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邶风《旄丘》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这首诗歌和《式微》一样,被认为是黎国臣子流亡到卫国所做。《式微》是埋怨黎国君主不回黎国,这首《旄丘》则是指责卫国国君不能救黎。你看诗中的卫国君臣对这群流亡该国的黎国君臣是“何多日也”“何其久也”“匪车不东”,采取的是一种不理不睬的态度,黎国君臣由先前的热切期盼到现在的心灰意冷并作诗指责,指责他们“靡所与同”,不合黎国同心。那么为什么黎国臣子要指责卫国呢?卫国对黎国有什么样的义务呢?《礼记 王制》中讲到当时诸侯间的制度,说道: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大概是黎和卫同属同连,而卫为方伯连帅,对黎国负有军事和政治上的责任。但卫国在黎国遭狄人侵略时并没有采取军事行动帮助黎国,在狄人侵而不守之时,也未尽到帮助黎国恢复秩序,守卫黎国的责任,这是有失方伯连帅之职的。因此才会引发黎国流亡臣子的指责。
黎国臣子很难,一方面寄希望于黎国君主能归国重振家国;另一方面寄希望于卫国能切实担负起方伯连帅之职;两者似乎落空了,真是可悲可叹。西周以来,少数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威胁一直存在着,直到西汉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才暂时解决了这一祸患;后又五胡乱华,元政权的建立,又清兵入关,整个中华文明史是战争史也是一部民族融合史。后面我们还会讲到狄人,那个时候是狄人灭卫的故事了,狄人灭亡的事件中还造就了我国古代有历史可考的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
好,这首诗就讲到这里。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