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zqfxlgzs(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今天我们来说说自我的形成。这里的自我,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纯驱力的本我、自我、超我中的自我。而是自我心理学家雅可布森的有关自我的理论。为什么要说她的自我的概念呢,因为她整合了古典精神分析的驱力理论,自我心理学理论,和客体关系的理论。所以,她所说的自我概念,是整合性的,既保留了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心理结构,同时又把它们放到了客体关系的框架中来考察。
在雅可布森的理论中,她说,自我是从婴儿和母亲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但同时也受到了驱力的影响。当驱力被分成力比多和攻击的时候,它们就被融合灌注到了自我和超我中。婴儿通过从与母亲的关系中获得满足和挫折,婴儿就获得了自我是被满足或者是被剥夺的自体意像。这个时候,婴儿借用母亲的自我,来区分自体和客体的区别,而这为建立自我的结构做出了贡献。
同时,母亲可以帮助婴儿来抱持住他们身上的力比多和攻击,母亲的缓冲一些对婴儿来说非常强烈的体验。因为太多的满足和太大的挫折,都会让婴儿退回到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的融合中,这种退行性的再度融合,会延迟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之间的界限的建立,而这就会妨碍自我和超我的形成。这里的自体表象的意思是,在自我的结构中,生成了一个关于自己的画面。客体表象,是在自我的结构中,生成了一个关于妈妈的画面。退行性融合,就是分不清楚妈妈和我,谁是谁。
雅可布森关注否父母的爱在形成健康的爱的关系,以及持续认同方面的作用。这一点, 跟弗洛伊德很不同,弗洛伊德强调在俄狄浦斯阶段,对爱的恐惧。
每个婴儿或者儿童在体验了挫折和失望以后,就会产生矛盾感,因为自我最开始会把好的归于自体,坏的归于客体。也就是说,儿童会把攻击转向让他受挫的客体,把力比多转向自体。那么这对于自体和客体的分化很有帮助。所有攻击性,在类似兄弟姐妹、同胞手足,包括同性别的父母关系中,都有助于分化和认同。比如一些斗嘴吵架冲突,能够增加“他们自己是谁”的感觉。
自我形成的时间里,认同是重要的形式之一,认同中包括了内射、投射这些早期的心理机制,这些机制帮助了一个人在形成的自体意向中,同时也融合了客体的一些特征。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说清楚这个机制,就是我中有你。当自我成熟了,自体和客体也发展了界限,也依然还是会出现从分化到再度融合的现象。所以,通过持续、连贯,有选择性的认同,才能逐渐整合,同时一直修正自我的结构。这样,对于儿童来讲,无论外界是怎样的,都能意识到自己有一个保持一致的自体。心理治疗,也可以理解,用了一种更特别的方式来修整自我的结构。
说到这里,我们就顺带提一下同一性,自我的发展里也包括了发展同一性。当婴儿3个月大的时候,它没有自我的意识。到了2岁的的会后,儿童就有了我是我经验。这个同一性的发现,与儿童的第一个爱的客体有关,而且只有在儿童逐渐形成了做为一个实体的自己的概念的时候,才会有同一性的发现。
力比多是爱,攻击是恨,爱和恨的投射是为了区分自体和客体,通过投射和认同发展自我与超我?对立和融合都只是方法和手段,发展自我才是目的,自我发展完成以后会怎样?继续清醒地对立与融合,过一种平衡的生活?毕竟生活本身就是对立与融合。想太多了~
自我驱动被分化被攻击,
想听自体心理学的水平分裂和垂直分裂概念。
为什么后面的没有文稿了
付老师出书了吗?!
怎么联系付老师
请问,同一性是什么
2017-8-8
这片头太惊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