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854期:四十惑什么?五十知什么?六十顺什么?

2020-854期:四十惑什么?五十知什么?六十顺什么?

00:00
14:05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这是孔子对于自己不同人生阶段的评价,同时也是在告诫后人: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应当思考不同的问题、做不同的事。


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



三十而立,立什么?


人到三十,应当学会安身立命的本领,打下立足社会的坚实基础。


常说“三十而立”,但 “30岁该立什么”是我们的疑惑。


其实,从自身入手,创下事业,组建家庭,就是三十岁这个阶段应当完成的事情。


1、立身


《吕氏春秋》有言: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人生在世,立身为本。


而要想立身,则需要人们清醒地认识自我,做到查漏补缺,完善进步。


在自省阶段,我们总会发现自己的各种不足,但是不必为此灰心。


龙不能一步登天,事不能一蹴而就,要想飞龙在天,需经历一段潜龙勿用的静默。


利用这段时间打牢立身的基础,日后定能一飞冲天。


具有良好的德行品质、正确完善的人生价值观、独立处事的能力,这会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生若正当青年,立身便是头等大事。


一己不治,何治天下?欲匡六合,立身为先。


万事的根本,便在于立身。


2、立业


欧阳修诗中有言:“建功立业当盛日。”


在步入社会的而立之年,创下一番事业、实现个人价值是立足于世间的基础。


趁早立下事业,不仅能在物质上给予生活足够的保障,更能在精神上得到自我满足。


寒窗苦读十余载,为的不就是用自己的才学将一腔热血化为现实吗?


人生在世,应当珍惜宝贵的青年时期,用自己的大好年华不断创造、进取。


做别人所不能做,想别人所不敢想,才能够做出属于自己的的事业。


立业,是实现精神追求的现实寄托。


人生漫长,旨在立业。




3、立家


孟子说: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千百年来,无数大家族用优良的家训,教育出德才兼备的子孙,向世人展示名门望族具有的良好门风。


《颜氏家训》、《曾国潘家书》等传世经典,无不体现“立家”对个人乃至家族的重要性。


立家,是家族培训优秀子弟、凝聚宗族力量的精神文化基础。


立下正确积极的家风,组成和睦有爱的家庭,也是一个人前行路上的重要保障。


于己,教人德艺双馨,正身修心;


于家,教人家族兴衰,爱家齐家;


于国,教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家正。


立好小家,人生之路才有保障。



四十而不惑,惑什么?


在为人生之路打下基础之后,便迎来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不惑之年。


在这个阶段,人生不再迷茫疑惑。


对外,明白了社会;对内,明白了自身。


1、明白社会


马克思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到四十,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十余载,在这不惑之年里,首先要明白的就是我们身处的社会。


要知道,人是离不开社会的,在社会中浮沉,就必须学会适应社会、适当削去棱角,而不是妄想改变它。


在社会上闯荡一番,人生的历练会让我们沉淀下来,经历的坎坷会为我们积累丰富的经验。


这些就是所谓的人生阅历,都是值得品味的财富。


不惑之年,应以真诚初心为本,以人情练达为方,知世故而不圆滑,明白这样的处世之道,人生自然会顺风顺水。


幼儿时期要学本领,青年时期要立根基,壮年时期要懂社会。


明白了社会,就明白了生存之法。


2、明白自己


四十岁的人,在一个承上启下的年纪,要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和意义。


这个时期,生活趋于稳定,年轻时努力打拼、成家立业,现在就需要守护这一份家业。


上要孝顺父母,下要教育子女。


到了不惑之年,不仅要明白自己担负这样一份照顾家庭的责任,也要在这份责任中修炼内心。


人是在这种责任的历练中成长起来的,心也是在修炼中强大起来的。


所谓的“不惑之年”,就是要解开对自己的疑惑。


只有明白自己,才能更好地明白社会、明白人生。


明确自己的责任,明确内心的修行,是四十岁时给自己最好的答案。






五十知天命,知什么命?


孔子早年奔走于列国,可始终不得重用,最终在50岁的时候知道了天命的意义。


所谓的“天命”,便是我们内在的人生使命。


一个有使命感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轨迹与人生地位,更懂得责任的重要性。


1、知道命运轨迹


刘同说过:

“你生命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人生在世,命运的改变可能发生在瞬息之间。


一瞬之间,我们的生命可能就经历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命运的轨迹也随之变化。


人生过半,总会在路上面临许许多多的问题。


但我们在不断的历练中成熟,从遇事惊慌失措的少年蜕变成知天命、不怨天的中年人。


无论遇到什么,沿着命运轨迹,坦然前行即可。


人到中年,不要怨天,知晓命运轨迹,保持豁达心态最重要。


2、知道人生地位


圣严法师告诫我们:


“我们不要苦心争取人生地位,也不要从比较、差异的角度去看自己的社会地位,应该从平等、平实的角度来肯定自己。”

经历了半生世事浮沉后,我们已经彻底了解自己的能力,也明确了自己的人生地位。


无论结果如何,都应当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


乐观处事,不怨天尤人,才能发现生命的美好,否则,就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五十岁前,尽人事;五十岁后,听天命。


人生地位既定,不尤人方是常态。


3、知道未竟责任


关汉卿在戏文写到:


“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

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总会深刻意识到时间不等人,丈量自己的生命与未竟的责任,常常催生出迫切之感。


此时此刻,不应该沉沦在岁月留下的沟壑之中,而是扛起该扛的责任,微笑面对生活。


年过半百,我们可以选择做一个平凡的人,但不能甘心于做一个平庸的人。


若选择放弃未竟的事业,那么前半生的努力,也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当五十岁的中年人担负起未竟的责任时,会发现这种积极的状态能够让人重拾生命的活力。


无论到了多大,知道未竟的责任,不懈怠才是最好的状态。




六十而耳顺,顺什么?


在人世间走过六旬时光,经历了风风雨雨,早就具备了洞察世界、容忍逆耳之言的能力。


在这个年纪里,看透了名利、看透了人生,便可达到一个洒脱自在的新境界。


1、看透名利


金庸的《侠客行》中有一首诗:

“天地四方为江湖,世人聪明反糊涂,名利场上风浪起,人到头来却是输。”

步入老年,回首一生,想当年不管是叱咤风云,还是生活不顺,功名利禄到头来都是过眼云烟。


一生中很多时候,人都会把名利看得比其他的事情更重要,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很容易迷失自我。


人生数十载,因为名利,错过的人和风景不计其数。


但是人生只有一次,与其将全部的精力都花费在追求功名上,何不看透名利、去欣赏人生中的各处风景呢?


人到暮年总会明白,名利不是永恒的,待百年归去之后又会留下什么呢?


在人生步入老年时,就应当放下对名利的追求。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看透名利,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2、看透人生


《道德经》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


与人无争,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不如此。


人最大的弱点在于“争”,看透人生便会明白: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像水一样,泽被万物、不争不抢。


一个人若是能像水一样在纷繁的世间从容静默,自会处事坦然,活得潇潇洒洒。


滋润万物而细无声,包容万物而不争抢。


水如此,人生亦如此。


漫漫长路,是时候该和人生握手言和了。


3、看透生命


白落梅的作品中有这样一句话:

“生命应该删繁就简,任世事摇曳,心始终如莲,安静绽放。”

生命其实应该是一个去繁就简、归于安稳的过程,抛掉身上那些无谓的包袱才能越活越轻松。


而有的人始终看不透,困在了纷纷扰扰的名利场中出不来。


到了垂垂暮年才明白,生命有时就像一地鸡毛,让人不堪其扰,想要抛却纷纷扰扰的烦恼,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芜存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


生命需要化简,留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明媚与质朴。


酒侃冗杂,千言长论只道浮华尘烟;


生命至简,一行余墨难掩世情万千。


人心如莲,生命的真谛就在于化繁为简的一舍一得之间。




孔子曾经感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一生的岁月如流水般不停息地溜走,理应尽早对自己的人生做出规划。


三十岁,立正直之身,理想之业,和睦之家;


四十岁,解社会之惑,责任之惑,内心之惑;


五十岁,知命运轨迹,人生地位,未竟责任;


六十岁,能看透名利,看透人生,看透生命。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应做好该做的事。

 

能够准确掌握自己的人生定位和规划,那么此生便能活得通透自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春夏秋冬雨123

    这算是心灵毒鸡汤吗,不争,请问不争,我们靠什么活着,就该被强势的人,夺走本该属于自己东西吗?人可以善良,但是必须要有锋芒!

  • 若若爱学习

    为啥没有人评论

  • 拥抱有声书

    真的是听过但没有理解过,今天终于懂了。谢谢老师😊

  • 听友144983190

    最喜欢听,每天必听

  • 狐游世界

    有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