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方虎踞江南时,同一时期,西北的周人也从豳地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了。周人是后稷的子孙。传说后稷名叫弃,是黄帝的玄孙。弃的母亲叫姜嫄,是帝喾的正妻。姜嫄在野外看见巨人的脚印,便踩了上去,怀孕生下孩子后觉得不吉利,就把孩子抛弃在小巷里。奇怪的是,过往的牛马都不去踩这个孩子。把他丢在山林里,恰逢山林里的人很多。然后把他丢在无人的冰面上,这时鸟儿飞来用翅膀保护孩子。姜嫄见了,觉得是神迹,不应当丢弃他,于是养育这个孩子,并给他取名为“弃”。弃还是儿童时,就喜欢种植农作物,长大成人后,更是精于农耕,因此自号后稷。后稷的子孙公刘努力经营豳这个地方,人民安居乐业,公刘的儿子庆节在豳地建立周人的小国。自公刘到古公亶父,周人在豳地筑城而居,已经生活了九世。周太王古公亶父有点像摩西,是引导周人的先知,他将周族从豳地迁到岐山。
为什么周人要抛弃家乡豳,迁到遥远陌生的岐山呢?
据说,周太王这样做是出于仁义。豳地靠近戎狄,戎狄想侵占周人的财物,周太王把财物散给戎狄。戎狄还想抢夺周人的土地和人民,周人想要一战。周太王对百姓说:人民拥立国君,就是要国君对人民有利。如今戎狄来犯,要夺取我们的土地和人民。至于人民是跟随我,还是跟随戎狄,只要对人民有好处,都是一样的。不要因为我去打仗,害得百姓家破人亡,这样的事情,我是不忍心的。说完,周太王就带着他的家族离开了豳地。人民被周太王感动了,都说,这样有情有义的君主去哪儿找啊,不如都跟了他去。
其实,周太王迁到岐山,除了仁义,还是未雨绸缪。周太王想迁岐山已经想了很久,可他不能轻举妄动。因为豳地是商朝的属国,哪能说迁就走呢。豳地,不光有戎狄在前面觊觎,商也在后方监视,干戈在前,斧钺在后,正是两面受敌,长此以往,是战也亡,不战也亡,战败也亡,战胜也亡,战败亡于戎狄,战胜则亡于商朝。商朝是不会允许周人强大的,所以面临这样的形势,必须走为上策——只待时机。刚好戎狄来犯,周太王故意示弱,以仁义之心,散财物,弃国土,不战而走。这才是故事后面的历史,所以我们看历史,不只看故事,还要看故事后面的本质。
这是何等从容,又何其潇洒!文明初期,地大而国小,百里之地,千人之家,即成一国,而且立国之民,多为自由人,所以民心所向,民意所在,即为王。
周人迁到岐山,实际上是一次成功的战略转移。《诗经》里说,太王迁到岐山,便开始筹谋翦商。翦商,就是推翻无道的商朝。翦商是大战略,从周太王迁岐山就开始了。迁岐山以前,人是豳人,国为豳国,从豳迁徙到岐山,就发生了转折。居住在岐山周原,周人才真正成了周人,建设周国,最终赢得了周朝。周人走后,戎狄又开始将矛头转向商地,而与商朝对决。聪明的周太王把敌人留给了商朝去对付。
除了由豳到岐的战略转移,还有一件事改变了周人的命运,那就是太伯奔吴。
据司马迁说,周太王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生了儿子昌,周太王很是喜欢,说天命已降临于昌,周人就要兴旺了。按理,周太王的王位应该传给嫡长子太伯,但是听太王这么一说,太伯和仲雍为了不让父亲和弟弟为难,就做了一个决定:离家出走。于是,两位哥哥把国家让给三弟,自己下江南去了。
《史记》说,兄弟俩奔向“荆蛮”之地。“荆”为楚地,居江汉、江淮间,而“蛮”,就指江南。他们在周原让国给三弟,兄弟二人竟让到江南来了,仅一个“让”字,只是历史表象,这可能吗?周太王很会讲故事,他故伎重演,接着讲两位儿子让位给三弟的故事,而故事的背后是什么?当然是继续他的翦商战略。
其实,太伯、仲雍两兄弟让国是真实的,是周太王把他们讲成了让贤的道德故事,故意让人们忽略了故事应有的另一面——“翦商”。
周人,多么富于革命精神!而当时的革命,主要目标就是“翦商”。《周易》中有一句经典的话,“天地革而四时成”,天地革命才会四季分明,这是周太王在岐山下的立国精神,他发动周人革命。革命,是“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命,是顺应天命,天命周人要拥有天下。革命者就要去翦商,消灭天不想命的商。为革命而让国,为翦商而让国,翦商是革命的理想,为革命而翦商。
太伯和仲雍放下了王位,去翦商。两兄弟一路来到江南,寻找合作伙伴虎方国,号召虎方勇士,要像他们的祖先,重新高举翦商大旗,消灭把战争当衣食来源的殷商帝国主义。太伯对虎方的兄弟们说,兄弟们呀,商人从你们这里,拿走了铜去造兵器,然后,再用兵器来打你,来抢走你们的粮食,还有你们的妻女,可你们还在跟它做青铜贸易,难道就甘心被它剥削,被它奴役?商人不生产,不制造工具,他们抢来的粮食吃不完,就用来做酒,宁可醉生梦死泡在酒池里,也不给那些快要饿死的人吃一粒粮食。有了酗酒的帝国主义,天下有多少人要被饿死?我们周人掌握了青铜器配方和工艺,可以传授给你们。你们就可以自己制造兵器和生产工具了。
周人很清楚,光有革命激情还不够,革命还要解放生产力。商的力量源于青铜,对青铜配方和工艺,必然要采取保密和独占措施,但有可能被周人破解了。学者顾准曾经指出,周能迅速强大起来,“显然是继承了或者窃取了商王朝所独占的文化和工艺”。这只是一种说法,也有可能是因为周起于西方,能从西域的渠道获得更先进的青铜工艺技术。
为了翦商,周人广泛传播青铜文化和工艺,使商朝在技术方面不再拥有绝对优势。商纣王善战,本来不次于他的祖先武丁王,但是在武丁王的时代,只有商拥有青铜兵器,方国的兵器大多是石器,所以武丁王容易获胜,到了商纣王时,青铜和青铜工艺开始普及,方国也以青铜制造兵器武装自己,所以纣王要想获胜,也就不那么容易了。顾准认为,自周太王至周文王,周人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势力抵达江汉地区,“秘密”就在于传播了青铜工艺。所以,武王伐纣时,竟有八百诸侯会盟,虎方也来参战了。对于殷人来说,江南是铜,对于周人来说,江南就是翦商革命的一部分。
太伯带着弟弟仲雍先奔荆蛮,然后奔吴,吴在哪里?先在“赣鄱流域”,吴文化从赣鄱流域起源,然后向东扩展。太伯在江南吴地断发文身,说吴地方言,同时,他也给吴文化带来了两样东西,一样是青铜工艺和技术配方,另一样是周人的革命理想——建立仁义天下,有了这两大法宝号召,吴人当然奉他为王,跟他去“翦商”。于是,太伯就成了吴太伯,成为吴地的王和首领,吴太伯的吴地盘究竟有多大呢?按《史记》和《吴越春秋》的说法,句吴古国东到大海,西连楚国首都,南括越表,北临长江,其实就是把赣鄱流域的吴城文化和江浙地区的湖熟文化都连起来了。吴太伯把吴城青铜文化虎方的那只虎又带到了宁镇山地,就是长江中下游的南京、镇江一带,再往东南,直至太湖流域。
大家都知道太湖边上有一座城叫“无锡”,当年,无锡有锡山,锡山有锡,所以,不叫无锡。后来,锡采光了,才叫作无锡。为什么锡被采光了?因为铸造青铜器需要锡,铜和锡也像两兄弟。可见太湖流域青铜冶炼之发达和兴盛。
就这样,先进的青铜工艺,从商代中期和晚期,到西周和东周,使整个长江流域都被青铜文化覆盖了。上游的三星堆文化,中游的吴城文化,下游的湖熟文化,都有成熟的青铜表现,除了上游的三星堆文化还没有发现铜矿遗址,中下游地区有不少的铜矿发现,也许三星堆文化里的青铜器并非古蜀自产,引人注目的是其独特的文化样式。
好啦,听众朋友们,这就是“周人的战略转移和革命理想”。关于这一讲你有什么疑问,欢迎在评论区中与我交流,下一讲,我们乘坐周人革命与继续革命的战车,看看周人打造中原的三大法宝,我们下次见!
👍👍👍
老师讲的太好了,格局和境界都很大很好,也打开了我的狭隘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