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缠缠绕绕在人间,孝悌圆满回家园——《诗经•葛覃》导读

(上)缠缠绕绕在人间,孝悌圆满回家园——《诗经•葛覃》导读

00:00
26:25
诸位师友,大家好!
我是明道堂经学馆的董妘橦。我们本周学习了《诗经·周南·葛覃》,这是一首能把人唱软的、唱温暖的诗。在即将踏上看望父母、踏上回家的路之前,期盼着再次回到父母身旁的儿女们,唱起这首可能早已回响在内心的歌。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这首诗的雅音吟唱。一起唱丨诗经·葛覃.mp3来自知和明道堂经学馆

诗经·周南·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葛覃》这首诗里边的植物意象是缠缠绕绕的葛。葛,在我们传习《葛覃》这首诗的雅音吟唱时提到过,在这三千多年里,中国百姓人家是离不开葛的。葛,不仅仅根茎极富营养,而且,因为它的纤维很长,所以就像麻,也像桑树的皮。
这些长纤维的植物,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了穿衣,还包括劳作所需要的保护。它不仅可以编草鞋,编蓑笠,做绳子,还可以织成可以御寒的衣服。所以在过去的三千多年里,这种植物跟百姓人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一提到“葛”,我们就想到了烟火、烟火气、人间烟火。人间烟火是什么呢?就是穿衣吃饭过日子。实际上,人这一生就是穿衣吃饭过日子。有人说,我去“为政”,去做生意或者做官等等,实际上最后还是归于吃饭、穿衣、过日子,这就是所谓的人间烟火。 佛门有一句话:“爱不重,不生娑婆”。所谓“爱不重”这个“爱”,在过去,我们中国人不经常用它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男女之间的爱叫做相知相守、相敬如宾。这是中国人恋人、夫妻表达感情时常用的词语,这些词语中有敬,而敬里边暗含的是理性。
也就是说,女人有人老珠黄的时候,男人有鸡皮鹤发的时候,因为我们这个民族,非常重视夫妇、家庭的伦常关系,所以我们不像西方文化里面把情放在第一位,他们为了情可以自杀。




像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爱情双双殉情。在我们中国文化里边,男女之情是理性的,它源于彼此之间不仅有情义,还有道义、恩义,这是理性的部分。 所以说男女之间在这一生的各个时期,他们之间的纽带是三股绳,分别是道义、恩义和情义。这三股绳子拧在一起就比较粗,就比较牢固。当然在过去的这几千年里也有到最后分道扬镳的,男的把女的休了,或者公主把驸马给休了,但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最小单元的家庭是非常的稳固和稳定的。 那么今天就反过来,我们也向西方学习,都比较重视情爱的部分,反而把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维系着整个社会细胞健康、稳定的道义、恩义,以至于家庭的稳定性都疏忽了、淡化了,甚至抛弃了,这是古今的一些变化。所以今天的家庭比较不稳定,有闪婚闪离的,过不到头儿的还是占多数。 在我们中国文化的语境当中,一提到爱,更多指的是情,但是这个情,不专指男女之情,它相对比较宽泛,包括了父母对于孩子,包括手足,包括朋友之情,还包括人对于物的喜爱。

过去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爱书如命,一生藏了很多的书。过去得一部线装书其实是很费钱的,印一部书非常不容易,绝对是高大上的奢侈品。这个人一辈子就收藏各种各样的书,尤其是那些经典。结果他死了之后变成了书里头的蛀虫,就叫书虫。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啊!这也是佛门里边的一个因果故事。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这个就相当于像葛藤一样啊,它缠缠绕绕,缠缠绕绕,四处蔓延在整个空间和时间里边。只要有合适的外缘,比如温度、湿度,以及肥沃的土壤提供养分,葛藤都长得非常茂盛,它的生命力非常非常顽强,就像我们人跟人之间一样。 人跟人之间就是这一份牵绊、这一份纠缠啊!这就是我们今生今世再次相聚在这样一个时空的根本原因啊!
我们就是因为像葛藤一样纠纠缠缠才会再次相遇。这些现象在中国过去的儒释道、诸子百家的智慧当中都有详细的论述。 《三字经》开篇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说为什么人在性上是平等的,但是在象上是不平等的。 人都有成圣成贤的机会,可是在人生的旅途当中,就有穷达富贵。孟子说:“人皆可为尧舜”。佛家文化,道家文化讲的就更多了,比如“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人从性上来讲都是平等的,但是从象上看,有人就长得好看,有人就长得寒碜一点儿。有人高,有人矮。有人这辈子锦衣玉食,有人则在贫困线上,甚至吃不饱穿不暖,这些都是什么?都是因为这个爱像葛藤一样,这种牵绊,四处蔓延。有爱在,所以才会再次相聚在一起!为什么这两个人会成为我们的父母?对面的这个人会成为我们的爱人?为什么这样的小孩儿会成为我们的儿女?这都是因为我们之间有超越时空的牵绊,这个才是真正的葛藤!所以我们才会来到了这个世间。 如果有修习道门经典或者佛门经典的,甚至说,多读几本儒家历代有名的注家所做的注,就会发现,儒家经典里面也包含这些智慧。这些注家对于儒释道的学问都是圆融的。经典,包括注子看多了,就会明白个中的道理。




《葛覃》的第一章讲:“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从这一章给到我们的植物意象,能够看到有这么一个牵绊,就像一家人,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然能够今生今世成为母子、父子、兄弟姐妹都是缘分,这个缘分,就是彼此之间的牵绊。 “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这就来到了一家。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大限”是指什么呢?就是这一世结束的时候,这一世的缘分尽了。还有一句叫做“夫妻本是同林鸟,巴到天明各自飞。”它是比较伤悲的一种表达,说夫妻就像一对鸟儿似的,天亮了各自去找食儿吃啦!在这里,我们能够一下子想到的确实是这样,人跟人,有这样的一个缘分,“集于灌木”,也各自有命数。




树桐老人在传家智慧里讲道:“天赋人的性,地赋人的命,父母生的身。”我也经常讲,这个“性”来自于哪?这个光烁烁、圆陀陀、光明澄澈的性,它是一切智慧力量的源泉,是我们每一个人真正的主宰,是儒家所谓的“天命之谓性”的“性”,是佛家所讲的“人人都有佛性”的“性”,是老子所讲的“道法自然”的自然之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性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我们儒家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就是天赋人的,老天给的,体现在我们这一生当中。
我们“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其鸣喈喈”,我们彼此之间共同的语言是什么呢?就是仁、义、礼、智、信,它是一切善良之性,因为天地同根,万物同源。又因为都是老天给的,所以它是慈悲的,是平等的,属于我们人类,不分种族,不分地区,是生命能量的总根源,这个是天赋人的性。 地赋人的命。我们这个命是从哪里来?其实这个命,我们可以理解为这颗心。我们这颗心是哪里给的?是地给我们的。那么心呢?它是半阴半阳的,有的时候情爱做主,有的时候恩义、道义做主,所以说不要把一个人看死了,人是千变万化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hxy110dh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