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叶曼先生学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上)

跟叶曼先生学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上)

00:00
07:42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zhe);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第二十六章主要讲为人处世要持重不躁进,持重以驭轻,守静以制动。这一章再接着提出五个善来,这五个善就是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能够按这五个善来行事的话,就叫做顺自然;能够顺自然,就会潜移默化地发生气质变化,自然而然地把恶习改掉。世界上没有一个可弃之人,万物也没有一个可弃之物,圣人就能够行五善以使别人潜移默化,救治百姓。

“善行无辄迹”。意思是善于行路的人不会留下车轮痕迹,引申为不故意做作的人能够处世自然,使所做的事不落痕迹。王弼注说:“顺自然而行,不造不施,故物得至,而无辙迹也。”顺着自然而行,不刻意有所作为,而物却能够自然成长,又没有人工斧凿之痕。举个例子,王莽的祖父太公是个有道之人。有人来抢他的土地,他说土地是养民的,怎么可以为了保护土地而伤了老百姓呢?于是他就走了。后来老百姓都很尊敬他,逐渐地归附于他,所以他虽然把土地出让,却赢得了更多百姓和土地。真正行善的人能够顺着自然,不躁不施,并且毫无造作的痕迹,最后却能够不求而得。有些人行事都是在那儿作秀,自以为代表了一条光明的道路,没有自己就会天下大乱,这样的话就不是善行了。佛教里面说的“不着相布施”,就是反对别人有善行而要显摆,比如捐一点钱就要把名字刻在墙上,连捐一片瓦,这个瓦上也得有自己的名字。《聊斋》里头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善人到了阎王那儿,阎王审判案子,说:“这是一个善人,他总是用心做善事,并对自己很得意。他已经安慰自己,给自己奖牌了,所以不必再奖赏他。”有心为善的目的是为了赢得美好的名声,这就有了辙迹,有了辙迹就不是自然。
我们走路的时候总是先迈出一只脚,另一只脚就跟上来,这样自然而然就走了。但如果心里总是想着这回该迈出左脚还是右脚,那么就没法走路了。我们开车的时候遇到危险,是踩刹车还是换档呢?通常新手都是踩了刹车,结果加了油门,许多问题就出在这上面。如果能够随心所欲地运动快慢,行所当行,行得非常自然,就不会出事了。当心念如一,人物合一的时候,就无为而无所不为了。

“善言无瑕谪”。王弼注说:“顺物之性,不别不析,故无瑕谪可得其门也。”瑕是美玉的斑点,谪是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顺着物的性,不加以分别,不加以剖析,就没有瑕、谪。为什么呢?因为一加分析就有好坏、是非、善恶、爱憎的区别。孔子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就是说要么不讲话,要讲话就得讲出东西,切中要点。人们常常说话不守信用,为什么?因为我们爱夸大,所以得道之人懂得人前做不到的不要说,人前说不得的不要做。从前我跟一个老师学佛,老师把我们聚到一起,要我们说自己将来的志愿是什么。那时候大家都说要修无量法门以普渡众生,然后老师问我,我说希望将来有足够的钱盖一所房子,把愿意修行而没有钱修行的人聚集在一起,让我来伺候他们的饭食,照顾他们的起居。老师说你的志愿怎么这么小?我说就是这么小的志愿可能这辈子都未必能做到。普渡众生的话我不敢说,因为我自己都没渡,怎么能去渡人呢?所以真正善言的人,言语简洁而言必有中,这样自然就没有瑕疵了。
“辞约而指明”,这是说话最要紧的。我们为什么说太史公的笔法好,因为《史记》增一字则太多,减一字则太少,我们学写文章就要这样。另外,我们还要说“言语莫攻人心病”,不要逞口舌之快,专门挑人家的痛处,这一个“攻”比你拿刀子砍人还厉害,会让人终生不忘。倘若对方是一个君子,给他留个坏印象而已;如果对方是个小人,那么就会招来祸患。这就是所谓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一定要“慎言语,节饮食”,该我们说话的时候再说话,不是我们说话的时候就不要插嘴,不要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