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老师,非常感谢您的讲解,受益匪浅。
过份的,不合常理的热情,就是谄。就如同季氏祭泰山。如果我们接受,那就如同接受季氏祭祀的泰山。
《左传》也记了一件事“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 郑国在鲁国附近有一块地“祊田” (为周王助祭泰山的汤沐邑),鲁国在郑国附近有一块地“许田”(鲁君朝见周王的朝宿邑),结果两国诸侯拿一块玉璧私下交换了!
尊循规矩不是惧怕而是敬畏,是内心有仁德!
3.6 季氏旅于泰山①。子谓冉有曰②:“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我是刘艳秋哦 回复 @我是刘艳秋哦: ①旅:祭山,这里作动词用。在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资格祭祀名山大川。 ②冉有:名求,字子有,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冉有当时在季氏门下做事。
季氏德不配位
短短的几句话被鲍老师讲成一则生动的历史小故事,很好听!
有道理
谢谢鲍老师!我从这一则里不但读到了孔子对季氏缺少仁德的叹息还感觉到了一位老者对季康子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