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视频】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里的艺术大师

11【视频】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里的艺术大师

00:00
26:03

       1、卡拉瓦乔:天使与魔鬼的化身

 

卡拉瓦乔《大卫手提巨人哥利亚的头颅》

  咱们继续往下走,卡拉瓦乔,大家都很熟悉,我在之前的讲座提到伦勃朗,提到光影明暗对照画法,都会提卡拉瓦乔。而且卡拉瓦乔这张《大卫手提巨人哥利亚的头颅》,有很多版本,其中最富争议的一个版本就是在他临去世之前,他把巨人哥利亚的头颅画成了自己的自画像。卡拉瓦乔活的比老彼得·勃鲁盖尔更短,不到39岁就客死他乡。

  而且这个人非常的有意思,他很年轻就出名了,二十一二岁就很有名了,他被红衣主教德尔蒙特聘为了自己御用画师,所以他的日常生活是这样的,给主教画几天画,出去打俩礼拜架,回来再继续给主教画画。直到有一天,他跟别人决斗把别人误杀之后,开始了自己的逃亡生涯。

  卡拉瓦乔最传奇的一点在于什么呢?就是时至今日没有一张手稿存世。没有草稿,说明什么?他不打底稿直接就画,直接在画布上起稿,没有任何的纸质版的草稿存留在这个世界上。所以,足见卡拉瓦乔这个人有着极强的艺术天赋

       而且他更奇葩的是什么呢?他流亡到了很多城市,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爱跟人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的习惯。而且他走到哪儿没钱他就拿画抵,我把画留给你,我看病、我吃饭,都用画当押金。所以也就是因为这种生活状态,当时教皇已经赦免了他的罪行,他死在了前往罗马荣归故里的路上。当然他不是罗马人,他是米兰人。

 

卡拉瓦乔《玫瑰国中的圣母》

  在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同时并排陈列的有三张,当然这三张都没出现在米兰的特展里面。我们谈卡拉瓦乔,最重要的是谈他的创新精神。他的创新是在于将光影明暗对照画法发挥到了极致,他的画感觉就像电影里面的戏剧冲突一样


       大家可以看到,他的明暗冲突特别强烈,他的描述方式永远都像一盏聚光灯打在这个人物的身上,周围用特别暗的背景去衬托烘托他的戏剧冲突,烘托他的视觉冲击力,这是卡拉瓦乔最负盛名的一种方式。而且,他的这种绘画方式影响了整个西方艺术史,时至今日,油画家仍然在模仿他这种方式。

  而遗憾的是,他的脾气性格过于古怪,我经常管他叫“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他画画的时候,创作的速度很快,而且不打草稿,所以他的作品感觉都特别的鲜活有动感。同样的,他画完了就去喝酒,找茬儿打架,可以说是分裂的性格。也导致了他能创作出这种在很多人看来特别血腥的一种状态。因为在他之前,很少有人画出一个什么场景呢?就把宝剑或者是弓箭刺向自己胸口的时候,那个血喷溅而出的动态,他都画出来了,砍掉头的那一幕,他为了凸显视觉冲击力,他会把头颅切口再放大一点,血滋的范围再远一些。

       甚至有一幅作品,唯一一幅有卡拉瓦乔签名的作品,就是用鲜血喷出来摊在地上的时候,他在血上签的自己的名字,卡拉瓦乔。所以,我想他英年早逝也跟性格有很大关系。卡拉瓦乔是由天使与魔鬼的结合。

  但是,我们今天仍旧需要特别的感谢他,因为如果不是他真正确立了绘画技巧中表现光影关系的明暗对照画法,后来欧洲绘画史中,我们或许将无法看到乔治·德·拉·图尔、伦勃朗、维米尔,这些运用光线表达情感的大师。

       当然,卡拉瓦乔在去世之后,他被埋没了数百年,直到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慢慢有人提及他。20世纪初期,真正大家开始意识到卡拉瓦乔作品的价值,说明历史能够沉淀出真正的经典,能够让它们浮出水面,脱颖而出


       2、伦勃朗:自画像狂人

  说完卡拉瓦乔,咱们来说伦勃朗。伦勃朗应该算是受卡拉瓦乔影响非常大的一位艺术大师。从这几张肖像画里,大家应该能感觉出来,它们有着异曲同工的对光线的表达方式

       伦勃朗一辈子没离开过荷兰,所以他对卡拉瓦乔的这些作品的接触源于他的老师和他的朋友。



艺术史博物馆里的伦勃朗


       但是我想跟大家聊一聊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包括欧洲很多博物馆对展陈伦勃朗作品的一个颜色的把控。大家看这个颜色,做展览都知道,非常难调的一个颜色,就是有点儿发暗绿,但是再浅一点的草绿色。对于伦勃朗的这种展陈,欧洲各大博物馆有一种不成文的方式,就是亮色调的用亮背景去陈列,暗色调的画用暗色调的去陈列。所以,如果朋友们仔细观察,所有欧洲、美国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如果它陈列威尼斯画派鲁本斯、提香、拉斐尔这些人的作品,往往都是特别明快的颜色。而到伦勃朗、维米尔这些人,相对画作本身暗一些的,它的背景墙面也会暗。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刚才那张图是我三年前拍的,这张图是我今年夏天拍的。几张作品被重新组合排列,颜色也变了,这回变成蓝了,有一种暗暗的粉蓝色,还是维持着这种暗色调的规律。所以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其实在陈列它固定展品的同时,也在对它的展陈方式,以及所想表达的氛围进行着调整。

       当然,伦勃朗的几个关键词在这里我都给大家罗列了,也是年少成名,30岁就已经成为了荷兰阿姆斯特丹最负盛名的画家。

 

伦勃朗《夜巡》

  他的人生转折点是《夜巡》,因为在《夜巡》同一年,他的夫人萨斯基亚去世,所以他事业和生活上都开始走向了下坡路。晚年他穷困潦倒,唯一的儿子和夫人均先他而去,最终草草下葬。他最后埋在了穷人墓园,穷人墓园的意思就是每二十年这个墓园会把土重新翻一次。所以现在伦勃朗,我们已经不知道他的尸骨在哪里了。

  然而对伦勃朗还有另外一个称号,叫“自画像狂人”,可能喜欢伦勃朗艺术都知道,他一辈子画了大约100幅自画像,在所有西方艺术家里面,应该是没有超越他这个数量的。不能说他很自恋,但是伦勃朗确实是通过不同时期的自己以及自己身着不同服饰的一种状态,怎么说呢?这比找模特省钱,而且很方便,对着镜子就可以画。所以他的这个自画像的状态和梵高不一样,梵高是真没卖出去画,所以他闲着没事,只能画自己调侃。

 

维米尔《维米尔的画室》

       3、维米尔:绘画的艺术

  如果要选一幅最重要的画作,在艺术史博物馆可以说是维米尔这一张。

       因为,首先,维米尔的作品,全球只有35(36)张就这么多,为什么35张呢,是有一幅还存疑,之前在国博展过。我在之前的讲座中和大家重点提及过那张画。但这一张是绝对毫无争议的维米尔的经典作品,而且这张作品可以说是维米尔现存画作当中最大的一幅,维米尔所有最擅长的技巧全都表现在了这张这幅画作中。

  这幅画可以说叫画中有画,你看这位艺术家还在画画,维米尔最典型的日光,他最擅长描绘的挂毯,以及他对地砖非常完美的透视,这幅作品是维米尔的集大乘之作。而画中头戴花冠的这个女士,手捧书籍和小号,她被后世学者和研究员认为,维米尔是在描绘掌握历史的女神克里娥。这幅绘画艺术是维米尔本人的最爱,他在最贫困的时期也拒绝将其出售。

  维米尔活了42岁,并不是非常的年轻,而且维米尔的产量非常低,他一年就画一到两幅画。当然,他的画价很昂贵,但是虽然他画卖的贵,但是他养家糊口的压力非常大。维米尔11个孩子,所以,他在职业生涯后期,就是他42岁,随着荷兰阿姆斯特丹包括整个荷兰经济的衰退,他卖不出画,最终也是贫困潦倒而死。

  去年,卢浮宫办了一次维米尔的大展,展出了12幅维米尔,可以说是将全球1/3的维米尔作品全都纳入囊中,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次盛事。

       再回来谈这幅作品,这幅作品在他去世之前不舍得卖,后来他去世之后,这幅画被拿去抵债了。辗转多次,后来这幅画被谁所有了呢?1940年,以182万德国马克的价格被希特勒买了。这幅画曾经是希特勒的最爱之一,后来希特勒战败了,战败之前,他有一个野心,他想在林茨建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他把他所有掠夺来了艺术品,包括这张画,他分散在德国各地全都藏起来,藏在矿山窑洞里,四处收藏。

  后来这幅作品在1945年被拯救艺术品的那一批艺术学者所发现。这一段历史,如果朋友们喜欢,可以去找一下2014年的一部电影,专门描绘的就是这些艺术家和艺术学者如何去拯救被希特勒藏的满处的这些艺术品,名字叫《古迹卫士》,英文叫《The Monuments Men》,主角也都是影帝级别的,乔治·克鲁尼、凯特·布兰切特和马特·达蒙。所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一下这部《古迹卫士》,看看这些名作背后在二战期间的历史。

  这段历史非常的惨痛,也非常的感人,因为希特勒掠夺了大量的艺术品,他杀掉的这些犹太人家里很多都有艺术品,把他们杀掉之后,艺术品归为他们所有。而且掠夺了欧洲的各大博物馆,很多博物馆都没有幸免遇难。而且最后,希特勒在逃亡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拿不走了,雕像就砸毁,画作就烧。所以很多作品在希特勒战败的途中也被毁掉,这张作品能够幸存非常的不容易。

       4、一部光影明暗的绘画史

  刚才跟大家通过卡拉瓦乔,通过伦勃朗和维米尔,大概给大家串了一下光影明暗的绘画画法的历史如果你想了解西方美术史,光影明暗对照画法,是无可忽略的必修课

       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时期这三百余年,无数大师在继承前人技法的基础上,通过迥异的自身实践,将光影明暗对照画法发扬光大。从乔托的平光,到达·芬奇山水远景的纵深和朦胧,从卡拉瓦乔的戏剧性明暗冲突,到维米尔恬淡静谧的写实日光,再到透纳笔下薄雾般的空气透视。任何教科书上的讲解概括都无法在现场亲历,零距离感受这些作品之精妙传神,更加清晰透彻。

  纵观全球的博物馆,能坐拥几幅对光影明暗对照画法产生重大影响的大师作品,数以百计。但是,能把各时期人物的代表作,他的经典都集中在一座博物馆里面,在世界范围内也算是凤毛麟角。但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就做到了

 

拉斐尔《草地上的圣母子》

       5、拉斐尔VS丢勒:圣母子的PK

  接下来给大家看一张拉斐尔,拉斐尔这个展厅其实只有一张,它占了一整面墙。但是我特别喜欢这个氛围,你站在它的画前,你就感觉自己特别的宁静,这幅拉斐尔的作品叫《草地上的圣母子》,旁边配了两尊大理石雕像。

       在这个画大约这个位置有一个长的沙发,每次去,我都喜欢坐那儿待个10分钟、15分钟,没什么事,就静静地盯着这幅画,你就能感受到拉斐尔作品和整个背景墙的相得益章。因为投影的关系,其实颜色还不是很准,它严格来讲不是红色,而是酒红色,还发一点紫,也是非常难调的一个颜色。

  简单介绍一下拉斐尔,拉斐尔的《草地上的圣母子》,当然了,全世界任何一座博物馆能有拉斐尔的作品,就说明了这个博物馆的地位。因为拉斐尔去世的更早,他年仅37岁就不在了。但拉斐尔还非常的高产,他的作品的总量远远超过维米尔,包括老彼得·布勃盖尔。

       这幅作品创作于1506年,当时他还没有从佛罗伦萨离开,前往罗马为教皇打工。拉斐尔画这幅画的时候年仅23岁,大家想一下23岁就能把画画成这样。

  这幅画的造型完完全全吸收了达·芬奇的金三角构图,而且对于远景从蓝到朦胧的这种风景画的描绘也是继承了达·芬奇。但是不一样的就是他对人物尤其是对圣母的这种描绘,其实已经超越了比他年长31岁的达·芬奇。都是圣母子,咱们再换一个,这一张比拉斐尔的《草地上的圣母子》晚了六年,他可以说是德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画家。

 

阿尔布·雷特·丢勒的《圣母子》

  阿尔布·雷特·丢勒的《圣母子》,更聚焦圣母和圣婴的特写,而不像拉斐尔有包括风景画在内。

       看看两幅圣母像,也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拉斐尔的作品感觉更和谐,颜色更令人舒服、更柔和,丢勒的更为严肃。这就是当时,虽然是同一时代,所处地区的画风的不同。

       我不知道大家更喜欢哪一幅,当然这不分对错,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教育背景、审美方式、个人经历都影响着我们对任何一幅美术作品的好与坏的判断。它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只是在自己的审美体系当中,这都是大师名作,但是我们肯定在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喜好,这也是我们去欣赏艺术、去提高自己审美的必经之路之一。

       6、鲁本斯:永远的鉴定难题

  接下来咱们看看鲁本斯。鲁本斯也是深受威尼斯画派,包括卡拉瓦乔的影响,但是他的色泽就更光鲜了。他最擅长的是画这种大场景的动态。

       这张是《猎野猪》,他还有很多包括《猎狮》这样的作品,后来被法国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洛瓦等人争相模仿。



鲁本斯《自画像》


       这张是鲁本斯自己的自画像,旁边的是他二老婆。

       鲁本斯在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有整整两间房,而且很多作品是上下挂的。而对于鲁本斯真迹的鉴别,始终是西方艺术史中一个难以攻破的命题。

  首先,他所有作品没有签名;其次,鲁本斯生前就拥有庞大的工作室,他很多只是自己起个稿子,让自己的学生助手去上色。所以,你很难鉴别哪一幅作品是完完全全出自鲁本斯之手。如果大家想要感受肯定没有毛病的鲁本斯真迹,多看他的手稿,像这个肯定是不会错了,画自己和画老婆能让别人插手吗?但是画其他的场景很多,看他的草稿会比原作生动很多。

       7、精致的雕塑展陈

  我们说了半天绘画,我们聊两句雕塑。因为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实在藏品太过庞大,绘画我也仅仅是走马观花跟大家介绍了一下。它还有很多不同的局部,我精选的就是雕塑。它的雕塑展陈在我看来,是欧洲各大博物馆中做的非常值得一提,而且过目不忘的一种状态,我给大家放两张展厅图。



古埃及展厅


  这就是他们的古埃及、古罗马展厅。古埃及展厅,大家看他把廊柱直接在搭建的时候就设计进了博物馆,墙上的这些壁画你有一种走进它的雕塑展厅,你感觉就走进了希腊、古埃及的古墓一样,非常的壮观。

       而且作为策展人、作为经常和展览打交道的,有一点要跟大家聊,就是其实做雕塑类的展览特别不容易,比绘画类要难。因为绘画你只考虑灯光,雕塑你要考虑整个氛围。所有的雕塑都是希望让大家360度来观看的,你不可能只让大家看一面。但是因为每一个都是独立的个体,你在这个视角上考虑,你还不能把很多雕塑摆的很密,这样的话,影响它的独立参观。

  而且最主要的作为展览方,你还要考虑观者的素质,我们还要安设固定的区域。因为我们国家绝大多数观众的参与度很高,凡是雕塑类展览,都喜欢上手来摸一下质感,所以对于我们这些做展览的人,真的是非常的为难。像这种展陈方式,国内任何一个博物馆你问他们的展览搭建方敢这么放吗?真不敢,碰掉了一个,这两千年。


艺术史博物馆内部展厅

  最夸张的,也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个展厅。大家先感受一下,走进这个展厅,一片漆黑。但是四五十个头,每一个都是这么粗的圆柱展台,顶上顶一个头。中间的间隔大家看到了,比我这个展台宽不了多少,人要在中间走就得穿梭,背个背包一回身,脑袋就掉了。

       所以2014年,我第一次进这个展厅的时候,我感慨了半天。我说奥地利人胆真大,这个我在国内是绝对不敢玩儿的,我可能得减掉4/5,还都得相互之间加上围挡。这个你想随便摸,那真是你想摸哪儿摸哪儿。

  我跟大家想表达什么呢?我们在做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往往有很多很多特别好的设想,也希望能让大家尽可能的和展品近距离接触。但是,我们的想法必须要接地气。所以,展览的好坏和精致程度和观者密切相关,我相信大家的热情,但是大家的热情在艺术品之前要控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