长远利益。一个国家长期对外敌卑躬屈膝,等于鼓励外敌得寸进尺的侵犯。一个国家刚开始弱小的时候,对外示弱装孙子,那是不得已,汉朝刘邦打不过匈奴,只得服软,唐朝李渊刚起兵时还向回鹘称臣,但这些都是策略,汉唐之所以伟大,就是强大之后把匈奴回鹘打得屁滚尿流,不仅出了恶气,更重要的消灭了外部威胁!反观宋朝,一直在赔款的道路越走越远。宋朝就应该在签订澶渊之盟之后,趁辽国不备,突然出兵,夺回燕云十六州。没有燕云十六州,北方无险可守,必须养大量的兵,拖累了经济,再加上重文轻武,终致亡国。

    听友270451768 回复 @Hlkjgs: 赞同,当个故事听就可以,历史就算了

  • 极光迪莫_90

    太武断了吧,不带这样误导的。第一,陈胜是去戍边,即是军事任务啊,秦律里记的是徭役,性质是不一样的;第二,秦从商鞅变法之后普法工作是做得非常好的,不会这么多人轻易被骗的。还是不要信口开河的好。

  • 赫赫有名2006

    原来历史书这么肤浅

    开浩御书房 回复 @赫赫有名2006: 考试还是要用的

  • 听友63839333

    不能这样简单滴理解澶渊之盟 正是因为把它放到国家的层面看 才是耻辱的。一个国家如果连基本的军事防御能力都没有,就只能是待宰肥羊

  • 1382727vhwq

    打完左脸送右脸,还说成战略战术。

  • 守护1玥玥

    额,和学习到的有点不一样

  • 以和为鬼_ox

    背景音乐一惊一乍的,尤其在开头和结尾部分,睡前听的话,影响非常大!望慎重考虑!

  • 1881861vlsp

    除了生活的方式进步了而已。但无论什么朝代或者是现代,任何人的关系、处人处事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