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诗经呢?
《论语·季氏》中,
孔子的儿子孔鲤曾经告诉过别人,
孔子是如何教他读诗的:�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
有一天,孔子一个人站在庭中,孔鲤恭敬地走过。孔子问孔鲤:“学诗经没有?”孔鲤说:“没有”。孔子便说:“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孔鲤退回便学诗经。孔子不仅让自己的儿子学《诗经》,更将它当作教材教授给弟子。那么,在孔子眼中《诗经》到底为何如此重要呢?��
孔子曾经对诗经有过一个总评�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
《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诗经》之言,无论是怨怼之情,还是壮美之志,都出自诗人至情流露,直抒心意,毫无虚假之词,这就是所谓的诗言志。“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古人的情思,于今人也能产生共鸣。��
《诗经》与修身
正因为如此,
孔子将《诗经》作为弟子的启蒙教材,
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
�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学诗,可以培养想象力,兴起人的高尚情志;提高观察力,了解天地万物与社会大千;锻炼合群性,可以促进人的融合;可以抱怨,却怨而不伤;学习孝顺父母、报效国家的方法;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兴于诗,成于礼,立于乐”(《论语·泰伯》),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教育体系中,人的修养开始于学习《诗经》。
�
《诗经》与教化
�
一人学诗,有助于完善人格;整个社会学诗,则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诗经》由此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一个地方的人如果温柔敦厚,那便是《诗经》教育的结果。除此之外,民间诗歌还可反映各地的民风、民情,因此,周朝统治者还会置采诗之官,“观风俗、正得失”。��
诗经,�产生于2500年前,�流传于我国的中原腹地�(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湖北等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的内容是民俗歌谣、宫廷乐章。�应用于宴宾客、会诸侯、祭宗庙��四书中,提到诗经�《论语》7次�《大学》11次�《中庸》15次�《孟子》30多次��诗经居于六经之首,�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宽宏精深之处�大半是从《诗经》、《尚书》中建立的,�《尚书》颇深,不适合升斗小民,�普通百姓,吟唱一首小诗,�便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今天我们读《诗经》,
更应该从“思无邪”的诗中,
汲取古人创造的宝贵精神养料,
提高自身修养,养浩然之气。
王阳明先生在《训萌大意》中,
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大纲方向定义为:�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
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第一句中的歌诗,
区别于坊间将诗单纯地吟诵,
其重点主要在“歌”!
就是在歌诵《诗经》的过程中,�将博大宽宏精深的中华文化
用孩子们喜欢的音韵和律动的方式,�根植于孩子们活泼的内心里。
是真正“礼乐合一”的教学方式。�
《诗经》
是我们华夏子孙的精神家园、情感家园,
不该被放在神坛上供着,
是举国民众都本该了解的文化根基,
“歌诗”自然应该成为流行文化,
才能对得起古典《诗经》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诗经在近代百年,
远不及风花雪月的唐诗宋词来得受人欢迎。�
精一学舍创始人一峰先生,
跟随黄庭书院儒学明师张庆祥先生学习经典,
谨承师命,
用当代民谣手法为《诗经》谱曲,
查阅各种文献资料,
用心分析每一首诗,
保证把歌诗情绪氛围表达正确、吻合义理。
歌诗专辑几乎全部选用吉他伴奏,
是因为吉他,作为兼具伴奏形式丰富多样,
和便携的“一琴走天下”普世特质,
门槛低,易上手,人人都可以拥有
自然就该承载起朗朗上口的“歌诗”日常伴奏神器,
愿歌诗普及,愿《诗经》重光……
满腹诗书,胸怀磊落,平心静气!
这声音真好听!
一峰歌 回复 @小玲_1d: 谢谢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