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十一面观音能摧毁契丹军队吗?

43. 十一面观音能摧毁契丹军队吗?

00:00
29:38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孙英刚,讲述有思想的历史。


我们这一节承接了上一节的内容,我们还是解决一个问题。我想举一个例子来给大家说明,为什么佛教能在当时的政治宣传里面,甚至说在政治运作里能发挥作用。因为毕竟过去一千多年了,我们现在的知识、信仰、逻辑跟唐朝人都不一样,我们要理解他们所思、所想,理解他们为什么那么想,他们为什么那么做,我们必须回到他们的时代去,我们要回到他们的思想和信仰,我们才能理解。这样的一个角度,实际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你要了解别人,你要用他们的逻辑,用他们的思路,回到他们的背景,知道他们所经历的事情,知道他们所处的环境,你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们。要不然的话总是隔着很远,模模糊糊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情况。


我们接着上一节来讲,这节因为涉及到佛教,各位朋友的背景可能不太一样,有的朋友佛教知识多一点,有的朋友少一点,我尽可能用比较简单的语言来跟大家揭示这么一点。我今天主要讲的十一面观音信仰,这在武则天时期是挺重要的一个信仰,跟政治关系也很密切。还是跟德感有关,我上一节课已经跟大家讲了,虽然在正史里面,在佛教文献里面,德感已经成功的洗刷了自己跟武则天政权的关系,但实际上因为大量的石刻材料的存在,有石头上刻的这些文字的存在,我们知道,德感法师实际上是武则天政权佛教宣传的重要的领袖,可以说是操盘手,很多事情都是在他的主持或者组织之下完成的。在702年的时候,武则天我们知道705年就下台了,还有三年他就下台了。当然702年她是不知道自己很快就下台了的,但是这个时候武则天已经年纪很大了,她年纪很大了,快80岁了,是一个垂垂的老人,垂垂老去,政治领袖其实非常怕自己的年龄出问题的,政治领袖要永远年轻,如果要说你的健康有问题,这个时候即便你曾经叱咤风云,曾经叱咤一时,但是身体上的脆弱和老去会给敌人提供机会,甚至对自己的竞争者是一种鼓励。


所以领袖永远说要是年轻的,不能有问题,王莽的时代就是这样,王莽因为年纪大,他还要娶新媳妇,他其实不是好色,他是要证明自己实际上身体还可以,甚至把自己的白胡子染成黑色,各种操作。很多老年政治家都有这样的问题,那当然武则天也有了,是不是?武则天甚至因为长出了新牙都要改年号,要让全国老百姓都知道,她身体还很好,甚至返老还童了。她改元,比如说年号叫久视,久是出自《道德经》,就是意思她可以长命百岁,百岁都不稀奇,可以活更久。在703年这样的一个老年时代的武则天,其实还是对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健康情况,她不得不上心了。在702年回到了长安,回到长安之后,她把自己的亲信,也就是德感法师也随身带到了长安,原来是在洛阳佛授记寺。担任领袖,那么这个时候就调到了长安的清禅寺担任寺主,也就是清禅寺的最高领导。清禅寺是长安这个时候经济条件最好的寺院,可以说是整个武周时期进行政治宗教运作的大本营,德感在这里主持了几年的工作。其中在这段时间有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当然是武则天授意他做的,武则天指示德感修建了七宝台,大家现在去西安旅游,去碑林也好,或者是去宝庆寺遗址,可以看看那里保存下来的一些遗物还在,就是七宝台的遗物。


七宝台是武周后期修建的非常重要的一个佛教纪念碑,这个碑实际上是有政治意涵的,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修建的。我们很多不懂佛教、不懂信仰的学者,很容易就用君主的好恶、君主的佞佛来解释。甚至比如说隋炀帝修运河,他是为了去杭州玩,去扬州玩,这样的解释实际上是非常荒唐的。武则天修建七宝台她也不是为了玩,实际上它有政治的功能,有宗教的功能。德感法师修的这个七宝台在哪里呢?位置非常特殊,选择非常的巧,它是在两宫之间,两宫是哪里呢?一个是大明宫,一个是太极宫。我们知道在武则天之前,唐朝的皇帝基本上是住在太极宫的。其实在中宗之后,到了8世纪以后,皇帝呢都住在大明宫。七宝台这个位置非常巧,它正好处在大明宫跟太极宫之间这样的一个地带,在长安的东北方,其实我们知道,长安东北部是一个官人居住区,可以说就是整个的长安城,它的重心是在东北方,尤其是到中后期,它就变成了整个城市的核心,为什么呢?中央政府在这里,皇帝住在这里,这些官员、贵族都选择住在东北方,此后这里住的都是达官贵人。这个城市在最初规划的时候并不是这么规划的,其实是平均的,但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慢慢慢慢一段时间之后,这个城市的功能区就出来了,东北方就变成了一个富人区,达官贵人居住的,有的地方就变成贫民区,其实很多城市都是这样。


可以说七宝台是一个政治性的产物,一个老年的武则天,她其实是出于什么目的来修建七宝台呢?其实是让所有的政治集团、宗教领袖,他们的这些人都要在七宝台来发下誓言,怎么发下誓言?或者简单用肤浅的话说是投名状,你要在这里立向,要刻石,你要把你的誓言写下来,来表示你对武周政权的支持。不论你是武家的子弟,你是支持相王李旦的,还是你像德感这样的宗教领袖。大家一起在这里发誓,向菩萨祈求,希望能够对帝国进行加持,希望武则天长命百岁,统治永远持续下去。其实它简单地讲就是这样的一个意思。主持这种事情的是德感,谁参与的呢?根据留下来的文物,至少证明姚崇是参与的。姚崇是谁呢?可能很多朋友知道,他其实是反武则天势力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相王李旦的人,他长期是支持李旦的。当然李旦下台之后,他支持李旦的儿子,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在唐玄宗当上皇帝的前期,都是姚崇在执政,姚崇是宰相,号称开元名相。姚崇跟李旦父子的关系,并不是在他们当皇帝之后,而是在之前他们就有私人关系。所以你想,为什么姚崇能够在睿宗时期、在玄宗时期能够长期担任宰相?他并不是光业务水平高,大家想一想,他实际政治上很可靠,为什么呢?他是跟两位皇帝有私人关系的人,这是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忽略的。姚崇是个很不错的人,非常讲义气的。


我举一个例子,李旦是相王,不当皇帝了,他就做相王。他在担任他王府的长史的时候,王府长史相当于王府的一把手,所有这些大小事务都是长史来主管,可以说是李旦的大管家。他在担任相王府大管家的时候,他同时还兼任着武周的国防部长,担任兵部尚书,其实这个时候是比较敏感的,一方面你是主管军事事务的,另外一方面你又是一个王爷的王府长史,这种东西不正常。所以你必须得放弃一样,对大多数人来讲,是不是宁愿放弃那个王府长史,我要当兵部尚书。但是姚崇不是,姚崇跟武则天提出来自己不要做兵部尚书,宁可不做兵部尚书,也要保持李旦王府长史这样的一个位置。所以你想姚崇对于李旦来讲,那是亲信,那是心腹。在七宝台造像的时候,姚崇这个人实际上是反武则天反得很厉害的,我们也知道他对佛教也是反对的。当然是这样,姚崇他不反佛法,他反对佛教一些僧侣的做法,他经常说的是什么呢?佛不在外,尽求于心。


他认为佛教应该在心里面,佛法在心里面,他反对拿很多钱,给国家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造那么多的佛像,开凿那么多的石窟,这是他反对的,但是他不反对佛法。就算这一点,他也跟武则天的政策是唱反调的,他长期以来都被视为是异己分子。从武则天时期一直到唐中宗时期,姚崇都属于被打击对象。但是很奇怪的是什么呢?当然也不奇怪,我讲的就是说各派势力都要来参与七宝台的这样的一个事情,来以示团结。其实武则天到晚年,她是有一个企图的,她希望能够融合各方势力,让大家放弃仇恨,然后融合成一个统一的、团结的班子,来共同支持武周政权可以继续往下走,不论是自己的儿子继位还是怎么样,她做了很多的努力,将来我们再讲,当然七宝台也是其中之一。那也就不奇怪了,为什么姚崇会在七宝台留下自己的题记?七宝台有一个弥勒造像就是姚崇捐钱造的,那个题记是这么说的。长安三年九月十五日,银青光禄大夫、行凤阁侍郎兼检校相王府长史姚元之造,这是他的头衔。唐朝的官衔我们将来再专门找一节讲,他银青光禄大夫,行凤阁侍郎,兼检校相王府长史,有三个头衔,造了一个弥勒像。他的弟弟姚元景也造了一个弥勒像,也有题记,叫朝散大夫行斯隆寺城姚元景,长安四年九月十八日书。实际上姚家兄弟他们也参与了奇保泰的造像,他们并没有说我表面上要给你唱反调,你佞佛我就要反对,你搞这个东西我不支持,我就不参与,不是,没那么的非黑即白。我相信姚崇虽然心里很不愿意做,但他还是强迫自己参加了。他也去捐了一个弥勒像,当然他捐造这个弥勒像,比他弟弟捐的弥勒像小很多,这也表示了某种不满。姚元景他的弟弟捐造的弥勒像高104厘米,姚崇捐了一个67厘米的,小了1/3了。有人说是不是姚元景比较有钱,或者姚元景的官职高。不是,姚崇的地位更高,官职更高,他弟弟只是一个司农寺低级官员。从照像我们能看出一个官员,他心理复杂程度,一方面我不给你唱反调,我也造。但另外一方面表示,我跟你不一样,我把那个像造得小一点。反正我们想想有些特别高明的政治人物,两不沾,既表明态度,又不惹祸上身,这种人是有的。姚崇是一个老官僚,他非常的精明的,当然这个人也很有义气,也能做成事,也跟他的个人的魅力有关系。


七宝台在德感的主持之下,就圆满完成了,各方政治势力,包括不管是李家的势力,武家的势力,还是谁的势力,都参与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大家一起来盟誓,护佑武周政权,保持团结,不搞分裂,期待武则天永远年轻,帝国可以永远不灭,这样的一个盟誓,就是七宝台的意义。七宝台当然现在已经无迹可循了,跟它相关的石刻材料,现在已经是非常重要的文物,流散在很多地方,我们中国也有,北领博物馆似乎有。日本有,美国也有,在这些石刻里面,有个非常有特色的地方,在哪里呢?我们发现七件十一面观音像,这7件十一面观音像,有三件是原来藏在日本淅川家,一个贵族家里,一件保存在美国的波士顿美术馆,两件在弗利尔美术馆,在华盛顿,还有一件是日本元家,元是一个姓氏。七宝台总共有多少件十一面观音像呢?我们不得而知的,但是至少从现在保存下来的这个数量,是非常惊人的,很惊人。而且其中有一个十一面观音像,现在保存在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大家如果去东京不妨看一看,那一尊的十一面观音像,就是德感法师造的,就是主持修建七宝台的德感法师造的。通过这件文物,我们可以读破非常多的真相。比如说这个题记上面,提到了德感的头衔,提到了德感的地位。我们读一下它的题记,这个像的上面有文字,文字是这么说的,检校造七宝台,清禅寺主,昌平县开国公,翻经僧德感,奉为国敬造十一面观音像一区,伏愿皇基永固,圣寿遐长。长安三年九月十五。从提及的头衔,可以说再次佐证我们的论断,德感在武周的中后期,他就是佛教事务的领袖,他是整个武周时期佛教事务的操盘者,他不单是长安官方佛教中心清禅寺的寺主,而且他负责为武则天修建了七宝台。而这一座十一面的观音像,应该是他个人的诉求,我想跟他个人的诉求有关,毕竟是他出钱修的这么一座观音像,而且他表达了两大愿望,这两大愿望是什么呢?第一个是皇基永固,第二个是圣寿遐长。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希望国家统治长久,希望领袖永远健康,圣寿遐长,活得长一点,永远健康。


这座十一面观音像可以说是当时政治局势波谲云诡的反应,这已经到武则天的晚年了,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每天时时刻刻都有政治人物失去权势乃至失去生命,这样的一个脆弱平衡到几年以后就被打破。我们知道,虽然德感希望武周政权永远根基坚固,希望步入老年多病的武则天能够长寿平安,但是实际上在一年多以后,就发生一场政变,将武则天推翻下台。处在历史变局之中的德感,可能有某种的感觉,他不知道是不是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命运,跟武周政权如此紧密的绑在一起,将来武周政权颠覆之后,自己也将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当然我们知道德感法师后来是幸存下来了,而且修改了自己的经历,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洁白无瑕的德感,他在武周政权的所作所为,在所有的官方史书里面,在所有的佛教文献里全部被删去。得益于石刻的材料,我们知道了这么一个佛教领袖,玄奘法师的再传弟子,他有另一面的人生。


所以大家要想,历史记忆是何等的脆弱,它可以轻易地被篡改、被抹去。这是我们思考这个世界、思考历史非常重要的一个层面,大家千万不要忘记,人家时时刻刻都在讲每个人自己的故事,你是不是要听他的故事,你是不是要买他的观点?这是非常重要的。英语里面有个词我特别喜欢,叫buy,买。有的人会说I don't buy your ideas。就是你说的我不信,他用buy,人家时时刻刻在卖一些观点给你,卖给你,他得到什么呢?得到你的信任,他影响你的思考,他影响你的判断,你接受了他的观点。我们在接受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历史学的研究要求你仔细做出判断,是不是?我经常讲的,你要想一想他为什么这么说?他有什么东西没有告诉你?他为什么跟你说,而不是跟别人说?他在什么环境下讲的?在这种情况下,你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而不是轻易地被人所利用,轻易地去buy,去买了他们的观点。你感觉你是没有什么损失,但实际上你有损失的,因为你被误导了。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你失去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来讲一讲十一面观音像,因为跟十一面观音有关,我们朋友们知道最多的就是千手千眼是吧?那是密宗的,稍微晚期的。十一面观音信仰在唐朝非常的发达,其中对于十一面观音信仰推动最多的就是玄奘。什么叫十一面观音?就是他有十一个头,这种观音有十一个头,十一个头有十一张脸,那个脸有高兴的、有愤怒的,功能各不相同。他跟十一面观音信仰有关,这实际上已经是密宗的信仰了,早期的唐密,早期的密宗。在656年的时候,玄奘在大慈恩寺就翻译了《十一面神咒心经》,就是专门讲十一面观音信仰的,那么十一面观音信仰的经典,也就是说《十一面神咒心经》,它实际上是以前一个版本的重译。但是在后来,密宗的大师不空,在不空大师重新翻十一面观音信仰经典之前,玄奘法师的《十一面神咒心经》是最流行的,而且是被国家所信用的。


我要跟大家讲的是什么呢?就是这样的一个信仰,《十一面神咒心经》所反映的十一面观音信仰,它并不只是一种信仰、一种理念,它是被用到政治宣传里面去的,用在仪式里面的,用在政治运作里面的。当然我不知道大家现在信不信,有的人可能还是信,大多数人可能不信。但在唐朝他们是信的,他们认为只要执行了这样的一个宗教仪式,这种密宗的仪式,那么就一定能达到效果。


十一面观音信仰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呢?十一面观音信仰主要是用来护国的。当然这个国不是我们现在的国家,我想古代的国首先是政权,另外一个就是所谓社稷,就是这个皇权,至少有两层涵义,跟我们现在的理念不同。在日本的正仓院就保存着688年的武则天血经,里面记载了一个事儿,就是在垂拱二年的时候,688年的时候,武则天为自己的丈夫,他丈夫已经去世了,我们知道高宗皇帝已经去世了。我原来做过一个基本的判断,武则天实际上是非常爱自己丈夫的,她对高宗是有感情的,高宗已经去世好多年了。武则天为高宗大帝净造绣十一面观音菩萨一千铺,愿文一首,武则天为自己死去的丈夫捐了一千副的十一面观音菩萨像,而且是绣像。所以在这个时期十一面观音的信仰是非常流行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就不多说了,其实有非常多的文物,有非常多的文献记载。我再简单的讲一下十一面观音信仰的仪式到底怎么用,只能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了。我们依据的仍然是玄奘法师的翻译,玄奘法师翻译的《十一面神咒心经》。玄奘法师翻译之后是由他的再传弟子叫慧沼,也是一个高僧,慧沼为玄奘法师翻译的这个经,写了一个解释,叫《十一面神咒心经义疏》。慧沼跟德感是同学,很有趣是吧?这都是玄奘一派的僧人。玄奘翻译的这个经典,慧昭,他的再传弟子慧昭帮他做的注释,他的再传弟子德感,利用这样的一个学术,付诸到政治的运作,修建了七宝台,捐建了十一面观音神像,这都是连在一起的。这个十一面是什么?就是观音有十一个面目。其中前面的右边有三个慈祥的面目,这个慈祥的面目,是见善众生,什么叫善众生?就是众生里面的好的人,你就把它简单理解成好人,他见到好人他就露出慈祥的面目,有三个面目。他左边三个面目是嗔面,也就是生气的样子,愤怒的样子。这个三面是见恶众生,什么叫恶众生?就是坏人,我们简单来讲就是坏人。他有三张脸是看好人的,有三张脸是看坏人的,还有三张脸是见敬业者,劝进佛道的,劝导大家要信佛的。还有一张脸是大笑,是见那些善恶杂烩众生。在最顶上的那一面是佛面,针对的是习大乘集者,就是有一定修养的这些人,简单的讲就是这样。其中经常用的是那个左三嗔面,愤怒的一面可以用来摧毁怨敌,来保佑国家,这是在唐朝,尤其是武则天时期被经常用的,这个不是一种理论,这是被用到实践当中去的。


其中有一件事情就是在693年,那时候是武周政权,武则天跟契丹打仗,跟契丹打仗,武则天就让当时的高僧叫法藏来执行这个仪式,就是建立十一面观音道场来诅咒契丹的军队。在文献里记载,的效果很好,法藏执行了这样的仪式,但这个仪式我想就是利用的还是玄奘法师翻译了《神咒心经》,用左三嗔面,而且还要用到胭脂,胭脂研磨之后,然后点在左三嗔面额头之上,然后念动《神咒心经》一千遍或者多少遍,将嗔面对准仇敌,对准契丹军队,然后对对方产生摧毁的效果,压制的效果。根据文献的记载,契丹军队因此退兵。为了纪念这样的一场军事胜利,武则天甚至把年号改为神功元年,为什么叫神功?你有科学我有神功那个神功,这是十一面观音的威力,这是上天在帮助我。我们觉得很荒唐,但在当时是没有自欺欺人的意思,武则天他们在忠实的执行这样的一个仪式,而且他们认为达到效果,要不然也不会把年号都改了。这些对我们看来都是一些好像是贻笑大方的事情,但在当时并没有搞笑的效果,这就是分析问题,你要回到当时的知识信仰的背景下,你才能理解。


我跟大家简单讲了十一面观音信仰,大家可以了解更多,我也在文稿里面附上了十一面观音信仰,唐代的文物图像,可以帮助大家更多的理解,包括我提到这些文献,包括玄奘翻译的神咒心经这样的文本,都可以很容易找得到的。


我们就做一个总结。


我们从玄奘的角度来讲,玄奘法师当然他是一个伟大的、非常有人格魅力的高僧,他西行求法,而且他推动了唯识学的发展。但是同时我们不要忘了玄奘他生活在具体的时空里面,他也受历史的影响,他也积极参加了各种的政治活动。尤其是在高宗时期,他甚至被划归到长孙无忌元老派的阵营,因此在他晚年受到了高宗皇帝的打压,以至于他的葬礼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甚至他晚年可能生活的比较凄苦,但是历史就是这么吊诡。


等到传到玄奘法师的第三代的时候,他的这些弟子们再次崛起,其中以德感法师为代表,又重新站到了历史的潮头,成为了武周政权的弄潮儿。利用自己的佛教知识帮武周政权做政治性的宣传,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佛国,当然最后失败告终。德干虽然盛极一时,但是因为他跟吴周政权绑的太过紧密,以至于他的生平在武周政权之后遭到删改,给我们留下的只是支零破碎的信息。一代伟大的佛教领袖,也有赖于我们依靠新的材料才把它拼装、把它复原,让我们知道当时历史的复杂性。我想这样的一个例子可以作为历史客观性的一种材料,帮助大家来思考。


最后一两分钟我再简单的讲一下佛教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其实大家很可能就是只是觉得僧人他只是为了得到君主的赏赐,得到君主的青睐,他才被动的卷入到政治当中去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在唐朝的情况不是这样,尤其是唐代的中前期,僧人当时因为在寺院,在整个的思想信仰里面地位非常的高,整个的唐朝弥漫着一种佛教的氛围,当时很多的佛教高僧确实有理想,他们希望能够把佛教里面讲的这些美好的事情,在人间来兑现,在人间来实现,在人间真正的建立一个佛国来。所以这才是武则天能够利用佛教进行政治包装的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当时从信众到宗教领袖,都陷入了一种狂热,要跑步进入佛国去,当时就是一种狂热,我们再重新看这段历史,它是一种群众运动。武则天能上台得益于这种群众运动从上而下,武则天得不到贵族的支持的,所以她是直接诉诸于民意,依靠大规模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这种群众运动,利用佛教作为平台载体,利用了佛教高僧,希望把佛教的理想在人间付诸实施的这样的一个动机,当然也不是利用了,其实在那种氛围里无所谓利用还是不利用,有的时候自己说的多了自己都信了。总之,那是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时代,并不是我们仅仅的用迷信,或者是用互相利用就可以解释了。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82845emfh

    在日本国立博物馆拍到了十一面观音。

    邙洛山 回复 @1382845emfh: 就是德感建造的,我们讲的就是这个

  • 雨僮雨僮雨僮

    老师,文稿里元氏写错了?源氏。

    邙洛山 回复 @雨僮雨僮雨僮: 具体是哪里?

  • 不老因扎吉

    697年三月,唐朝刚遭受了对契丹作战的空前惨败,主将王孝杰阵亡。好在唐的外交工作起了成效,到六月契丹就崩了。武则天时期的对外战绩惨不忍睹,大军团被全歼的次数太多

    迷惘的唐史官 回复 @不老因扎吉: 而且这个外交工作的代价是承认后突厥汗国的合法性、交出随安北都护府内迁的亲唐铁勒部族。。。。。。说是丧权辱国都不过分。

  • AlfredYuan47

    听孙老师的课才知道佛教对于唐朝文化渗透这么深,是不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宋朝理学流行后,武则天这种女性统治者上台从意识形态上变成几乎不可能了?

    邙洛山 回复 @AlfredYuan47: 没有思想基础了

  • 18611317sew

    切实体会到,讲历史,讲得少,观众跑了;讲得多,外面进来人了,把握分寸是个艺术

  • 万圣帝国

    姚崇的官职名称包括文散官、职事官、差遣官三部分吧?

    邙洛山 回复 @万圣帝国:

  • 韬略妈咪

    没看到十一面观音图片

    邙洛山 回复 @韬略妈咪: 这就是武则天造的

  • 红红火火_momo

    「再说,唐朝名宰相姚崇,他与唐太宗时代的开国宰相房玄龄及与他同时的名相宋璟等齐名,非但是位忠臣,而且非常正直,对历史贡献也很大。姚崇给唐明皇上的奏书中,极力反对这些东西(指形式上的佛教),但从他的奏议可以看出他对佛学的了解非常深,非常内行。他说,经典上说一切众生为王法所加,求什么得什么,但在我手里处理过那么多犯人,从来没有看过他们得到解脱。 然而,你说他不信这些吗?读完他的奏议,看完他一生的做人,那全是佛法,他全懂。」 —《药师经的济世观》

    邙洛山 回复 @红红火火_momo: 姚崇捐造过弥勒像。他反对的不是佛教,而是一些具体的做法。他认为佛法应在心中

  • Theskyunder

    老师讲的越来越好了。谈论历史,评点历史人物只站在后来者的角度只不过是评书式的观点,断不能对人生有益。十一面观音信仰在今天看显得可笑。可对当时的古人来说,是他们的知识信仰体系组成部分,从这一认识出发,对于政治人物的种种行为也就找到合理的解释和现实依据。联系当今何尝不是如此。

    邙洛山 回复 @Theskyunder: 你理解得到位。能引发思考是主要目的。

  • 范登堡古典黑胶

    跑步进入 话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