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自己,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要想处理好你与其他人的关系,首先必须处理好你与你自己的关系。
“认识你自己”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论题。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楣上镌刻着这样一个神谕——“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常用这句话教育弟子。老子也常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自文艺复兴以来,对理性的尊崇使得人的认识过多地集中在理性层面。这方面最典型的观点就是经济学界关于所谓“经济人”的表述。该观点认为,人的思考和行为具有完全的理性,这种理性的方向在于促使物质利益的最大化。
20世纪后半期以来,“经济人”假设越来越受到学界的质疑。例如,“社会人”概念就认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除了物质经济利益之外,人还追求安全、自尊、情感、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需要。人的选择建立在个人的社会经验、不断学习的过程以及作为其日常生活组成部分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
因此,人的行为直接依赖于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应从每个人的现实存在和他与环境的关系上去理解人,即解释人的行为。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内曼提出,人类的思考过程其实更多依赖于直觉而非逻辑思维。
笔者认为,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或许存在着一种理性思考、利益驱动的模式。但无可否认的是,恐惧、贪婪、喜爱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的决定也有着重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不仅人对一般的“人”认识尚不够深入,具体的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同样存在多种误区。
就快乐目的论的讨论范围而言,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不清楚什么是自己真正的快乐,因而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什么。
典型的表现方式有以下两种。
其一,过分自信,或者说,过分贪婪。认为所有自己想要的东西都应该属于自己,也能够属于自己,因而四处出击、攻城略地,西瓜要抢,芝麻也不放过。结果显然是不能如其所愿的,至于最终他能够拿到手的是什么,对他有什么价值,可能都是一笔糊涂账。
其二,过分被动,或者说,过分盲目。认为什么都是注定的,完全缺乏主动选择的意识,靠机会、靠运气。这样的人由于缺乏自主意识,没有相应的能力储备,往往是机会来了抓不住,运气总是与自己擦肩而过。结果是芝麻揽了一大堆,西瓜一个也没拿到。
所以,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认识你自己,最重要的就在于认识什么才是你真正需要的快乐。这既包括一生的宏伟蓝图,也包含每一个人生阶段,甚至每一项具体事务的明确目标。
当然,这样的蓝图或目标不一定具体,但一定要清晰,还应具有事情变化后的适时调整能力。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