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里奥-正在改变的世界秩序:过去500年大周期(五)

达里奥-正在改变的世界秩序:过去500年大周期(五)

00:00
17:29

。。.。。大英帝国和英镑。。

我们在了解英帝国和英镑崩塌前,先快速回顾一下其崛起和衰落的过程。在此之前,我曾向您展示过英帝国综合实力指数,下图展示了组成综合实力指数的八个分项指标,图中展示了这些指标如何从1700年附近开始上升和1900年早期拐头向下的过程。透过这张图,您可以了解到这些指标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背后的故事。

伴随着竞争力、教育和创新/科技(典型的象征实力提升的先行指标)指标稳步走强,大英帝国于1600年之前开始崛起。

 

如前所述,在1700年代的后期,英国的军事力量愈加卓越,并在第四次英荷战争中打败当时主导世界经济和拥有储备货币的竞争对手,并且成功的战胜了其它的欧洲竞争对手,如在与法国的数次冲突中取得胜利,并于1800年代早期的拿破仑战争的胜利中站上巅峰。

 

自此,大英帝国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并在此过程中变得极其富有。英国在19世纪巅峰时期,其仅占世界人口比重2.5%的人民创造出了占全球20%的收入和控制超过全球40%的出口贸易。

 

经济力量与军事实力齐头并进,并伴随着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全世界的征服,英国变为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强大帝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控制着全球超过20%的土地面积和25%的人口。随之而来的是,首都伦敦开始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英镑成为全球储备货币。

 

19世纪末,在其他实力指标开始下降、美国和德国等强大对手崛起之后,英镑的储备地位一直很好地保持着,这是很典型的。如上图所示,1900年前后,随着竞争对手的浮现,几乎所有衡量英国相对实力的指标均开始下滑。与此同时,贫富差距过大引发的内部矛盾开始显露。

 

如您所知,尽管英国赢得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但是欠下了大量的债务,维持帝国的成本更高而非盈利更多,对手们也更具竞争力,而过大的贫富差距导致了党派的隔阂。

 

由于我之前已经概述过1914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所发生的事情,我将先行跳至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也就是我们所在的当今世界秩序的开端。我将主要关注英镑是如何丧失其储备货币地位的。

 

尽管美国早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就已经在军事、经济、政治和金融领域赶超英国,但英镑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超过20年之后才被完全取代。

 

正如世界最广为流传的语言在国际事务往来中深度遍及难以被取代一样,作为全球通用的储备货币同样适用于此。就英镑而言,在1950年间,其它国家的央行仍旧储备了相当份额的英镑作为其储备货币,直到1960年全球大约半数的国际贸易仍用英镑结算。

 

但依然,在二战结束伊始英镑便开始逐渐失去其地位,因为聪明的资金能看到英国不断增长的债务负担,较低的盈余,并与美国的财政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美国通过战争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债主国以及拥有非常强劲的资产负债表)。

 

英镑地位的滑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分布在数年间发生的几次重大的贬值事件中。在1946-47年,经过多番努力使英镑与其它货币自由转换的尝试失败后,1949年英镑相较于美元大幅贬值近30%。

 

尽管短期起到效果,但在之后的二十年中,英国下降的竞争力导致其国际收支持续紧张并在1967年达到顶峰,当时全球其它央行积极抛售英镑储备货币买进美元储备货币。

 

在此期间,德国马克开始崛起并取代英镑的地位成为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如下图所示。

上图左一1946-1949年间,英国去除资本管制时,发生英镑转换危机引发的英镑第一次大幅贬值,并在1967年英国放弃保卫与黄金挂钩导致第二次大幅贬值。

 

在接下来的几页,我们将覆盖衰落阶段中的详细细节,首先是1947年和1949年自由转换危机中的贬值,其次是在1950年到1960早年间,英镑相与美元相对地位的逐渐演化,再者是发生在1967年的贸易收支危机和随后的贬值。

 

1940年代常被称作英镑的“危机岁月”。

 

战争使英国被迫向盟友和殖民地大量借款],而这些债务要求通过英镑偿还。这些债务融资为战争做出了大约三分之一的贡献。当战争结束后,英国没法通过忍受加税和缩减政府支出的痛苦方式来偿还债务,因此必须强制要求前殖民地不主动出售这些债务资产(比如,债券)。

 

同样,二战中英国开始严格控制外汇兑换。不论是购买美国的货物还是美元金融资产,英镑兑换美元均需要经过英格兰银行的授权(例如: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转换受到限制)。

 

为了确保英镑在战后发挥国际储备货币的作用,并为全球经济向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过渡做好准备,必须恢复可兑换性。然而,由于美元已是当时国际货币的选择,全球经济经历了严重的美元短缺。

事实上,当时所有的英镑区国家(英国和邦联体国家)由于被迫持有以英镑计价的债券,只能通过出售货物和服务以获取英镑的流入,并通过吸引美元投资来获取所需要的美元货币。

 

英国经历了严重的收支平衡问题,而这问题则来自于其较弱的外部竞争力,国内的能源危机以及大量战争债务侵蚀着英镑作为财富保值货币的信心。

 

结果,在1947年重新恢复自由转换的努力以彻底失败告终,紧随其后的是在1949年大幅贬值近30%,从而使其竞争力得到部分恢复。]

 

在这一时期,有人担心过快地恢复自由兑换会导致英镑贬值,因为储蓄者和交易员突然纷纷转为持有美元,并且以其来进行交易。然而,美国却迫切地希望英国可以尽快恢复自由兑换,因为限制兑换正在减少美国的出口利润和全球经济的流动性。

 

英国央行也急于取消资本管制以恢复英镑作为全球贸易货币的角色、增加伦敦金融部门的收入和鼓励国际投资者继续以英镑作为储蓄货币[

 

(包括瑞典、瑞士和比利时在内的一些欧洲债权国政府因缺乏可兑换性而与英国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冲突)。]根据战后达成的一个协议,英国将迅速恢复自由兑换,美国将向英国提供37.5亿美元的贷款](约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

 

虽然贷款为应对英镑可能出现的挤兑提供了一些缓冲,但并没有改变全球经济本质上的失衡。

 

当1947年7月实行部分可兑换时,英镑受到了相当大的抛售压力。由于英国和美国政府反对贬值(因为大家对20世纪30年代的竞争性贬值记忆犹新),[50]英国和其他英镑区的国家转而采取紧缩政策并限制出售储备货币以维持与美元挂钩。

 

限制从美国进口"奢侈品"、削减国防开支、缩减美元和黄金储备且在英镑经济体之间达成协议不将其持有的储备分散到美元上,] 1947年8月6日,英国首相克莱门特-阿特利发表了戏剧性的讲话,呼吁人们再次发扬战时牺牲精神来捍卫英镑。

 

"在1940年,我们被少数人的勇气、技能和自我牺牲从致命的危险中解救出来。今天,我们又在为英国进行另一场战斗。这场战斗不能靠少数人的力量来赢。它需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努力。我相信,这种团结一致的努力将会到来,我们将再次取得胜利。"

演讲结束后,英镑的挤兑速度立即加快。在接下来的五天里,英国不得不动用了1.75亿的储备来捍卫英镑汇率。[

 

到了8月底,英镑的自由兑换被暂停,这让美国和其他曾经通过买入英镑资产并期待能够迅速兑换成美元的国际投资者非常愤怒。比利时国家银行行长甚至威胁要停止以英镑进行交易并要求进行外交干预。]

 

英镑的贬值在两年后到来,因为英国和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们都意识到英镑无法以目前的汇率水平恢复自由兑换。英国的出口在全球市场上没有足够的竞争力来赚取支持英镑汇率所需的外汇,外汇储备正在减少,美国也不愿意继续以低息贷款来支撑英镑。

 

为了提高英国的竞争力、助力建立一个双向货币市场及加速恢复自由兑换,双方达成了英镑对美元贬值的协议。

1949年9月,英镑对美元贬值30%。竞争力恢复,经常项目改善,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兑换性完全恢复, 如下图所示。

货币的流出使英镑债务贬值,但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致使其恐慌性抛售,特别是在考虑到英债的基本面仍然非常糟糕。

 

这是因为有很大一部分的英国资产是由美国政府持有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兑换性而愿意承受估值的冲击,还有印度和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地区的经济体,这些经济体的货币因政治原因而与英镑挂钩。"

这些英联邦经济体出于地缘政治的原因而支持英国的决定,并在其后将本国货币也对美元贬值,这就降低了贬值带来的财富损失的显性程度。

 

尽管如此,战后的直接经历还是让有识之士清楚地认识到,英镑变得更加脆弱,并且无法再像二战前那样在国际上发挥同样作用。

 

尽管贬值在短期内带来了帮助,但英镑在此后的20年中将面临经常性的国际收支紧张。

 

这让国际政策制定者非常担忧,他们担心英镑价值的崩溃或储备迅速从英镑转向美元,可能会对新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造成极大损害(特别是考虑到冷战的背景和对共产主义的担忧)。因此,他们做出很多安排试图支撑英镑并保有其作为国际流动性来源的作用。

 

这些安排包括双边协议(1961-64年),主要构建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将通过国际清算银行向各国提供支持,包括向英国提供多项贷款及国际清算银行集团协议1(1966-71年),向英国提供掉期贷款以抵销未来英镑储备可能下跌所带来的压力。

 

除了这些更广泛的努力外,英国作为英镑区的首领,规定英镑区内的所有贸易将继续以英镑进行,并且所有货币将继续与英镑挂钩。由于这些经济体必须维持与英镑的挂钩,因此它们在其他经济体停止这么做后还持续以英镑累积外汇储备(例如,澳洲在1965年时仍有90%的储备是以英镑为单位)。]

 

在英国发放的外国贷款也几乎全部为英镑地区。所有这一切的结果是,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对英国的最佳理解就是其是区域经济强国及英镑是区域储备货币。

 

然而,所有这一切举措并没有解决英国欠债过多和缺乏竞争力的问题,所以它没有赚到足够的钱来偿还债务和支付进口品所需的费用。重新安排本质上只是为了抵挡不断变化的潮流而产生的徒劳的权宜之计。他们在1949年到1967年间帮助英镑保持了稳定。然而,英镑在1967年就需要再次贬值。

 

随着美元开始主导国际贸易结算(约5成),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各国央行以英镑形式持有的外汇储备的平均比例已降至20%左右,但是许多新兴经济体和英镑区国家的央行依然将外汇储备的50%以英镑形式持有,并且使用英镑作为英镑区国家双边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

 

在经历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系列英镑贬值之后,这一现象最终被彻底终结。同解决诸多其他收支平衡危机类似,英国政策制定者尝试了许多方法维持英镑同美元挂钩,其中包括降低储备支出、提高利率以及资本管制。

 

但是这些举措最终都没有达到效果。当英镑兑美元汇率在1967年暴跌14%后,许多英镑区国家的央行也在持有英镑作为储备金的政策上动摇了——除非英国政府能真正保证英镑兑美元币值的长期稳定。

 

在整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即便英国经济增长乏力,英国政府为了维持英镑同美元挂钩,依然减持了约一半的外汇储备并且维持利率水平高于其他发达国家。

 

在1961年和1964年,英镑面临着很大的抛售压力,这使得维持英镑同美元挂钩只能通过大幅提高利率,大幅提高外汇储备抛售速度,以及从美国和国际清算银行获得短期信贷来实现。到1966年,英国政客戏谑地将维持英镑同美元挂钩的一系列政策称为“英国人的越南战争”。

 

在1967年,当英镑再次面临极大的抛售压力时——此时其它发达国家开始提高利率;英国出口贸易出现衰退;同时还受到中东战争的影响[62]——英国政府最终选择将英镑兑美元币值贬值14%。

在大幅贬值后,作为曾经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受欢迎的储备货币,各国央行对于英镑的信心变得十分脆弱。这是自二战结束以来,各国央行第一次主动抛售英镑储备(而不是简单地减少新储备中的英镑),并且开始增持美元、德国马克和日元。

 

从左下方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英镑大幅度贬值后的两年内,各国央行持有的英镑储备比例发生骤降。在这一时期,英国政府依然说服了大部分英镑区国家不大规模抛售英镑。在1968年的英镑协议中,英镑区成员国同意维持一个英镑储备持有比例的最低下限,只要英国政府可以保证,英镑储备的美元购买力至少能保持购入时的90%。

 

因此,尽管像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种英镑区国家继续保持了较高比例的英镑储备,这仅仅是因为英国政府承诺了保证英镑储备的美元价值稳定。因此,所有在1968年之后继续持有大量英镑储备的国家,实际上都持有美元,而英国则承受着英镑进一步贬值的风险。

在英镑贬值后各国央行开始抛售英镑储备。英镑在储备中的占比骤降。右图注释:英镑协议成员国承诺,只要英国政府保证以美元衡量的英镑储备价值的90%,成员国会继续持有英镑储备。

 

在这一时期,美元也遇到了自己的收支平衡和货币问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