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第一讲:黄仁宇:我是一个长期不被看好的历史系老学生

《万历十五年》第一讲:黄仁宇:我是一个长期不被看好的历史系老学生

00:00
09:14

50本书构筑你的商业知识图谱。大家好,我是吴晓波,今天我们开讲黄仁宇和他的《万历十五年》。


一、一个不被看好的历史学者


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奇人,这本书是一本奇书,到今天,它在历史学界仍然充满着种种争议。


我记得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是30多年前,当时我还在上海读大学,有一天晚上,我在复旦大学文科图书馆看到了一本书,书的封面是深蓝色的,写着《万历十五年》。


我拿到这本书就顺手翻了开来,这本书的第一页的第一行是这么写的: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我就在想,那为什么一个作者要用一本书的方式来写万历十五年?带着这个疑问,那天晚上我沉浸在了这本薄薄的历史类读物中。


读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又萌生了第二个疑问: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呢?它的封面上写着(《万历十五年》)廖沫沙,结果我发觉,书的作者居然不是廖沫沙,它的作者叫黄仁宇。


这大概说明出版者认为这个作者实在是不重要,这本书可能也很不重要,所以请了一个名人题写了一个书名,甚至把这个题写者放到了封面上,吸引了我这样的一个陌生的、非历史的爱好者。


这种疑惑到了今天仍然存在。今天如果你到中国最好的书店,或者到一些互联网平台——当当、京东去看一看,在过去的10多年里面,在通俗历史类读物中,《万历十五年》是排名在第一的。它是过去很多年里最畅销的一本历史通俗类读物。


但如果你走进壁垒森严的历史学界,很多人说黄仁宇并不是一个很专业的历史学家,他那本《万历十五年》并不是一个很严肃的历史类作品。


可能在学者看来,任何一个历史学的写作者必须要经受一些大学的教育,然后有一个名师,有一个写作的范式,有所谓的“师承”……因此在他们看来,《万历十五年》是一个特别奇葩的作品,它不符合学术所有的范式,它让很多历史学者感到非常不适应,甚至这个作者本身也不是一个学历史出身的人。


黄仁宇出生在1918年,他出生一年后爆发了五四革命,当他19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爆发了抗日战争——所以他的少年期和青年期是伴随着这个国家的战乱所发生的。


当战争爆发以后,作为一个热血青年,黄仁宇去读了黄埔军校的成都分校,成为了一个军人,毕业以后在国民党军队里当班长、排长、代理连长。他曾经参加了国民党的远征军,在缅甸这一带和日本人作战,随军队翻越过一个野人山,所以他说,“我是一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学者”。


1949年以后,黄仁宇到了美国,去读了大学的历史系。到他40多岁的时候,他终于得到了一个历史学博士的学位,后来他去当了历史学教授。在当了历史学教授的十年后,他突然收到了学校的解聘证明。所以他说,我是一个长期并不被看好,甚至是被鄙视、被看不起的一个历史系老学生。


二、直面最生动的历史


如果没有《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话,可能今天没有人会讨论黄仁宇,他已经在2000年去世了,是一个历史烽烟中的匆匆的小人物。


他在1980年代初的时候写作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最早是用英文写完的,然后黄仁宇把它投稿给美国的很多出版社,没有一个出版社愿意出版这本书。然后他就通过一个朋友给到了当时已经改革开放的中国大陆。


我想,当年的编辑可能对这本书也没有太大的热情和信心,仅仅是因为有人拜托他,也就出版了,所以这本书上面连他的名字都没有印,印了另外一个题写者——大家觉得廖沫沙可能大家知道吧,所以题写了廖沫沙的名字。


没想到这本书出版以后在中国大陆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迅速地成为了一个国内的畅销书,接着在全球的史学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那么这本书的魅力在哪里?我觉得它跟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学作品有很多的不同点,最大的一个不同是:它不符合历史学创作的范式。它最大的特点是,以人为核心来描述万历十五年那个历史断点上所发生的历史风云和历史细节。


这本书一共有7个章节,写了6个人物。


其中一个是万历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奇葩的皇帝。他在执政时期有28年时间不上朝,原因是他跟朝臣之间因为太子继位的问题发生了争吵,所以他很讨厌这些朝臣。虽然老子是皇帝,但是你们见不到我,所以不上朝,不见他们。


除了皇帝以外,他还描写了万历年间的两个首相,一个是张居正,一个是申时行;再接着他写了一个清官,这个清官在中国历史上挺有名的,叫海瑞;还有一个将军戚继光;另外是万历年间的一个放荡不羁的文人,叫李贽。


所以他写了这6个人物,在万历十五年前后,他们的事迹和帝国正在发生的事情。


因为以某一个年份为节点,以6个人物为叙事的框架,所以这本书看上去非常有深度,充满了种种的细节,甚至连皇宫内的一些耳语,野史中的一些描述都被黄仁宇写进了这本《万历十五年》的书中。


在很多历史学家看来,哪有像你这样写历史的?你写万历年间,那么你就写万历年间的政治、军事、社会等等的断面,你怎么把它像一个乱炖一样地炖在一个锅里呢?


黄仁宇自己说:“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不时有人说及,说我著书缺乏历史的严肃性,他们没有想到,我经过一段时间奋斗,才摒弃了所谓的严肃性。”


这句话既带有自嘲,同时也带有一种骄傲——虽然我是一个少校军官,虽然我到了40多岁才拿到一个历史学的博士的学位,虽然我写了一本薄薄的书,但是这本书跟你之前看到的所有历史类作品完全不一样——因为我在写人,我在写我对历史的观察,我对历史的观点。


很多学者说,黄仁宇在这本书中充满了很多断言,他没有经过任何论证就告诉你一个结论。但是对普通读者来讲,他希望看到什么?希望看到的是历史发展的熊熊烈火背后到底正在发生什么事情,那个背后就是一个个血肉生动的人。


黄仁宇满足了人们对历史和人物的这种好奇心,他把人推到了历史舞台的最前端,不是告诉你规律,不是告诉你结论,不是告诉你公式,而是告诉你的是人在一个历史舞台上,他的哭、他的笑、他的挣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那种血腥、致命的搏斗。


所以作为一本历史学作品,《万历十五年》所呈现出来的细腻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让所有的读者都产生了一种新鲜感和陌生感。


我想,这也是30多年前我在大学图书馆为这本书惊艳和惊讶的根本的原因,它确实打动了我们,打动我们的是历史内在的那些人的生动表现。


这一节先讲到这里,下一节继续《万历十五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让我让

    吴晓波老师为什么要在最后演讲这本书呢?细思极恐。

  • 1311119wigk

    吴老师能选这本书讲讲特别有意思。得好好听下去。

  • pmrhlhomx6dqqr9xp6mw

    看上去不像五十几岁的人

  • Alice_QAQ

    为啥讲这本书?

  • 创易读书

    万历十五年是世界的分水岭,很多内容非常值得深思!

  • 学无止境日月凌空

    哈哈,

  • mr_cao

    老师,有影射之嫌,读太多书疑问就多,想来太聪明也困扰,但却无能为力

  • 千江明月明

    今天是普通的一天,因为这篇变得有趣起来

  • 闷声屠鹅写作文

    外行人觉得这是一本历史书,但是国内大陆学界从来不认可这是历史学著作

  • 李匡匡在听讲

    万历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