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兴衰》第一讲:那些辉煌一时的帝国的崛起与衰落

《大国的兴衰》第一讲:那些辉煌一时的帝国的崛起与衰落

00:00
09:39

【大国的兴衰】那些辉煌一时的帝国的崛起与衰落


50本书构筑你的商业知识图谱。大家好,我是吴晓波,今天我们讲保罗·肯尼迪和他的《大国的兴衰》。


保罗·肯尼迪是一个英国裔的美国学者,他早年在牛津大学读书,学的是海军史,后来到美国去任教。他在1987年出版了这本《大国的兴衰》,研究的是美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兴起的原因和有可能面临的衰落危机。


一、美国:从超级大国到陷入了“国家焦虑症”


美国是一个特别年轻的国家,它创建于1776年。


到建国的120年后,也就是1890年代,它的钢铁产量超过了英国。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45年以后,美国成为了一个全球超级大国。19447月的时候,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上,美国人争取到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全球贸易权利——美元和黄金挂钩,全世界所有的货币和美元挂钩。


同时,美国主导成立了很多跨国界的国际组织,比如说联合国、世界银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它们的总部全部在美国,美国人在长期内主导了这些国际组织。


所以,在货币的意义上,美国掌握了全球贸易的主导权;同时,在全球事务上,美国也成为了全球世界警察这样的角色。


但是到了1970年代、1980年代的时候,美国突然陷入了“国家焦虑症”,带来焦虑的有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产业转型。美国的人均GDP1978年的时候超过了1万美金,所以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产业中的竞争优势开始下滑,然后制造业似乎走到了终点,就如同中国今天一样,面临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


同时,在亚洲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竞争对手——日本,在全球产业经济中,几乎从服装到家电,日本所有的产业都对美国构成了冲击,所以日本人造成了美国产业经济的第二重焦虑。


与此同时,194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陷入到了一个长期的冷战对峙状态。


所以,第一,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第二,在全球产业经济中面临着日本的挑战;第三,美苏之间的长期冷战对峙。在这三重压力下,美国国内对国家未来的成长前景产生了重大的质疑。


那么,在眼前变得很焦虑、很迷茫的时候,需要有人能够站在一个更长的历史史观中,来观察美国走向未来的可能性。


二、从经济、军事等角度看大国兴衰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1987年,保罗·肯尼迪出版了他这本轰动一时的《大国的兴衰》。这本书有一个副标题,叫《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


这本书出版在1987年,但是保罗·肯尼迪告诉试图在经济和军事两大主题下,研究1500年到本世纪结束的2000年,美国这个大国的兴衰。


他既具有历史观察的穿透力,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前瞻性。这也是这本书在所有的历史性著作中的一个非常独特的特点——它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来解决当前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的可能性提出自己的预见。所以肯尼迪的创作雄心是非常大的。


1.什么是大国


在这本书中,肯尼迪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大国?


他给大国下了一个定义,他说,所谓的大国是指拥有超过全部竞争对手之和的力量、无论遇到对手怎样组合发动进攻,都能从容不迫地策划战争的那个国家。


这个定义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个是超级性——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加在一起,都未必打得过我,我具有攻击这个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国家的能力。


第二,对全球秩序具有很大的主导权——具备召集他们来主导某一件事情的一个能力。中国以前叫做盟主,叫做霸主,那么这个定义跟肯尼迪所谓的大国定义非常相似。


肯尼迪在书中认为,在很长时间里面,这个地球上各个区域有很多区域型大国,比如说在欧洲有一个罗马,叫罗马帝国;比如在东方有中国的汉帝国、唐帝国、明清帝国;在其他区域有印度帝国等等。


这些帝国的国力都非常强盛,但是无论是罗马帝国,华夏帝国还是印度帝国,都不是一个具有全球攻击能力和全球覆盖能力的帝国。


2.全球型帝国为何在1500年后出现


那么,为什么在1500年以后开始出现了一种全球型帝国的可能性?因为1492年的时候,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所以全球贸易开始走出了以欧洲、亚洲为主要区域的贸易结构和国际关系结构。


再接着发生了工业革命,使得人们在生产力上极大地提高,也使得某一个区域型国家突然间具备了统治全球的能力。


所以从1500年以后,世界进入到了一个可能产生全球型大国的新时代。


我们知道,在17世纪出现了西班牙帝国,它当时攻击全球,成为一个超级型国家。


再接着是19世纪,英帝国崛起,他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他统治的,太阳落下的地方也是他统治的,成为了一个全球型的国家。


到了二战以后,美国替代英国,又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


所以肯尼迪开始研究1500年以后的500年的时间里面,从荷兰帝国、西班牙帝国、英帝国到美国的发展历程中,大国兴衰的一些普遍性规律。


3.大国的存在的三种核心规律


肯尼迪认为,一个大国的存在符合三种核心的规律:


第一,大国的兴衰是相对而言的,取决于当时环境里和其他国家实力升降的比较。


第二,肯尼迪说,兴衰的主要和最终决定因素——就是你这个大国,你兴起的原因是什么?你最终走向衰落的原因是什么?他说,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第一是经济基础,第二是军事力量。在肯尼迪看来,经济基础和军事力量两者不可缺少一个。


比如说历史上有一些国家,他的科研能力、经济规模和经济技术迭代能力非常强,但是他没有侵略全球或者维持全球秩序的愿望和雄心。所以他是一个经济大国,但并不是一个超级大国。


但也有另外一些国家,他穷兵黩武,有一个统治全球的愿景,但是他的经济能力、科技进步的能力无法跟上这个雄心,所以他在某一时间段有可能侵略四方,获得很多的利益,但从长期来看,他的经济基础并不能够支撑军事上的雄心,所以他也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大国。


所以真正的超级大国必须在经济和军事上,两手都要非常硬。


那么大国兴衰的第三个核心规律是:不断扩张的战略导致军费攀升,最终使国家经济基础负担过重,是一个大国走向长期衰落的开始。


因为你要统治一个更大的区域,要以超级能力和主导能力来遏制其他国家,所以必须要维持非常庞大的军费支出。在一个非常长的时间里面,军费支出对一个国家来讲是一个巨大的耗散,如果经济发展能力跟不上军费的攀升和军事能力的耗散的话,那么从长期来看,这就是一个超级大国必然走向衰落的整体过程。


这一节先讲到这里,下一节继续《大国的兴衰》。


2


【大国的兴衰】他的一句警告,帮美国在冷战中战胜了苏联


50本书构筑你的商业知识图谱。大家好,我是吴晓波,今天我们开讲《大国的兴衰》。


一、肯尼迪对美国的警告


肯尼迪在的《大国的兴衰》中,以500年的史观研究了欧洲各个超级大国发展兴衰的过程,最终投影到他正在生活的这个美国。他最终得出了一个警告,他说,就好像17世纪的西班牙帝国和19世纪、20世纪初的英国一样,今天的美国正陷入到一个当年大国兴衰的陷阱,叫“帝国战线过长”。


因为在1945年以后,美国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通过国际关系事务的机构的建设,以及通过自己的经济能力的输出,形成了一个统治全球、维持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稳定的核心角色能力。


在长期的维持过程中,需要耗散大量的国力,而这些耗散其实跟本国经济发展、本国老百姓的消费扶持并没有必然的关系,美国承担了一个“警察”所需要支付的成本。


同时,在1980年代,美国和苏联的长期对峙,消耗了巨大的国家实力。


二、星球大战计划


1983年的时候,当时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今天的最大的敌人叫苏联,那么美国和苏联未来的竞争是什么?不仅仅是在地球上竞争,我们要能够在整个宇宙范围内跟苏联发动竞争、发展航天航空的军事能力。所以他在演讲中提了一个概念——美国将发动一个“星球大战计划”。


这个演讲在当时的欧美世界,包括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引起了巨大的恐惧和震动,所以以“星球大战”为起点,美国和苏联的军备竞赛新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987年,肯尼迪出版《大国的兴衰》这本书的时候,所谓的“星球大战”竞赛正进入到一个非常白热化的阶段。


10多年后的文件来解密,有很多专家得出一个结论:其实美国当年并没有真正投入非常多的资金和军费运用于“星球大战计划”,但是导致敌人和对手——苏联,产生了巨大的恐惧。


苏联在1980年的中期后,投入了大量的钱来应对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结果美国人唱了一个空城计,让对手的国力大量地消耗,结果直接导致了1990年苏联经济的崩溃,最终导致了这个政权的解体。


所以有人说,在1987年,保罗·肯尼迪的这个关于美国兴衰的帝国战线过长的警告,给当时正进入到白热化的“星球大战计划”中的美国决策层一个巨大的警告,所以它后来并没有真正地投入到这个计划中。


同时,美国通过这个虚拟的“星球大战”把自己的竞争对手彻底地拖垮了。


与此同时,美国通过硅谷,通过信息化革命的发展,再造了美国的实体经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产业进行了全球化的腾挪转移。同时,信息化革命产业的发展,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这些新兴经济指数资本市场的重新活跃,让美国的经济基础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更新和再造。


如果从经济基础和军事力量来看的话,1980年代中后期以后,相当长时间的美国大国能力的复苏和长期的国际地位的维持,是一种全新的正确战略实施确定的结果。


三、《大国的兴衰》与中国的关系


作为一个中国读者,我总会在想说,《大国的兴衰》这本书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虽然保罗·肯尼迪试图要回答的是美国人的问题,他是站在欧美史观的角度来描述大国的兴衰的,不过在这本书中,中国作为一个背景型要素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比如你翻开这本书,它的第一章的第一节,写得是明代的中国。在15世纪的时候,曾经有过“郑和下西洋”——郑和七次带着一个庞大的舰队巡视南亚地区。


保罗·肯尼迪是一个研究海军史的专家,他说,当时这个舰队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个无敌舰队,它可以攻击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它虽然没有去攻击,它是一支和平舰队。但是“片木不得下海”战略以后,明朝的海军势力彻底地自我瓦解,彻底地归零,从此成为了一个内向型的帝国。


保罗·肯尼迪在他的书中非常惋惜地说:“郑和的大战船被搁置、腐烂,尽管有种种机会向海外召唤,但中国还是决定转过身去背对世界。”


在这本书即将结尾的部分,保罗·肯尼迪也给中国留出了一章,它叫“平衡发展的中国”。


他在这个章节中研究了已经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他说:“中国虽然是全球各个大国中最穷的,同时可能也是战略地位最差的,但是纵然中国遭受着某种长期困难,它的现任领导人看来正在推行一种大战略,这个大战略在连续性和向前看方面,比莫斯科、华盛顿或东京的战略都要强,更不用说西欧的各个国家了。


1980年代中期,中国刚刚开始搞改革开放的时候,他已经非常前瞻地看到了,当中国开始推动一个市场化经济改革运动的时候,虽然眼前非常穷,它的战略地位也非常差,看上去是一个需要被援助的国家,但是如果从长期看的话,假以时日就有可能让中国获得一种新的战略能力,从而成为全球大国竞争中的新兴力量。


他在书中还曾经感慨地说:“500年甚至更长时间以来,西方没能理解中国,也没有对中国的未来做出准确的预测,时至今日,我们所能够做的也不比前人好到哪里去。”


他提出了一个新的警告:在东方地区,一个新兴大国即将崛起,而全世界的欧美国家似乎对此并没有做好准备。


四、结束语


30多年后,我们重新来阅读保罗·肯尼迪的这本《大国的兴衰》,他对美国1980年代所面临的种种的焦虑和困境所给出的观察和答案,如果投影到2020年、2021年的中国,我们会发觉有很大的相似性。


它提出的“在一个国家成为超级大国的过程中,经济基础的建设,科技进步以及军事力量的均衡性方面”的很多警告,即便对今天正在成长的中国以及在中美贸易环境下的全球经济和军事竞赛,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历史非常地漫长,已经发生的事情在时间、地点、人物、结果要素上不可更改,但是你把这些不可更改的历史要素重新进行串联的话,那么每一个学者、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得出全新的答案。


一本30多年前的关于美国大国兴衰的思考,对今天的中国读者来说,在这个意义上仍然带有很大的现实性。


关于《大国的兴衰》的解读就讲到这里了,我是吴晓波,我们下一本书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舒心的舒欣

    按照肯尼迪的大国定义,2020年的美国开始滑出大国的范围了

  • 市井之徒one

    吴老师,15年听你吴晓波频道,到现在了,一路走来,很感谢,你的吴酒还在卖吗?

  • 轻舟已过万重山wbj

    吴老师辛苦了,我们的精神食粮。

  • 铃兰1981

    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

  • 阔刃老廖

    常常彻夜听吴老师的读书,在享受吴老师的博学而不自我标榜 不自我封闭的读书感悟中,得到了知识和思想的升华

  • 北望_长安

    蒙元帝国

  • 梅花缤纷118

    时也,运也,命也,大国的兴起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这几个主要因素!

  • 东方如水

    吴老师好!辛苦了,感谢吴老师的辛勤付出!

  • rainbowyyd

    打卡!

  • 1515931fbko

    背景音乐烦人

    1515931fbko 回复 @1515931fbko: 纯人声更好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