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让情感洋溢着诗意的“浪漫主义”(2)——贝多芬的“爱之歌”

第七课 让情感洋溢着诗意的“浪漫主义”(2)——贝多芬的“爱之歌”

00:00
13:56

听过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之后,我们再来欣赏贝多芬心灵柔软的一面,领略一下他的精神世界的B面,那就是他的情感,他的爱。


如果说,《英雄交响曲》体现的是人类生存的父性原则——那种至刚至猛的生存斗争状态,那么,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则体现了母性的温柔——亲近田园,亲近大自然,也就意味着亲近我们的大地母亲。


04 · 03|诞生《田园交响曲》的溪畔景色_详情.jpg
 

在《F大调田园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极其凶暴猛烈的“暴风骤雨”过后,最美好的第五乐章就来临了,它的标题是“牧羊人之歌——暴风雨过后的感恩心情”。

 

长笛用顿音演奏了一个音阶式的上行,这个上行音阶如同被放飞的心灵的希望,飘上天空;又好似一声召唤,将生活的美满与感恩的情怀呼引而出。

 

此刻,天地之间一片清朗,仿佛每一片绿叶都沾着晶莹的水珠。圆号响起时,令人产生一种分外温暖的感觉,像天边一抹令人沉醉的夕阳。牧羊人们的歌声相互应答,到处散发着泥土的清香。

 

此处贝多芬怀着泛神论的观点,赞颂着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幸福就在这种信念中降临,不断回旋、升华、蒸腾,音乐的情绪也越来越兴奋。

 
04 · 03|诞生《田园交响曲》的溪畔景色_详情.jpg


在这个乐章的草稿上,贝多芬曾经写道:表达感谢。主啊,我们感谢你。

 

这个乐章在很长时间里一直使用很强的力度,有些段落贝多芬不断地标出“极强”——幸福与感恩是以一种精力充沛的气魄作为基础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音乐主人公的英雄性格,那种刚健壮美的英雄气概与他的《英雄交响曲》一脉相承。


不同的是,《英雄交响曲》中的英雄面对冲突时是毅然决然、坚持不懈地投入战斗,而《田园交响曲》中的英雄则胸怀宽广、孜孜不倦地去努力化解冲突,从而让自己获得更大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去拥抱幸福。这是一种智慧的力量,某种程度上与中国的“天人合一”境界有相近之处。

  

我们再来看看贝多芬笔下的爱情。贝多芬在1802-1803不到一年之内连写出两首为小提琴与乐队的《浪漫曲》,最著名的F大调虽然谱写在先,却因为它被出版晚于另一首G大调,所以只能编为第二首。贝多芬虽然情感敏锐而丰富,但是他的爱情总是以不幸告终,要么是对方父母不同意,要么是他爱的人又不爱他了,但更多的是他自己临阵脱逃,因为女性在他的心目中太过神圣,他不忍心去玷污她们,给她们增添烦恼。贝多芬又是音乐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大艺术家,也就是说他具备了我们今天所能理解的艺术家的人格魅力与非凡气质。他性格多变,总是不断地失恋,但他却能用美妙的音符描绘出爱情最美丽的风景。这样的音乐不仅可以使你感官愉悦,而且还会深入心灵,感同身受,终生不忘。


我的少年时代因为聆听过这样的音乐,所以对美和爱始终抱以赤子之心,经历了也不算少的人生坎坷与挫折,却从来没有对生活对世道丧失过热情和信心,俗话说总是满满的正能量。这首《F大调第二小提琴浪漫曲》的主题开门见山,一出来便会把你抓住。

 

这个主题在全曲中反复三次,每一次出现的伴奏音型都很丰富多姿。在三次主题出现的中间还各有一个插部主题,迷人程度不下于主题旋律。我们先来听第一个。

 

如果我们在聆听音乐的时候,集中注意力去仔细辨认,就会发现全曲大致有五层段落,它们互相之间的衔接非常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1802年对贝多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年份,这一年他发现自己的耳朵开始失聪,写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打算告别这个对他严重不公的世界。


也正是以这首F大调浪漫曲为标志,贝多芬基本上告别了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开始趋向浪漫化,假如没有情感的催化,贝多芬在他人生的“至暗时刻”写出如此甜美纯净的小提琴曲,简直不可想象。四年以后,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问世,这是人类音乐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小提琴协奏曲,也可以称之为小提琴协奏曲中“最伟大的一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陶红陶陶

    仔细聆听太美了,老师的讲解让我们更能理解爱之歌的浪漫主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