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乐山大佛”以体量之大闻名中外,而巴蜀地区“大佛”数量之多、形态之丰富,也可谓冠绝中外。除了“乐山大佛”之外,坐、立、卧式“大佛”比比皆是,藏身于巴蜀山林寺庙之中,仅次于“乐山大佛”,体量从10-50米以内的古代石刻大佛,至今尚存十余座。
从唐代至清代,巴蜀地区一直特别推崇“大佛”的雕造,所谓“巴蜀十大古佛”,是指现四川省、重庆市境内的体量排名前十位的古代摩崖佛像。
梁思成、刘敦桢等营造学社一行,曾于1939-1940年在川、康地区进行古建筑考察,这也是营造学社最后一次野外考察。时值抗战,其历程艰险、任务艰巨,考察覆盖四川、重庆两地35个县,调查古建、崖墓、摩崖、石刻、汉阙等730余处。
营造学社1939—1940年川康地区古建筑考察路线图
本次云课堂主讲人肖伊绯于2003-2004年,以一己之力,基本完成了营造学社当年的考察路线;2005-2008年间,他又多次补充与拓延考察路线,以探查川东、川北石窟造像、石刻艺术遗存为重点,展开巴蜀境内(即川渝两地)的地毯式搜索,迭经数年整理与研究,完成个人专著《1939最后的乡愁:重走梁思成等1939川康考察路线》。
5月21日,青睐第18期云课堂,肖伊绯老师带我们一一赏析“巴蜀十大古佛”。这样的课程,也为我们了解传统文化打开了新的视角。
讲座一开始,肖伊绯老师先在群内给大家送上了一张十分精美的图片,图中佛像是四川安岳县毗卢洞主尊大佛。“其最大特点在于其头部雕饰,虽跟一般佛像的头部一样,都长有螺髻,可螺髻之上又戴有宝冠,这一点就很奇特。我们知道,宝冠往往是菩萨像的‘标配’,但在这里却被戴在了佛像上面,当地人称之为‘宝冠佛’,其实是密宗佛像的一种。这样的‘宝冠佛’,很少用于摩崖石刻造像,而这一尊尤为精美。”
安岳圆觉洞,柳本尊十炼图造像主尊,毗卢遮那佛(局部)
言归正传,肖伊绯老师按照1939年营造学社在巴蜀地区考察时绘制的一张线路图,在上面加以标注,来说明川渝两地的石刻造像分布的大体布局。
“川北一线的石刻造像分布,有著名的广元千佛崖、皇泽寺,以及绵阳梓潼的贞观造像等等,我从中选取了两尊大佛,一个是阆中大佛,一个是南部大佛来加以解说——这条线的主要特征就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比较大,这条线上的石刻造像主要源于龙门样式和长安样式的影响。”
“另外一条,则是从川西向川东走的一个线路,这个线路对成都这个巴蜀地域中心在石刻艺术方面有着循环往复的影响,跟另外一条线路是不同的。这种循环往复的影响,可以称之一个内部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具有鲜明的‘内循环’特点,从而形成了巴蜀自己独有的特征。”
肖伊绯认为,川北一线石刻造像最重要的代表作,就是广元皇泽寺的大佛窟。“此窟名曰大佛窟,但是窟中大佛实际高度只有5米左右,跟我下面要列举的这十尊全部是10米以上的大佛来比,还是小了一点,仅以体量来论的话只能是二十名开外。但是我们看到这尊佛像雕工非常精湛,是隋代或者说是初唐时期的代表作,从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上,乃至在巴蜀石刻造像中的历史地位来讲,排第一都不是没有可能的。梁思成和谢阁兰,当年都曾去探访过,也都曾拍摄照片,写入各自的著作中,如今保存得还是不错的。”
乐/山/大/佛
唐代面容不可再得
始建年代:唐代 体量:71米
“今天讲的第一大佛,就是大家都相当熟悉的乐山大佛,此像为弥勒佛坐像,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首先介绍的,自然是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的乐山大佛。乐山大佛不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可惜的是,大概在1925年的时候,乐山大佛在四川军阀混战中被炮弹击中,面部损毁非常严重。1935年维修过程中留下了一些照片,大家可以去对比一下,大佛在被炮弹炸毁之前面容是什么样子,维修之后是什么样子。梁思成当年考察看到的时候,也对这个情况做了记录,他认为大佛的面容已经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损害,当然,这是从摩崖石刻原物能不能保持唐代风貌的角度去考虑的。
从一张拍摄于民国初年,可能是现存最早的一张大佛未被损毁之前的照片来看,修复之后的形貌,确实差异比较大。肖伊绯认为,损毁之前大佛的形貌应该也不是唐代的面容,年代形态应当是在宋明之间。
1939年,梁思成等营造学社一行,所看到的乐山大佛
大家可以注意观察,大佛头部螺髻有一个“光圈”,即中间有一小块没有螺髻的地方,我们称之为“髻珠”的那个位置。
“髻珠”这种形态雕饰,普遍运用于佛像雕造,是宋代才流行的,明代之后形成惯例。“髻珠”这种形态,宋代以前巴蜀地区摩崖造像里面很少出现。
所以说,大佛至少经历过宋、明两代的修复之后,才有可能形成面带“髻珠”的那种情况。无论如何,乐山大佛的唐代面容已经不可再得了。
荣/县/大/佛
掌中石珠曼妙灵动
始建年代:唐代 体量:36.67米
荣县大佛,位于四川省荣县县城东郊,体量只有乐山大佛的一半大小,但在现场观看,也会深受震撼。
整个佛像外面覆有一层阁楼状的建筑,远观只能看到佛头。走进山门之后,拾级而上才能看见大佛全身。拍照拍远景只能拍到佛头,现场视觉冲击力很大。
荣县大佛,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一般的弥勒坐像都是双手抚膝,荣县大佛仅有一手抚膝,一手则反掌袒露出来,掌中有一颗圆雕石珠,和手掌心只有很小一部分连雕在一起,看上去灵动不拘,好像风一吹,珠子都能从手中滑落一般,曼妙非常。
屏/山/大/佛
“捡漏”成为世界第一立佛
始建年代:清代 体量:32米
屏山大佛,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龙华镇郊的八仙山上,又名“八仙山大佛”。雕造于清代,雕造工艺比较粗糙,采用高浮雕的形式,不像前面介绍的两尊大佛那样背山掘穴,而是直接在山体平面上凿出浅龛,继而造像,所以整个造像,显得肥、短、板、拙。
肖伊绯介绍说,阿富汗巴米扬立佛被炮火摧毁之后,屏山大佛成为世界第一立佛。但是由于雕造年代较晚,艺术手法上没有太多可取之处,风格也比较单一,所以是今天介绍的“十大”里面唯一没有进入“国保”行列的大佛。不过,屏山大佛的整体环境配置,特别是跟宜宾地区的丹霞地貌融合在一起,还是非常有看点的。
大/足/卧/佛
代表南宋石刻艺术最高峰
始建年代:南宋 体量:31米
大名鼎鼎的大足卧佛,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宝顶山境内,是大足石刻中最大的一尊造像。跟乐山大佛一样,大足卧佛是“国保+世遗”。当年梁思成一行也对此考察研究,并有很高评价,认为大足卧佛是代表了南宋石刻的一个高峰。
在《西南建筑图说》里面,也明确地把大足卧佛这一条单列出来进行了评述,可见在大足石刻里面,梁思成非常看重大足卧佛。
“大家看一看卧佛的头部,旁边配置有佛祖弟子的雕像,卷发的是赵智凤,戴着东坡巾的是柳本尊,是当时四川密宗的一代和二代祖师。他们俩的造像,被列置在了卧佛头部位置,表明了当时四川密宗的某种身份与地位,也可以说是一种地方特色吧。”肖伊绯还特别让大家留意,卧佛头部正中的“髻珠”,是宋代石刻造像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
之后,肖伊绯还特别为大家展示了一张自己的得意之作,来说明大佛的欣赏拍摄角度,“我曾经在坡地上俯拍过一张卧佛,只露出一个头,身体部分完全被山岩覆盖,特别像一个人侧睡在那里,裹上了铺盖,睡得非常香甜。这张图片曾被《大众考古》杂志用作了封面。”
安/岳/卧/佛
少见的左侧卧佛像
始建年代:唐代 体量:23米
安岳卧佛,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城以北25公里八庙乡卧佛沟。这尊卧佛,是非常少见的一种左侧卧的姿态,和目前存世的众多卧佛造像右侧卧的姿势完全不同。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原因,争论很多,说法也很多。仔细观察会发现,卧佛腿部的岩体有开裂,已经开裂到了造像下半身长度至少一半的程度。以此推测,之所以选择一反常规的左侧卧姿态来雕造卧佛,极有可能是当年开凿的工匠根据岩体的地质结构和岩石构造,反其道而行之的结果。假设在这个部位开凿头部和上半身的话,有可能会发生崩裂,因此选择了左侧卧姿态雕造,而非常见的右侧卧。
安岳卧佛因为山岩构造的原因,卧佛身侧的众多造像,皆因地制宜选择了比较低矮的半身像刻画。从雕刻风格考察,安岳卧佛造像中诸如随侍弟子、菩萨、天龙八部等,全部是唐代的造像;卧佛造像头部可能经过了宋代的整修,显得比较平板,也出现了“髻珠”。此外,卧佛造像头部与其他部位,以及同一区域其他造像的风化程度也有区别,侵蚀剥落的程度不一样,由此也可以看出后世整修的痕迹来。
资/阳/大/佛
前后开凿近500年
始建年代:唐代 体量:22.24米
资阳大佛,是指位于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碑记镇的“半月山大佛”。“资阳是一个盛产大佛的地方,仅资阳下辖的安岳县,所知的大佛在十米以上的就有好几座。考虑到代表性、完整度和艺术鉴赏价值,我选取了‘半月山大佛’来介绍。”肖伊绯说。
半月山大佛气魄宏大,眼部刻画非常传神,和一般所见的大佛眼部的平面化处理方式完全不一样,富有立体感,且佛像眼神专注,无论从何种角度观瞻,总能感到大佛目光之注视,令观者望之而生敬畏之心。
半月山大佛始建于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陆续开凿近150年才初具形态。至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川南居士梅修率石刻大师周义等人,为巨佛开凿眉目,直至完全竣工共历时484年。
潼/南/大/佛
“唐头宋身”一大佛
始建年代:唐代 体量:17.8米
潼南大佛,位于重庆市潼南县城西北定明山下大佛寺内。寺创于唐咸通年间(860—873年),初名“定明院”,又名“南禅寺”。后因在寺内依山凿一大佛,俗称“大佛寺”。
据梁思成等人的判断,大佛头部是唐代作品,身体是宋代作品,相当于是“唐头宋身”,这是非常独特的,需要以艺术史学、美学的专业眼光去审视。梁思成本人对这样的一尊头部完整保存着唐代风貌的大佛,还是非常赞赏的,也在《西南建筑图说》里提及过。
如今,普通游客去看潼南大佛,即便没有如梁思成等那样的专业素养,仅凭肉眼观察,也能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这尊佛像的头部偏长偏大,身体比例略微有一点失调。这一点“失调”呢,应该是后代重修或是续修这尊大佛的时候,出于山体走势以及用料等各个方面的考量,才雕成了这种态势。这样的现象,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唐头宋身”的雕造,迭经三四百年的工程“接力”,总会留下一些在工程设计与美学眼光上的差异痕迹。
南/部/大/佛
佛像仅背上部略与山崖相连
始建年代:宋代 体量:17.5米
南部大佛,位于四川省南部县碑院镇,曾经有过后代妆彩,但是现在妆彩已经被刮去了,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大佛几乎是完全脱离山体而雕成的,非常难得。“我们观察佛像背部,只有很少一部分贴在山崖上,游客可以环绕整个佛像,进行转佛瞻礼,这样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肖伊绯介绍说。
大佛始建年代,已无证可考,但就其身形、其衣饰、其风格等,专家判断是宋代到明代之间雕造完成的,以当时的技术水平,也是一尊很了不起的古代杰作。
合/川/大/佛
艺术表现形式堪称一绝
始建年代:南宋 体量:12.5米
合川大佛,是指位于重庆市合川区涞滩镇二佛寺内的“涞滩大佛”。二佛寺始建于唐,南宋时期开始大规模依山开凿佛像。“合川大佛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尊大佛,体量可能不是特别突出,但是雕造精美程度,确实比之前提及的大佛有过之而无不及。”肖伊绯说。
除主尊大佛外,其他龛窟均以此为中心,将众多的罗汉禅僧融为一体,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堪称一绝,巧妙地缔造了一个气势恢宏的禅宗道场,代表了宋代独特的禅宗文化。大佛前面有一清代雍正年间树立的巨大石幢,与大佛共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力。总之,合川大佛及其附属石刻造像,是代表着巴蜀禅宗文化最富活力与魅力的历史遗产,非常值得一看。
阆/中/大/佛
川北一线摩崖石刻大佛代表作
始建年代:唐 体量:9.88米
阆中大佛,是指位于阆中县城东郊嘉陵江对岸的大像寺中的“东山大佛”。
“实际上巴蜀境内超过十米的大佛,除此阆中大佛之外,起码还有七八尊,但这一尊的唐代造型风格和保存完好程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说我把它放在了此次介绍所谓‘十大’的最后一位。”
肖伊绯补充说,“当然,它的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应该还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因为它的确算是川北一线摩崖石刻大佛的一个代表作。”
最后,肖伊绯老师总结道:巴蜀石刻,有着纵贯千年的艺术演化史,也有着自我成就的独特艺术风格。而由于所在地理区位上的隐蔽性和分散性,巴蜀地区的部分摩崖石刻、石窟造像得以历劫长存,成为研究宗教图像学、古建筑学、艺术学、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实物文献。伴随着祈福、避灾、镇邪、驱魔各种本地化信仰诉求,这些“大佛”的存在,早已超越了严格的宗教意味,更具世俗化的“人间”情味。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严涵
供图/肖伊绯
主讲嘉宾:肖伊绯,四川成都人,独立学者、自由撰稿人,致力于近现代思想史与学术史、人文地理、文化旅游等多个专题的写作与策划。已出版《1939最后的乡愁》《民国学者与故宫》《中国哲学史大纲》《百年温柔》《听园》《观禅》等专著、编著20余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