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学霸,总有家长说,人家那是天生的。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前几年,一个家长来拿孩子上课被没收的手机,我反复叮嘱:初三学习紧,任务重,千万不要再让孩子把手机带到学校了。
这位家长笑笑说:老师,我上学的时候就是班里倒数第一,孩子肯定好不到哪去,到时上个职高、技校的就行。
还真是家长不急老师急。
可学习真的只能靠遗传的天赋吗?
智商的正态分布曲线表明:智商超常和低下的孩子仅有10%左右,大部分孩子的智商水平相差无几。
就拿一个50名学生的班级来说,智力超常和低下都不过5个左右,剩下的40人天赋差不了多少。
但为什么成绩差别依然很大呢?原因就在于有一部分人在假装努力,其主要表现有4点:
1 喜欢做机械类作业需要思考和抄写的作业相比,若问孩子更喜欢哪种?很多孩子的回答都是后者。
考试时主观题和客观题相比,希望哪种比例多一些,答案也是后前者。
这就是典型的假装努力者的心态,喜欢使用蛮力,做机械类不需要动脑筋的作业。
只要稍微有点难度,就认为自己不行,在学校有老师督促还好,周日就只想着求助同学或者是网络。
而这样的努力者大多是无用功。
著名的家教专家尹建莉老师,很反对这类机械抄写的作业,在女儿上小学时,只要孩子会了,她就替孩子抄写。
邓超在《银河补习班》中,也曾因此和教儿子的老师进行过辩论。
但很多孩子认识不到这一点,只大量重复已经会的简单题目,力气不少花,对提高成绩来说却只能是水中捞月。
目标要能"跳一跳,摘个桃",进行需要思考,稍微有点难度的学习,才是真勤奋。
就如看书,有的孩子看了很多书,依然写不好作文,原因就在于你的看,只是走马观花,只关注情节,文笔和语言一眼带过。
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看网络小说和童话故事,对于稍微有点难度的名著却轻易放弃,这样的假阅读对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是无用。
试着真正看懂一本,比看十本书要有用得多。
美国作家卡尔·纽波特认为:高质量的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在单位时间内想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一定要提高专注度,也就是能深度学习。
假勤奋的第2个表现,就是与它相对应的浮浅学习。
看起来是在学习,可说话声、电视声、鸟叫声、汽车声等声声入耳,这样的学习,你觉得效果有多少?
现在流行的番茄工作法,以25分钟为一个番茄时间,其间不做任何与任务无关的事,然后休息5分钟,4个番茄时间可以进行较长的休息,以此来提高专注度。
我们也可以如此尝试,选定一项任务,排除一切干扰,坐下来沉入进去,提高学习效率。
如果能逐步延长至一个半到两个小时,效果会更佳。
最明显的深度思考学习的例子就是考试。
初中语文考试时间为2个小时,在这段时间,我们不但做完基础知识题,还写出了800字左右的作文,有的孩子还能超常发挥。
想象自己是在考试,每天至少进行一到两次的深度学习,特别是对于那些较薄弱学科,坚持做下去,你肯定会有很大的进步。
埋头苦学很重要,但善于总结规律方法,却能让你脱颖而出。
有的孩子在考前拼命记诵,从不总结规律,同样的题目稍微转换下形式就懵了。
这是假勤奋的第3个表现。
其实真的不必如此,学习讲究方法,学科知识也有自己的系统体系。
考试前,拿出课本,对照目录,找出重点,逐一回忆,在脑中或者本上构建出知识框架。
这样在考试时只要提取其中的一条线,整个框架就可以在脑中清晰显象。
如语文考试的记叙文阅读,试题设置不过是内容、写作方法、语言赏析之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写的怎么样",由此列个框架,回想做题技巧。
条理清晰了,做起题来自然提心应手。
我们的中考、高考试卷也都是有规律可行的,善于总结,从出题老师的角度设想,重点和难点也能一目了然。
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效果更佳。
物理重视思考力,政治注重思维广度……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核心方法。
语文学科的核心是积累和创新。单纯的做题,成绩是很难提高的,要学会收集整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假勤奋的孩子,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基础字词、古诗文默写、写作素材,这些内容需要用心记诵。
而对于语文广博的考查知识面,则需要我们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知识、新闻的习惯,这样,你才不会在考试时因遇到新的知识点而惊慌失措。
这两年的语文与时事、传统文化链接非常紧密,从古文字的演变到今天飞速发展的科技,诸子百家的文化思想,时政新知都可能成为考题。
对知识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搜索思辨力,才是语文提分的王道。
找到学科的核心学习方法,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有人说:虽然想做却做不成的事情很多,但想做就能做成的事情也很多。
从告别假勤奋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也许成绩提高的速度会出乎你的意料。
清华附小在疫情期间写给学生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避免不了灾难,但却能做好自己。
2020年开年不顺,至今还不知何时开学,但只要我们愿意努力,并付诸行动,在家的学习效果不一定比学校差。
最后,祝同学们都能做一个真正勤奋的人,让学习不再成为困扰。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