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人格、破碎的家庭、无奈的命运……一个悬疑故事在其中完成了它的戏剧化,年度热剧《隐秘的角落》大结局了。
现实生活中,黑暗无助的童年不属于大多数人,高智商的悬疑犯罪也离我们太远,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从复杂的家庭关系和人物角色身上找到共鸣,比如刘琳老师饰演的母亲「周春红」。
“ 你现在长大了能照顾自己了是吗?”
“你怪妈妈没有照顾好你是吗?”
“大人的事你懂什么?”
这些台词仅仅是从字面上看已经十分恐怖,如果看了剧里刘琳老师精湛的演绎,便会发现周春红式的爱有多么令人窒息,然而更绝望的是,这不仅存在于虚构故事里,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母亲。
悲惨又强势的母亲是如何控制孩子的?
剧中的周春红是一名中年妇女,在发现丈夫外遇后与之离婚,在离家很远的景区做着普通又辛苦的工作,几乎没有个人生活,一心抚养儿子(朱朝阳)。这是一个在大众眼里悲情的女性形象,但悲情仅仅是一抹底色,要想真正理解她,同情是不够的,不妨重温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 曾在《情感勒索》中说的话:
悲情型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脆弱,事实上,他们是一种沉默的暴君。他们不会大吼大叫或故作姿态,但是他们的行为却会使我们受伤、困惑和愤怒。
这种“暴力”,即强控制欲,往往有如下几个表现:
1. 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安排来行事
周春红尽管为生计奔波,对于朱朝阳的学习生活她都事无巨细,但这种关怀照顾建立在限制和规定上:不允许朱朝阳买外面的包子,强迫朱朝阳吃不爱却补脑的鱼,不做和学习无关的事……
2. 不在乎不关心孩子真实的心理需求
在细心严格的管教下的朱朝阳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总是考全校第一,但却性格孤僻,没有朋友,看起来总是不太开心。当家长会后,老师特地和周春红谈到朱朝阳不合群的问题时,她下意识拒绝讨论,还搬出自己的理论:他们不和我儿子玩,是羡慕我儿子,并指责同学给老师打小报告。
孩子的孤僻性格和父母营造的封闭环境不无关系。真正负责的父母能观察并重视孩子的成长需求,不仅是生活条件,还有精神情感。显然,对朱朝阳这样的孩子来说,情感和心理需求是被父母忽视的。
3. 从不自省,认为别人的对错最重要
在名场面“喝牛奶”场景中,周春红近乎病态的控制欲达到了极致:儿子说想晚点喝,引发了周春红歇斯底里的狂怒,数落前夫不负责任、抛弃母子俩,在强压气氛下,儿子喝完了牛奶,她则继续发泄抱怨,责怪儿子不需要了解也不该管大人的事,并强调:你现在只管好好学习!
周春红几乎具备了一个控制欲强的人的全部特质。这样的父母是感觉不到孩子的不情愿不快乐吗?她都知道,只是她更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权威和对孩子的控制,并不断通过这种控制来获取安全感和满足感。
不愿付出了解与尊重,这是真正的爱吗?从这个意义上说,朱朝阳这样的孩子不仅缺乏父爱,也缺乏真正的“母爱”。
“周春红们”的控制欲为何如此强?
很多人说,周春红式家长在中国家庭中很普遍。这种家长最鲜明的特征是:无条件的自我牺牲并自我感动。
如周春红,不仅仅对儿子的无条件付出,这种付出还建立在自我牺牲的基础上。譬如,为了不影响朱朝阳,只敢和景区主任偷偷恋爱,不愿答应主任公开恋情,最后这段关系以狼狈的失败告终。
这种自我牺牲并不是毫无条件的,往往要通过对孩子的索取和要求来获得心理补偿,即绝对的控制。他们希望孩子来实现自己的人生寄托,理由却往往是:“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啊。”
过度的自我牺牲便会导致人格不够独立,自我价值也只能被生活中的“唯一”——孩子——来证明。最好的证明方式是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期待,即控制孩子的人生。
自我牺牲之后,还容易陷入自我感动,一旦孩子做了不合意的事,自己的索取得不到满足,便觉得是对自己的辜负,感到委屈和愤怒。
这种恶性循环下的“无私伟大的爱”是一种骗局,也总是造成双向的伤害。 牺牲型的爱本身是不健康的,靠自我牺牲控制小孩,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压力和负罪感。
正如心理学家李雪所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在“周春红式”的爱下长大的不快乐小孩
周春红的控制欲并不是朱朝阳成为“坏孩子”的直接原因,但却深深影响了他的人格成长。在周春红长期的控制欲下长大的朱朝阳封闭、敏感且缺乏安全感,甚至有反社会人格。
朱朝阳当然是个极端的例子,但控制欲强的父母对孩子产生的坏影响确实具有普遍性。
首先,孩子的个性被压抑。《原生家庭》曾这样写控制欲强的父母对孩子的个性的影响:“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家庭体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家庭成员作为个体,拥有多少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自由度。”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强控制欲的家长过度掌控、盲目干涉孩子的生活,会使孩子丧失自由发展个性的机会。
其次,孩子的自我意识被消磨。强控制欲的父母不仅控制孩子的言行,还会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便无法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成为自我意识不独立的人。
最后,孩子会出现反叛甚至反社会人格。生活在长期压迫中的小孩积累了痛苦和压抑,往往容易用不理智的激烈行为来反抗这种精神暴力,自我伤害和伤害他人都是可能的方式。
如何逃离“周春红式”的爱?
原著作者紫金陈感叹:“ 我已经三十五岁,童年经历造成我很多敏感自卑的性格缺陷,我需要活得更通透一点。”
与原生家庭和解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当“无私的母爱”在我们的文化中似乎只能被歌颂,身为孩子实在很难做出高高在上的批判。当自己无法选择出生的家庭,无法改变想控制自己的父母,或许,还能选择默默逃离——不仅是身体上还有精神上——才有通透生活的可能。
正如著名哲学家与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所强调的:是勇气区分了人,而不是家庭和经历,我们要重视个人的潜能。
在反对“原生家庭决定论”的著作《被讨厌的勇气》中,也 引进了阿德勒的思想。他认为,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仅仅依靠原因去解释现在的问题,是“决定论”的思维 ,阿德勒心理学坚决反对这种过去决定论。因为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纠结过去谁的错更多,就会永远止步不前,难以获得自由与幸福。
面对无法选择的原生家庭和令人窒息的“爱”,我们不仅可以选择离开家庭,独立生活,更重要的是 转变思维,避免代入受害者的角色,才能真正为未来的人生负责,开启新的生活。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愿我们能与或许不够快乐的童年告别,并永远不要做“周春红式”以爱之名控制孩子的家长。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