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天窗》试讲

部编版小学语文《天窗》试讲

00:00
10:15

想要获取完整版电子文稿,关注“语文一起学”微信公众号回复“面试”领取


《天窗》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慰藉”“蝙蝠”等生字词,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行文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导入


出示不同的窗户(古代的、现代的、城市的、乡村的),进而引出课题《天窗》。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想象,不信就让我们跟随茅盾的脚步,去领略天窗的神奇。


四、初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清课文的行文思路。


2.字词:慰藉(藉多音字); 蝙蝠的书写


2.内容:分别写了晴天、雨天以及夜晚,天窗带给儿童的无限乐趣。


五、析读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天窗给孩子们具体都带来了哪些乐趣?


(一)唯一的慰藉


1.这里的“慰藉”什么意思?(安慰、抚慰)


2.快速浏览课文,孩子都在什么情况下,会从天窗中获得慰藉?(雨天无聊的时候,晚上被强迫睡觉的时候)


3.你能理解孩子们对天窗的这份渴望吗?(学生畅谈感受)


4.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比喻,把屋子比作地洞,写出了关闭木板窗后,屋子一片漆黑,四周严严实实的情景。)


(二)神奇的想象


1.通过天窗,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雪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个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2.这里雨点跟雨脚有什么不一样吗?(不一样,富有想象力,雨点它有脚,它光着脚丫在那儿卜落卜落跳,跳得那样轻快。)


3. 句子中“一瞥“”是什么意思?(闪电它有眼睛,它飞速地看了你一眼。)


4.如果是你,透过那小小的天窗,仰望头顶的星空,你会想到什么呢?(秋天来了,我看见飞过的一只大雁,她要去寻找她们的小伙伴一起飞到南方生活;冬天来了,我看见雪花在天窗上翩翩起舞。)


六、品读


为什么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当门窗紧闭,屋子黑得地洞里似的时,只有这个小小的透明玻璃,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的世界,通向广袤宇宙的窗。所以作者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


七、小结、作业


拿起手中的笔,画一画天窗中的几幅画面。


八、板书设计






《天窗》试讲稿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8号考生,今天,我为大家试讲的题目是《天窗》,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上课之前啊,咱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同学们认识它们吗?


师:对的,这是各式各样的窗户。


师: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窗户的名字吗?


师:你的小手举得最高,就请你。


师:你说你认识第一种,这是落地窗,你家客厅装的就是这种,视野开阔,特别的明亮。


师:靠窗的同学,请你。


师:你说你在甄嬛传里见过第二幅图的窗户,窗户上的雕刻特别好看。


师:你的观察真细致。没错,这就是古代的支摘窗,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小轩窗。


师:我们来看最后一种窗户,大家看看它和其他窗户有什么不同呢?


师:同学们说它很小,位置也和其他的窗户不同,是开在房顶上的。


师:是的,天窗虽然很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茅盾先生的脚步,一起去领略天窗的神奇。


二、初读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现在,老师就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同时,边读边解决这样两个问题。


问题一:画出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问题二:理清课文的行文思路。


师:好,开始你们的朗读吧。


师:大家读书的声音渐渐小了,看来,刚刚的两个问题你们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


师:读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同学们今天都达到了这个要求。
师:现在请同学合上课本,老师已经将本节课的生字词整理到了多媒体上,哪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呢?


师:你的眼睛最闪亮,就请你。


师:嗯,他读完了,大家说他读的怎么样啊?


师:是的,声音非常洪亮。


师:哦,你说他有一个字读错了,那这个字应该读什么?


师:非常好,慰藉jie四声。


师: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遍。


师:这个字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四声,慰藉jie,他还有一个读音是ji,可以组词,一片狼藉。


师:攻克了字词关,现在谁来跟大家说说,本文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呢?


师:最后一排的女同学,就请你。


师:你说文章讲述了作者透过天窗看到的景色。


师:你能抓住课题与文章内容的联系进行归纳,思维真是敏捷啊。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要补充的?


师:你说文章按顺序分别写了晴天、雨天、夜晚在天窗看到的景色,还有给我带来的快乐。


师:大家说她归纳的怎么样啊?嗯,既简洁又准确。


师:本文就是讲述了晴天、雨天以及夜晚,天窗带给儿童的无限乐趣。


三、析读


:现在,老师就再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天窗给孩子们具体都带来了哪些乐趣?稍后,老师会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师:第一组的同学已经自觉的坐好了,那就来说说你们小组的分享吧。


师:哦,你们小组读出了天窗给小孩子带来了唯一的慰藉。


师:那你能不能说说,这里的“慰藉”什么意思呢?哦,是安慰、抚慰。


:孩子都在什么情况下,会从天窗中获得慰藉呢?


:你说是在雨天无聊的时候和晚上被强迫睡觉的时候。


师:那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师:你找到的句子是,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啊”跟着木板窗的关闭,孩子们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师:找的非常准确,集体的力量大于一切,你们已经证明了。


:同学们,你们能理解孩子们对天窗的这份渴望吗?


:我听到有同学说,下雨的时候爸爸妈妈不许出去玩,你也是趴在窗户边上看风景的。你说野外露营的时候,睡不着了你就偷偷数星星。


:同学们能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真是让人惊喜呢。看来大家对这份渴望感同身受呀。


:那么,同学们,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师:戴眼镜的同学,你终于鼓足勇气了,请你。


:是的,比喻,把屋子比作地洞,写出了关闭木板窗后,屋子一片漆黑,四周严严实实的情景。


师:第一小组分享了他们发现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其他小组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师:第三组的同学,你们也有想要分享的,快来说说吧


师:你们说天窗带给孩子们神奇的想象。


师:那通过天窗,孩子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


师:你说,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雪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个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里的“雨脚”能不能换成“雨点”呢?


师:你的头都快摇成拨浪鼓了,快来说说你的想法吧。


师:你说,不能换,因为雨脚更富有想象力,雨点它有脚,它光着脚丫在那儿卜落卜落跳,跳得那样轻快,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比用雨点更生动。


: 句子中“一瞥”是什么意思?


师:你说闪电它有眼睛,它飞速地看了你一眼。这是把闪电当作人来写了。


师:没错,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好像闪电和雨点都有了生命、有了感情。


师:同学们也可以把这些修辞手法,试着运用到你们日常的写作中。让你的文章也生动起来。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象,如果是你,透过那小小的天窗,仰望头顶的星空,你会看到什么呢?


师:第一排的女生就请你。


师:你说,秋天来了,我看见飞过的一只大雁,她要去寻找她们的小伙伴一起飞到南方生活。


师:嗯,你也有想说的,快站起来吧。


师:你说,冬天来了,我看见雪花在天窗上翩翩起舞。


师:听完同学们的想法,老师也开始向往天窗外充满诗意的四时美景了。


四、品读


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为什么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


:我听到有同学说当天气不好的时候,有了天窗,小孩子们就可以看到外面的美景了。


师:还有同学说,天窗不仅让我看到了美景,更激发了我对世界的好奇。


师:是啊,当门窗紧闭,屋子黑得地洞里似的时,只有这个小小的透明玻璃,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的世界,通向广袤宇宙的窗。所以作者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该感谢的。


师:嗯,没错。现在就让我们怀着对发明天窗的大人的感谢,怀着对农村淳朴生活的向往。伴随着多媒体的乐曲再读一读这篇文章。


五、小结、作业


:好了,同学们,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本节课,在各位同学积极踊跃的参与中,我们解决了生字词,了解了天窗带给儿童的无限乐趣,也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淳朴。课下就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画一画天窗中的几幅画面。


:我们下节课一起来分享。


:好,同学们,下课。


六、板书设计


结束语: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试讲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倾听,请问,我需要擦黑板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巧笑倩兮c

    这是第一课时吗

  • 暮春四月

    明天考试

  • 听友248373281

    讲的真好

  • 兔女鬼鬼

    试讲是一课时还是一整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