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大分裂时代的变奏曲
精华笔记
哈佛中国史的第二卷:南北朝
特点:语言简洁、视角独特。作者不以重大事件为主线,而是关注社会风俗、城乡生活、宗教信仰等微观领域,力图还原一个时代的日常图景,以及人们的所思所想,同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例子:山水诗的诞生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题材——山水诗,兴起于南北朝时期。因为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世家大族纷纷渡过长江,移居南方避难。南方的山水同北方有很大差异,这带来了十分新奇的体验。诗人们把这种体验用诗歌表达出来,孕育出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
第一部分:南北朝的基本状况
“南北朝”定义:通常所说的南北朝,指从东晋灭亡到隋朝统一天下那段时间。作者的看法有所不同。他从东汉末年讲起,把三国两晋时期和南北朝时期,以及后面的隋朝,全部囊括进来,跨度长达430多年。
第一次南北对峙:东汉末年,天下三分,曹操的儿子曹丕取代汉献帝,自立为帝,定国号:魏。与此同时,蜀汉在四川站稳脚跟,东吴则占据江南。双方联手,凭借长江天险,抵御强大的魏国。这次对峙由西晋统一全国结束。
第二次南北对峙:西晋末年,爆发八王之乱,国力衰退、人心涣散。北方游牧民族趁虚而入,西晋灭亡。为躲避战火,世家大族迁居南方,并在今天的南京,拥戴皇族司马睿为帝,史称东晋。东晋和它的继承者,宋齐梁陈四朝,与北方的十六国和后起的北魏势力对峙。这次对峙,由隋王朝的短暂统一结束。
第二部分:南北对峙的影响——长江流域成为又一个农业中心和文化中心
1、农业中心
东汉时期,人口开始向南迁移。尤其是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连年征战,南方则相对平静,逃难者蜂拥而至。这个过程延续了几百年,到隋朝统一中国时,长江流域的户籍人口,已经达到了40%。
为了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人们砍伐山林,排干沼泽和池塘,大力开发耕地。南方水资源丰富,适合种植水稻,于是稻田遍地开花。
精耕细作成为中国农业的典型特征。稻米成为中国人的主食。
2、文化中心
东吴定都南京后,积极开发江南地区,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西晋末年,中原的世家大族纷纷渡过长江,躲避战乱,史称“衣冠南渡”。这些大家族不仅建立起东晋政权,还将中原的文化传统输入南方。
另一方面,南方的自然风貌,也拓展了这些北方移民的视野。他们在乡村兴建园林和别墅,像东晋名臣王导、谢安,都有私家园林。他们处理完朝中政务,就来这里休息和放松。有些人干脆选择隐居,在山水间流连忘返,新的山水诗歌由此诞生。山水画和书法也受到启发,有了突破发展。
第三部分:世家大族的崛起和没落
东汉中期,形成了一批世家大族。他们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世代在朝为官,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各方拉拢的对象。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由曹操统一北方,就离不开世家大族的支持。东晋时期,以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为首的大家族,更是架空皇帝、把持朝政,成了实际上的掌权者。
用本书作者的话说,这是世家大族的黄金时代。
世家大族权力传递的手段:九品中正制
根据该制度,所有官职被划分为九个品级,由朝廷委派的官员,也就是“中正官”,到地方选拔人才、评定品级。评定的标准是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世家大族借此垄断了中高级官职,把九品中正制变成了贵族世袭制。平民只能在基层当差,干得再好,顶多也就是个芝麻官。
1、南方世家大族的贵族文化
清谈:为了显示自身的高贵,世家子弟不屑于谈名利、谈政治,认为这些都太俗。他们主要谈论玄学,也就是多个人依托《周易》《老子》《庄子》这三部典籍,展示对老庄哲学的体会和认识。这叫作“清谈”。
一个人必须在清谈活动中,表现出卓越见识,才会被精英阶层接纳。
例子:东晋时,张凭借助祖父是苍梧太守的关系,踏入官场。起初,他受人轻视,直到有一天,张凭参加玄学名家王濛的清谈会,指出了王濛言论中的错误,震惊四座。张凭立刻被举荐为太常博士,后来还做到了司空长史的高位。
名士风度:指一种洒脱、博雅、处变不惊的气质。这种气质,往往通过一个人的言谈表现出来。
例子:《晋书》记载,淝水之战时,晋军在前线同前秦军队血战,身为大都督的谢安,却躲在别墅里同朋友下棋。深夜战报传来,谢安扫了一眼,继续下棋,神色如常。朋友忍不住了,问战事如何啦?谢安这才淡淡地回答:小儿辈打败了敌人。
世家大族的衰落:由于太重视清谈,世家子弟养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结果,军队中的世家子弟大幅度减少,寒门子弟则积极从军求出路。东晋后期,平民出身的中高层军官占据了半壁江山,军权也从世家大族,转移到平民军官手中。公元420年,平民军官刘裕以武力为靠山,逼死晋恭帝,建立刘宋王朝。这标志着南方世家大族的黄金时代,画上句点。
2、北方世家大族的情况
军事政权下的世家大族:八王之乱爆发后北方陷入混乱,游牧民族趁虚而入,前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统称“十六国”。这些政权的开创者,是游牧民族的军事领袖。他们依靠军队维系统治,不受世家大族约束。世家大族无缘参与朝政,就把主要精力,用于深耕本乡本土,忠于家族而不是朝廷。
例子:以博陵崔氏为例。博陵,即今天的河北安平,汉代设博陵郡,崔氏是当地望族,出过不少高官。西晋灭亡后,崔氏在家乡购置田产,与富户联姻,并为乡亲提供保护。久而久之,崔氏发展成当时最富有、最强大的地方家族。有一百多年时间,博陵崔氏没有一个人出去当官。
北方世家达族的衰落——北魏变局:
公元398年,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经过几十年征战,逐渐统一了北方。孝文帝登基后总结历史教训,准备改变王朝的军事特征,他宣布迁都洛阳,同时进行汉化改革。大力提拔世家子弟,运用他们的儒家文化知识,来管理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崔氏成员陆续走出家乡,有的做武将、有的当文官,占据了许多高位。“忠于朝廷”重新成为最高准则。公元485年,孝文帝实施均田制,允许农民不必经过豪强同意,开垦并占有荒地。于是佃农纷纷离开豪强,自主开荒,当起自耕农。自耕农直接向朝廷缴纳租税,这就瓦解了世家大族的经济基础,迫使他们更加依赖朝廷。
第四部分:南北朝时期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
生存不易:从东汉末年起,战祸连年,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灾难。曹操在《蒿里行》中记录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这种惨状的真实写照。直到东晋在南方站稳脚跟,北魏统一北方,局势慢慢稳定,老百姓的日子才算好过一些。即便如此,对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来说,想活下去,也并不容易。
本土宗教——道教的兴盛:
1、民间的“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发源于四川,尊奉老子为教主,用巫术帮信徒祛病消灾。凡入教者,要缴纳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三国两晋时社会动荡,民众为求安稳,纷纷入教。五斗米道的信徒很快遍布南北,成为相当活跃的民间宗教。
2、上层的学者道教——以葛洪为代表的道教:
葛洪自幼钻研《易经》《道德经》道家经典,造诣很深。在《抱朴子》一书中他主张,人应该一面培育体内的积极因素,一面吸收外部的积极能量,达到修身养性、长生不老的目的。具体方法是归隐山林,摆脱尘世喧嚣。在葛洪的基础上,形成了茅山道派。它更系统、更优雅,为士大夫推崇。茅山道派第九代传人陶弘景,还曾得到南齐和南梁皇室的赏识。道教的另一个分支新天师道,则在北方迅速发展,一度吸纳了北魏皇室。公元442年,北魏太武帝皈依道教,自称“太平真君”。
外来宗教——佛教的兴盛:
东汉中叶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起初只在小圈子里流传,西晋灭亡后,却如火如荼,从皇室到精英再到民众,几乎通吃所有阶层。
1、北方: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靠武力建立的,本身缺少合法性。而佛教僧侣能制造神迹、神化皇帝,有利于巩固统治。
例子:石勒创建后赵政权后,拜高僧佛图澄为师,向民众宣讲佛法。前秦皇帝苻坚更是虔诚的佛教徒,把弘扬佛法和巩固统治联系起来。他将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带到长安,命其翻译佛经。鸠摩罗什历尽数十年,把《金刚经》《阿弥陀经》《般(bo1)若(re2)经》等大批佛教典籍,翻译成汉文。北魏皇帝把自己说成是佛的化身,有权统治国家。他们兴建寺院,还在洛阳附近打造龙门石窟。经过400多年营建,龙门石窟成为世界上石雕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群。
2、南方:南朝梁武帝,同样将佛教的效力发挥到极致。他标榜自己要像佛陀那样,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为此,梁武帝大建寺院。唐代诗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绘的就是这番景象。
百姓的考虑:出家人不用向朝廷缴纳赋税,这使不少家庭,主动将男孩送入寺庙。这其实是“合理避税”。女性出家,则可以逃脱封建婚姻,这让受到严格束缚的女性,多了些选择权。
总结——南北朝的重要变化:
1、地理方面,南方得到开发,长江流域成为又一个农业和文化中心。
2、社会结构方面,世家大族兴起,造就了相对独立的贵族阶层。但随着朝廷日益强大,收服世家大族,贵族传统未能延续。
3、道教和佛教广泛流传,融合成特色鲜明的民间宗教。
隋唐继承的遗产:公元588年隋朝大军渡过长江,消灭陈朝,实现了统一。只是这样的统一,和秦汉帝国大不相同,南北朝带来的变化已不可抹去,并且深刻地影响了隋王朝的命运。举个例子,隋炀帝登基后,继续开发南方。他修建大运河,用南方的经济资源,为北方的军事行动提供支持。这预示了中国的经济重心,将从北方转移到南方的趋势。只不过隋朝太短命,这一历史任务,将由唐朝来完成。
书 名: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作 者:[美]陆威仪
主 讲 人:刀劈三观抱老师
主讲人简介:资深撰稿人
主 播:秋安
策 划 编 辑:袁博
“首当其冲”不是这样用的
喜欢主播的声音,其次,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历史向来解读跟中国史学家是很不一样的,补充视角,又可以有不同的思考。
听友379947405 回复 @七夕花花: 没觉得有什么不同视角,中规中矩吧
陶渊明这个例子怪怪的
苏老师的语文课 回复 @圣君轩: 确实,如果这真是原书的例子,只能说西方人还是把中国诗人看得太机械了
司马家族造的孽!
很治愈的声音
讲解的很好,而且主播声音很好听~
桓温是读怀温啊!受教了!
好听,陈寅恪的研究方向就是南北朝隋唐!
主播声音超好听(ง •̀_•́)ง
把哈佛中国史分期精讲,非常好。 播音员声音很好听,希望其余几本也由他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