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视频】德国慕尼黑埃及国家艺术博物馆里的珍宝

09【视频】德国慕尼黑埃及国家艺术博物馆里的珍宝

00:00
21:34

       1、埃及国家艺术博物馆的展陈方式

  今天的第三个馆就在老绘画陈列馆的背后,这个馆是最新的一个馆,它是2013年才开放的,2012年去参加培训的时候还正在建,去年去的时候已经建成了。

       它不是收藏埃及艺术最丰富的博物馆,但它的藏品尤其是雕塑的收藏仍在埃及艺术领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慕尼黑埃及艺术博物馆

  因为自16世纪开始,巴伐利亚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执政者便开始建立埃及艺术收藏,到了路德维希一世国王执政的时候仍在延续,整个博物馆超过8000件藏品,有2000件左右作为固定的长期陈列。


入口

       这张是整个博物馆的外观,但如果你把这儿当做入口可就错了,我告诉你入口在哪儿?入口在这儿。它像一个地宫一样,建筑的风格和方式就让你感觉走进了埃及,感觉像下金字塔,它是一个下沉的阶梯式设计,正门就在这儿,黑糊糊的,上边有一行小字写着博物馆的名字,外边什么都没有。所以第一次去的时候,我以为我走错门了,里面是这样子。

  我为什么要带大家看这个馆?因为这个馆特别特别的打动我,是因为它的展陈设计。严格来说,我对埃及艺术并不了解,虽然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埃及文明,我会买很多埃及的书来读,包括什么图坦卡蒙的金面具,这些带有传奇色彩的一些东西,都会拿来看。但只是作为爱好想去了解,但是像这样的对埃及艺术有这种方式陈列的,全世界没有几家博物馆能够做到,它非常的具备现代性

 

大厅及展厅

  大家看到这个大的玻璃展柜,里边一个小的坐台,对于雕塑的展陈来讲,要尽可能的通过360度全方位能够让大家看清楚这个雕塑,而且相互之间尽可能的不要互相影响。所以你看,每一个雕塑的展台都是独立的。

       当然做这种雕塑展对观众的观展素质要求很高,比如说这个,一个细棍,没有围栏,什么都没有。所以这些博物馆里一般是不允许背背包进去的,怕你一激动一回身,三千年的就掉下去了,背包是不允许带进去的。

       还有就是不允许触摸,我们国家的观众都特别的热情,见到什么都想上手,对于我们策展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要想给大家创造一个零距离的观展环境,但是每个展品边上都恨不得派一个保安,因为心里实在是不踏实。

  我节选了一些图片给大家看,这是古埃及人,我们都说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线条美,我们看看古埃及文明对线条的表现。这三头牛基本上已经3500年了。大家看一下,用极简的线条来描绘的牛,这个下巴我拍了很多张,它在墙很高的位置,我用大相机拍了很多张,其实这个线条非常简单,但是你看这个人的下巴、嘴唇,包括鼻子,非常具有现代感。我觉得我们现在很多画家让他一笔就这么画下来,也达不到这样的水平。这就是为什么说古埃及文明非常伟大,我觉得从一些很小的细节就能看出来

 

展厅内景

  当然,古埃及文明加上德意志的展陈设计就是这样子。我觉得身处这样的展陈空间里就特别不愿意走,因为这种灯光的感觉,而且整个博物馆,它都是进去先往下走,跟走进金字塔一样都往下走,之后出口会有一个环线,再一点点上来,再从出口出去,所以它完全是一个一开始是下沉式设计。

       而且通过刚才这张图,大家也看出这是有日光的,这是一个下沉广场外边,这是日光,越往下走越暗,就跟墓室和地宫一样。然后展陈全都是很多古埃及的陪葬品,所以走进去的感觉就像你走进了古埃及文明的金字塔

  很遗憾,我还没有去过埃及,因为现在埃及确实也不安全。但是去过埃及的朋友,去过埃及博物馆的朋友回来跟我说,包括我问了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的馆长,因为他现在在做一个金字塔的展览在他们馆。我说:“你去过埃及吗?”他说:“我去过,埃及国家博物馆的展陈实在是不堪入目,就像仓库一样。所有的东西都是用木乃伊,这些藏品、文物,随便一件都是三四千年,都像咱们仓库堆麦子一样堆起来。他们现在没有展陈设计,也没有精力去做,所以非常非常的遗憾,这么好的文明。”

  所以,通过德国的这种展陈方式,大家应该算是有最好的看埃及艺术的一个条件。

       2、死亡之书是不是一本书?

       然而在埃及文明当中,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了解,他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名词,叫“死亡之书”,我想带来一个讨论,死亡之书是不是一本书?

 

死亡之书

  现在已经有朋友在摇头了,说不是一本书。一开始我以为是一本书,很多年以前我看过几部电影,接下来给大家放一个这部电影的片断,相信很多朋友也看过,名字叫《木乃伊归来》,我选择了一个片断让大家了解一下,死亡之书到底是不是书?

  喜欢的朋友可以回去找这部电影,我给大家讲一下这部电影的小插曲,跟我的个人经历有关。这部电影是2001年全球公映,我当时正好在英国留学,当时我想去伦敦看它的首映典礼,专门买了张车票去。第一场是在晚上放映,我白天没事,就想我先去大英博物馆转转,我原来到大英博物馆都喜欢去转埃及展厅,古埃及展厅是我最喜欢的区域,因为我很喜欢埃及文明刚才说过。

       转了一天出来去看电影,进去看完那个电影之后给我吓的,为什么?这个电影的背景设定就在大英博物馆,白天我看的木乃伊在电影里都坐起来了,所以晚上回家的时候走的我后脊梁发凉。我就觉得哎呀这个地儿太瘆得慌了。怎么这么真实?这是我当年对这个电影的第一大印象。

  第二大印象是什么?就是这个“死亡之书”。我通过这部电影了解了死亡之书的存在,但是真正在历史上的死亡之书,首先它不是一本书,肯定不是刚才那个大祭司念的能让人家死而复生的一本书,要不然这就成了古埃及的圣经了,比圣经还神,它肯定不是一本书。

       但死亡之书是什么呢?具体的给大家介绍一下,严格来讲它是陪葬品,而且它是人手一份的陪葬品。它是古埃及所流传下来最著名的文献,是记载死者生平好恶,为获永生所必经的各种磨炼,审判所需的咒文,以及到最后获得永生的画卷

 

电影中的《死亡之书》

  因为早期的埃及人相信亡灵进入冥界后要面对各世的恶魔,甚至黑暗。死亡之书又叫做亡灵之书,是来帮助死者到来世渡过难关、得到永生的咒语,同时还对人们安享后半生的一些忠告建议。这些咒语都会写在纸草上,放进棺木前,由大祭司朗诵咒语后,放进每一个棺木中。每一个木乃伊都配有一卷死亡之书,死亡之书是长卷、纸草,这就是上面画的最重要的一段。

  我节选出来是进入天堂之前,要先经过一个叫“秤心仪式”,就是秤自己的心脏,心脏在这儿,这是公平之秤,如果主人公的心脏低了,这个人就上不了天堂,就下地狱了,最终的审判者在这里,所以每一个人的生平都在前面,画着最终会有审判的环节在这里。


埃及艺术博物馆里的“死亡之书”

  为什么要在这儿讲死亡之书呢?因为在慕尼黑的这座埃及艺术的博物馆里面有我认为对死亡之书展陈做的最好的一个环节,就是这一张图。这是一整卷死亡之书,这是嵌在墙里边的一整卷,这是原本。然后大家看到个就是放大的一个屏幕,还有两个把,怎么用呢?给大家演示一下,你双手抓那个把,你可以推,它下面有一个轨道,你顺着这个轨道去推,对应的上面的内容下面有翻译,全卷翻译。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词汇、每一个符号都有,只要你移动停止,上面屏幕上显示的都在这儿。翻译全部做好,英文、德文都有。

  当时我看到这个仪器的时候,我在这儿玩了很久。因为我一直都闹不明白古埃及这上面写的是什么,但是它上面有英文和德语的翻译,我看不懂德文,我可以看英。每一个符号告诉你这一部分这个人在经历着什么,他要做什么,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想细细地了解,就光推这一个轨道,你能玩一天,仔细去看,你就弄明白死亡之书是怎么回事了。

 

慕尼黑埃及艺术博物馆

  所以当人家能把展陈设计做到这种程度的时候,真的要佩服德国人,就是德国人把学术研究已经可以精细到把全卷整个给你翻译出来,还用这种展陈方式让你去了解。这对于我们博物馆人来讲,真的是特别特别由衷的敬佩,是最打动我的第一个点,在这个博物馆里面。

       3、展柜:德意志精神的完美延伸

  第二个点是这个,看起来大家说这不是抽屉吗?这确实是抽屉。但是这个抽屉绝不是一般的抽屉,你在不碰它的时候,它都是在墙里边,整个抽屉是嵌进到墙中的,上边会有一个小签,告诉你可以推,你轻轻推一下,这个抽屉就弹出来,匀速、没有声音,就是轻轻的机械的那个声音,然后走到头它还有一个缓冲,咯噔就停下了。

       里面展示的是古埃及的纸草本,就是全都是一些织物,这些局部都在里边展示。然后你轻轻再一推回去,嘣合住,一点噪音、一点阻碍都没有。这个柜子我也玩了很久,不要笑我无知,但是我真没有在任何博物馆碰到过把一个展柜抽屉做到这么精致的

  当然,这也是拜它是最新的博物馆,所以它很多最新的机械、最新的高科技,都运用到了这个博物馆当中。但是这个对于我们去参观博物馆的人,简直太享受了,完全不需要用任何蛮力和外力。而且它一个是为了藏品,一个是为了观者的方便而准备的。平时它就像这一样都藏在墙里边,你如果不看,根本看不出来它里边还有东西。一推轻轻的唰出来,你看完了再一碰,它马上就回去,也不会有特别大的撞击声,这个展柜做的特别好。

 

慕尼黑埃及艺术博物馆

  剩下就是这个环节,这个环节就是德国很常规化的展陈方式,都是用展柜来陈列。你要看人家的文物展示的这种程度,每一个展品的详细的解释,英文的、德文的,然后标注,这墙上感觉就是一篇论文,这就是德国人的展示方式。

       所以为什么我喜欢逛德国的博物馆,德国人作学术已经真的是做到了这个份上。我觉得作为我们来讲,还真的是跟他们有差距,应该向他们学习。我觉得要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这个展柜就是德意志精神的完美延伸”


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

       4、在德国泡博物馆

  在德国泡博物馆,我配了一张图。这是我在慕尼黑的老绘画陈列馆,这很明显是一个自发组织的一个培训,这些年纪看起来也并不是很轻,有一个策展人,这是属于他们的公共教育,在鲁本斯的名画前做着讲解。博物馆自己提供的板凳,有路人走过可以来聆听,这是在西方博物馆非常普遍的一种公共教育的模式,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享受博物馆的艺术

  在德国,我觉得用刚才这整整一堂课来分析,就是说他已经将现代的高科技悉数应用到展览当中。因为我们都说德国汽车好,德国刀具好,德国厨具好,德国锅好,这些材质其实说白了都能在博物馆里的犄角旮旯都能找到,它已经变成了德意志的品牌。而且在欧洲观展,欧美国家看博物馆、看展览,包括日本,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一种感官的全方位体验,它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今天虽然说的是德国,我再说两句日本。在日本看博物馆,我觉得在学术研究的严谨和矫情这方面,日本人和德国人是做的最好的,做到极致了,包括是文物修复。在日本逛博物馆更有意思,都是小老头小老太太,个子都不高,1.5米左右,你想用手机拍个画,一抬手,这些小老太太都从你手底下走过去,也不影响你拍照,但是人家真的是自发的,就是退休之后自发的组织来看博物馆,然后咖啡厅,他们对博物馆的需求是一整天的。我进去就是一整天,早上进去,几个老人相约,中午在博物馆里吃顿饭,下午喝杯咖啡、下午茶,再看一看,回家,这是他们的一天。无论是周末,还是有特别的展览,他们是这样安排自己的生活。

  我觉得这是我们目前所欠缺的,因为我们其实对于逛博物馆来讲,感觉很多时候是像任务一样,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展览我应该去看一看,如果不是因为特殊的展览,我们可能根本就不进博物馆。当然,这有很多博物馆配套设施的特殊性、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很多特殊性都有。

       但是其实我们做这样系列的讲座,就是让大家去感受一下,如果把博物馆当做自己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比如说在慕尼黑,你喝啤酒、看球和逛博物馆,这一点都不冲突。所以,当艺术融入你的日常生活,你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它,享受它,最后来提升自己的精神需求。所以,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慕尼黑的,我自己心里觉得应该跟大家推荐的三大博物馆,当然,慕尼黑还有其它很好的博物馆,今天我就不在这里跟大家一一介绍。

  今天这是画院的世界博物馆经典艺术的第二讲,因为我在画院做这个系列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朋友去走进博物馆、去爱上博物馆,然后在博物馆里找到更多享受,更多的能让自己精神需求有提升的一种氛围。所以,这个系列我每个季度会给大家带来一场,在下个季度,还会给大家推荐其它的博物馆。所以希望了解博物馆的朋友,也希望大家去关注这个系列讲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