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印刷改变世界|书籍的普及带来知识的民主

29.印刷改****************

00:00
16:03

各位听众,大家好!

你好,欢迎收听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第三季《商品、贸易与物质交换》。

本讲的作者是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的副研究馆员易晓辉老师。还是由我来为大家转述。

印刷术与宗教:罗马教廷、马丁·路德改革及佛教道教

1454年10月,后来的罗马教皇庇护二世比科罗米尼(Pope Pius II,1405-1464)还是一名主教。

这一天,他来到繁忙的法兰克福市场,看到有人在街上售卖一种非常漂亮的《圣经》散页,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卖书的人告诉他,这些散页由机器印刷而成,每一页都非常工整、精致、美观,便于阅读。

尽管比科罗米尼见多识广,但还是对眼前所见感到震惊。

据卖书人讲,他们一共印了180本这样的《圣经》。在当时这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甚至比得上一座图书馆的藏书量。

有学者猜想,这个卖书人很可能就是古腾堡,比科罗米尼见到的正是世界上首批印刷而成的《圣经》。

5个月以后,他在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那个人和他做的事情非常了不起,书上的字迹非常准确、清晰,没有错误,阁下可以不用戴眼镜阅读了。”

罗马教皇庇护二世(1405-1464)

我们不知道庇护二世的震惊当中,是否预见到这项新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对于宗教的巨大冲击。

十年之后,古腾堡的印刷技术很快从美因茨传播到欧洲各地,大量的印刷品由此产生。

在中世纪的欧洲,昂贵的手抄图书绝大多数都是《圣经》,古腾堡最具影响的印刷书也是《圣经》。

在手工抄写的时代,书籍属于奢侈品,普通教徒很难有机会阅读《圣经》,他们对于宗教的认识全部来自于神职人员的转述。

信息的不对称在这时就被无限放大,那些教皇和主教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認同的理解、神學主張,甚至是利益来解释《圣经》,在虔诚的下层民众面前,他们幾乎就像上帝一樣。


当纸张和印刷不断普及,普通的教徒能有机会读到《圣经》原文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书中的說法跟他们敬畏的主教们的说法完全不是一码事。

教廷的权威从这一刻开始崩塌,尤其是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对神权的质疑越来越普遍,一场宗教改革开始在欧洲酝酿。

1499年,荷兰神父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Roterodamus;1466-1536)访问英国,见了一众政要大腕,顺便到牛津念了个希腊文,又去意大利的都灵大学读了个神学博士。

随后他返回英国,写了一本《愚人颂》,严厉批判贵族和教会的腐败,讽刺教廷的权威和君主制度。

如果在手抄本时代,这本书或许不会有几个读者。

但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这本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小册子一下子成了畅销书,书中所主张的教会改革和人文精神,在教徒当中引发强烈共鸣。

著名的德国人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正是受了这本书的启发,开始了他的宗教改革之路。

此时的罗马教廷,为了兴建圣彼得大教堂,大肆发行“赎罪券”,搜刮教众。教廷的做法点燃了民众的怒火,1517年,马丁·路德站了出来,他将自己撰写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卡斯特教堂的大门上,痛斥赎罪券的做法,号召教徒通过《圣经》直接跟上帝对话,不必再听从罗马教廷,认为只要“信仰耶稣即可得救”。

因为有印刷术,《九十五条论纲》的主张很快就变成德语和各种民族语言的印刷品,甚至还有人绘制了大量通俗易懂的宣传画。

在《论纲》提出之后的30年中,新教出版了大约六百万册的印刷品,根据当时的人口计算,每个识字的人手中平均拥有22本新教的宣传册。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大量的宣传册通过印刷术发行,有时还会配上一幅马丁·路德的头像。

随着这些印刷品传遍整个德意志和欧洲各国,马丁·路德因此成为新教的领袖。

在经过一系列的矛盾甚至戰爭之后,1555年,本來因為信仰問題而爭戰不休的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和諸侯,終於簽订了影響重大的《奧格斯堡合約》,確立了“教隨國立”的原則,才使得路德新教和天主教可以合法共存於德意志地區。

印刷版的《九十五条论纲》


对于印刷术在新教改革中的作用,马丁·路德曾经这样评价:“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 。

在纸张和印刷的推动下,新教的主张成为了一场波及全欧洲的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冲破了神权的桎梏,瓦解了中世纪的封建结构,让宗教自由盛行于欧洲。

当然,不仅仅是西方,东方的雕版印刷术也是直接诞生于宗教。

最初,这种技术被用来印刷佛像,相较于高难度的手工绘画,印刷不仅简便易行,最重要的是可以大量发行。

唐末五代的时候有本书叫《云仙散录》,里边提到贞观十九年(645),唐玄奘从印度回来,“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

佛像有了纸,有了印,更容易被普通民众亲近和接受,也让佛法描绘的世界更加具体。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应用,大规模的印经活动也开始出现,不仅有印量巨大的《陀罗尼经》,还包括后来规模宏大的《大藏经》,甚至连道教徒也刊印了《道藏》。

这些宗教典籍,篇幅巨大,流传广远,依靠印刷技术大量复制,成为宗教传播的重要载体。

印刷术与文化:中国和欧洲的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播

当然,不单单是宗教,印刷术的影响更多还是在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上。

书籍采用印刷替代手抄,不仅大大提高了产量,还降低了成本,这样就能让更多的人获得读书的机会。

唐代纥干泉雕印《刘弘传》,一次就印了几千本,手抄几乎不可能有这样的大手笔。

那时候,一卷手抄书的价格大约是一千文,不论是唐太宗民间征书的报酬,还是敦煌藏经洞里记载的工价,基本都是这个数,可以说相当稳定。

可是等到开成三年(838),日本和尚圆仁在扬州买了一部印刷的佛经注疏,每卷仅110文,差不多只有手抄本价格的十分之一。

有学者将历代书价和大米进行折算,发现一册雕版书的价格大约相当于10来斤大米,对普通民众而言,这个价格应该是可望而且可及的。

很多学者都同意,宋代曾经出现很有近代意味的文化繁荣,印刷术的普遍应用,就是宋代文化复兴和学术繁荣的重要推手。

这一时期整理、解释儒家经典的新书大量出版,理学的兴盛也是在这种环境中应运而生。

同时,书籍的普及也引发了学校和书院的繁荣。

在宋代,虽然中央政府的印书事业由国子监负责,但一些地方、学校和书院也大量印书,甚至还出现了像杭州人陈起这样的,以书商身份成为文学领袖的特别现象,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特别是,在科举考试制度的指引下,教育因为印刷之便蓬勃发展,知识分子大量增加。

据一些地方志统计,宋代大约85%的进士出自江浙、福建、江西、四川、安徽等印书重镇,印刷术对教育普及和学术发展的影响显而易见。

南宋建春年间刻本《昌黎先生集》,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印刷的另一个特点在于文本变得稳定,在写本时代,手抄书常常发生错漏,可在雕版印刷发明两三百年之后,代表官方文化的儒家经典开始借助这项技术复制,文学作品也靠了这种印刷术传播。

跟写本相比,雕版印刷的书规范统一,能够最大限度减少人为错误。

一些校勘精良的版本,被历代读书人奉为圭臬。

我们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背诵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标准文本就出自北宋时刊印的《范文正公文集》,这本书由范仲淹的儿子在他去世之后整理而成。印刷技术提供的文本稳定性,不仅让历代读书人,乃至今天中学生读到的《岳阳楼记》,始终都保持着范氏的原汁原味。

回过头来再看欧洲。古腾堡的印刷术发明之前,人文主义的兴起已经带动图书数量增加,不过只靠人工抄写,速度肯定跟不上。

为了提高速度,欧洲人把繁复的哥特字体改成了流畅的手写草体,尽管这种改良具有一定效果,但还是远远不够,书写依然是图书制作过程中最耗时间的环节。

到了印刷机出现之后,这种情况终于彻底改观。

前面说过,文艺复兴是一个迷恋文本的时代,通过阅读,人们从经典中获取知识和真理,打开一个全新多彩的世界。

印刷所提供的平价图书,就成为通往新世界的钥匙。

除了常见的宗教典籍,一些历史、哲学和科学方面的图书也非常畅销。特别要注意的是,为方便人们阅读,扩大读者市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各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写作和出版,毕竟学习读写自己的母语,要比学拉丁文来得容易。

曾经的国际语言也就是拉丁文逐渐式微,各国的“国语”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巩固。

以前胡适就说过,欧洲文艺复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现象,就是形成了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英国的“国语”,而形成“国语”则对形成这些现代“民族国家”的意识非常重要。

所以,他把欧洲的拉丁文与中国的文言并列,而把意大利语、法语等等现代国家语言(国语)和中国宋代的语录、元代的小说以及民众口语相提并论,认为这就是普及国民文化,提升国民意识,形成现代国家的重要因素。

而无论是欧洲各国的“国语”,还是中国流行的禅宗语录、小说戏曲,都因为大量的印刷品才能流行。

跟宋朝逐渐兴盛的书院一样,欧洲的大学也因为印刷书的发展,开始欣欣向荣。

知识阶层的崛起,让人们更加关注社会教育,以往,欧洲的学院全部都是教会主办,教授的自然也是相关的神学知识,但这时许多非宗教性的世俗学校开始出现,教的内容也不再仅限于神学以及宗教相关的学问,逻辑、数学、天文、医学等方面的内容大规模进入课堂。

这些大学集中在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英国,所在城市往往是印刷和出版的中心。

印刷为教育提供了廉价的教科书,教育的普及又催生更多的阅读者,教育和出版的互动由此开始。而新文化和新思想也就是教育和出版中,逐渐普及和扩大,改变了这个世界的面貌。

纸张、印刷、图书:思想与知识改变世界

关于纸张、印刷的部分即将结束,让我们说几句结束的话。

总而言之,纸张的出现,印刷的发明,图书的普及,引发了文化、教育、宗教、商业等各个领域的变革,这些变革影响到整个世界,竟然是如此深远,无处不在。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把印刷视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是现代文明的播种机。

纸张、印刷和出版,像一个巨大的杠杆,借助现代化的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而在这一方面,既有中国的贡献,有阿拉伯人的贡献,也有欧洲的贡献。

 

撰稿:易晓辉

讲述:段志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