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曾参加过科举考试,虽然以失败告终,也沮丧了一段时间,但那时的诗人也没有太在意,因为他还年轻,还有很多机会和希望。《望岳》正是诗人第一次科举考试失利后漫游齐鲁时创作的。诗歌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生机勃勃,勇敢无畏的青年诗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杜甫早已过了而立之年,却仍然一事无成,既没有在朝廷谋得一官半职,也未能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诗人不禁为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忧。天宝五载(公元746年),唐玄宗下诏求贤,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到京师备选。杜甫认为这是一个大显身手的好时机,经过几年的努力,诗人的文才早已不是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时可比,诗人怀着满满的自信,来到京城长安。
天子下诏的考试如期进行了,杜甫以及当时另一位颇有名气的诗人元结都参加了这次招贤考试。可是等到考试结果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傻眼了,不光是杜甫落榜了,是所有人都落榜了,一个人也没有选中。原来,这是一场早已安排好的阴谋。这次考试由当事的宰相李林甫主持,李林甫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成语“口蜜腹剑”说的就是他。《资治通鉴》就记载李林甫这个人“口有蜜,腹有剑。”就是说李林甫这个人嘴上说的很甜美,心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是个阴险狡猾的两面派。李林甫当宰相期间做了很多坏事,所以他生拍前来应试的草野之士说话大胆,在皇帝面前揭露他的劣迹恶行。因此,他就命令考官严加考试,故意设置障碍,从中刁难。于是一场考试下来,没有一个人中选,李林甫竟然还上表祝贺皇帝说:“这次遴选天下贤士人才,没有一个中选,正说明皇上你英明神武,因为有才能的人都在朝廷里做官了,社会上已经没有被遗落下的人才了。”李林甫把这场阴谋美其名曰:“野无遗贤”。
杜甫的落选,不仅是杜甫个人的悲哀,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大唐盛世繁荣的表面下,各种衰败腐朽的因素不断滋生,唐玄宗开元时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逐渐丧失,天宝之后,大唐帝国的生命力也在慢慢衰退。李林甫这样的奸臣掌握朝政大权,排挤贤良,压制人才,正是这种衰败腐朽的写照。生在这个时代,是杜甫的不幸,然而不幸的时代却也磨砺着诗人的心,让诗人更清醒的看清事实,看清朝廷的本相。诗人本来抱着极大的信心,希望通过这次考试进入仕途,实现多年以来辅佐明君,使民风淳朴,百姓安康的理想抱负。但是接连两次考试失利,尤其是这次李林甫的阴谋设计让所有人都落选,无疑给诗人非常沉重的打击,这不仅是考试失败那么简单,而是理想希望的破灭,奸臣当道,诗人可能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了。
接下来的十年时间,诗人一直旅居长安,带着自己的诗文拜访当时的大人物,希望能获得赏识进而推荐到皇帝那里,但一直没有结果。我们今天的同学们,要非常的庆幸生活在一个比较公平、公正的时代,同学们只要努力学习,都可以通过高考进入好的大学读书,将来毕业找一个喜欢的工作,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但是在一个黑暗的时代,根本毫无公平可言,不管你有怎样的才华,你都没有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杜甫就是那个黑暗时代的受害者之一。
后来,因为一次偶然的机遇,杜甫的一篇文章被唐玄宗看到了,觉得写的很好,皇帝就破格让宰相当面测试杜甫的文才。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激动不已,他觉得自己期待已久的实现理想抱负的机会来了,这是诗人一生最为辉煌的时刻,考试的地点就在宰相们办公的地方——政事堂,杜甫在诗中称为“中书堂”。当朝的文学人才都在一旁围观,杜甫从容不迫的写完文章,得到了大学士们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从杜甫的诗文中可以看出他人品端正,是国家需要的人才。但最终的结果却让诗人大失所望,朝廷给他的安排仅仅是有关部门已经把他列于候补的名册中了,他还需要耐心等待。可这时的诗人却不是衣食无忧之人,他不仅希望实现自己多年来的理想抱负,也迫切地需要朝廷的俸禄养家糊口。诺大的一个朝廷,竟然没有诗人的安身之处。这一等就是好几年,天宝十四载(755年)十月,就在诗人已经完全不抱任何幻想时,朝廷任命他为河西尉,这是一个只有从九品的卑微官职,对于想要实现辅佐君王理想的诗人来说简直比没有官职更令人失望,于是诗人辞掉了这个任命。朝廷又改任他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是一个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的小官,官位从八品下,当然,比河西尉的官阶稍微高了一点,这次杜甫接受了。为什么呢?因为诗人在长安求取功名已经快十年了,仍旧一无所获,怎么办呢?这时诗人已经有妻子孩子了,他需要这份微薄的俸禄来养家糊口,所以他就接受了这个小小的职位。这对满腹才华的大诗人而言,真是非常悲哀的事情,但也正是经历了苦难,才成就了后面越来越伟大,越来越了不起的一个大诗人杜甫。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