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 经解》谈及《诗经》,有两句大值得玩味的话,其一是“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二是“《诗》失之愚”。
《诗经》被列在“六经”之内,因它有温柔敦厚之风,可给人以温柔敦厚之教。不过,这温柔敦厚得过度,则难免显得“愚”,傻傻的,木木呆呆的。
可能我们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些凶暴、乖戾之气,游荡在连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偶尔会出来兴风作浪,那我衷心希望学习《诗经》的过程也成为改凶暴乖戾为温柔和平的过程,各个是谦谦君子、温厚文雅,但又不至于傻傻呆呆、木木讷讷,可好?
开始今天正式的功课,《诗经》的第三十七首,《邶风》的第十二首《旄丘》。
旄丘
旄máo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yòu如充耳。
有了昨天学习《式微》的前提,今天这首诗就好理解一些。《毛诗序》说它“责卫伯也。狄人迫逐黎侯,黎侯寓于卫,卫不能修方伯连率之职,黎之臣子以责于卫也。”
还是一首指刺卫宣公的诗。卫国的比邻黎国被北方的少数民族狄人所侵占,黎侯逃亡到卫国来请求援助。那时相邻近的国家彼此之间应该都有某种盟誓、约定,就如现在一样,一方有难,当八方支援。但黎侯已经在卫国寄居了很久,宣公那里还是没什么动静、决断,因此追随黎侯的大臣便写下了这首诗。
和《式微》一样,这里有怨情,但那份“怨”又不是恶狠狠、凶巴巴表现出来的,《诗经》中的所有怨言都是如此,妇女被丈夫冷落、抛弃,誓言被背叛遗忘,心中确有怨,却不是恨之入骨,透着的都是内心的温柔良善。
旄丘,是指前高后低的土山。葛,我们已经在学过的许多诗中接触过这种植物了,在《诗经》时代是普遍栽培的纤维织物,既可做衣服,又可食用。“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旄丘上葛的节又长得很长了啊,由此想到,我们在卫国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了,而卫国的君臣,对我们的请求还是没什么回复啊。“叔兮伯兮,何多日也?”,叔、伯是指卫国君臣。以葛之长大来自比黎国君臣被置之不理于此良久,这种表达方式真是自有一种委婉的情致。
第二章“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为什么他们安处那么久都不来呢?一定是因为有相来往交接的国事,有自己的原因吧。还在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其寻找理由,曲尽人情、敦厚若此啊。
第三章“狐裘蒙戎,匪车不东”,时光流逝,我们穿的狐裘都已经变得又脏又破了,我们也不是没有向东派车。黎国在卫国的西面,蒙戎为坏乱之貌。
“叔兮伯兮,靡所与同”,但是那些叔、伯们啊,他们的心与我们并不相同。讽刺之意已经表达出来,但也只是微讽。
最后一章,“琐兮尾兮,流离之子”,琐为细,尾为末,黎国的君臣自叹流离他邦,可怜若此。读闻一多的《诗经通义》,对这句另有解释,认为“琐尾”为鸟鸣之声,“流离”是一种鸟,这种鸟幼小时美,长大变丑,用这个来比卫国诸臣初时似乎还很友善,慷慨许诺,后来就慢慢疏远,乃至不理不睬了。这种解释也很有意思,不妨一听。
而且鸟鸣与下文的“叔兮伯兮,褎如充耳”也能搭得上。“褎”这个字有两个音,当它读yòu时,是做形容词,服饰华贵美丽的样子。当它读xiù时,同衣袖之袖,《诗经 唐风 羔裘》:“羔裘豹褎”。这里是做衣饰华贵来讲,和“狐裘蒙戎”形成了对比。卫国诸臣身着华丽的衣服,对我们的求救充耳不闻啊。
朱熹评价:“流离患难之余,而其言之有序而不迫如此,其人亦可知矣。”
寄人篱下又温柔敦厚,斯人可怜,斯情可叹。
是为《旄丘》一诗的解读。
真棒
温柔敦厚之至!感恩老师!
山丘
听老师的讲解是一种享受。
声音好美,不仅声有磁性,且有张力,音节掌握恰到好处,只有博闻强记的学士才有如此美妙的声音
杨老师的声音很好听,听声音就感觉又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杨老师讲解的还很仔细,能了解成诗的背景,对学习诗经有很好的辅助效果。
非常好!讲的很详细!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感恩老师!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老师的声音太美了,有触动心弦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