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水镜犹明同,而况精神》主播 | 张婉琦

《庄子 水镜犹明同,而况精神》主播 | 张婉琦

00:00
08:24
庄子: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庄子》中说,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在庄子和道家看来,万物的本性应该是这种状态: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这其中静、淡两个字尤为重要。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水静了尚且能够澄澈明丽,更何况人的精神。圣人的心里有静的境界,所以圣人之心才能称作映照天地和万物的镜子。


“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


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停留在这一境界上便心境空明虚淡,空灵虚淡也就会显得充实,心境充实就能合于自然之理了。心境虚空才会平静宁寂,平静宁寂才能自我运动,没有干扰地自我运动也就能够无不有所得。


虚静便能无为,无为使任事的人各尽其责。无为也就从容自得,从容自得的人便不会身藏忧愁与祸患,年寿也就长久了。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万物的根本。


明白这个道理而居于帝王之位,就象唐尧作为国君;明白这个道理而居于臣下之位,就象虞舜作为臣属。凭借这个道理而处于尊上的地位,就算是帝王治世的盛德;凭借这个道理而处于庶民百姓的地位,就算是通晓了玄圣素王的看法和主张。


凭借这个道理退居闲游于江海,山林的隐士就推心折服;凭借这个道理进身仕林而安抚世间百姓,就能功业卓著名扬四海而使天下大同。清静而成为玄圣,行动而成为帝王,无为方才能取得尊尚的地位,保持淳厚素朴的天性天下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跟他媲美。


明白天地以无为为本的规律,这就叫做把握了根本和宗原,而成为跟自然谐和的人;用此来均平万物、顺应民情,便是跟众人谐和的人。跟人谐和的,称作人乐;跟自然谐和的,就称作天乐。




淡薄名利,超然物外


一天,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使者对庄子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


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庄子持竿不顾。著名学者鲍鹏山先生在《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中说: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


如果他学许由,也该跳进濮水洗洗他那干皱的耳朵了。大约怕惊走了在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


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庄子选择了后者。


当然,庄子的淡薄不仅是淡泊名利,更是通过对道、对真理的体悟,消除物我之间的对立。


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庭柱,丑陋的癞头和美丽的西施,世上千奇百怪的各种事物,道使他们一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