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就没有坚不可摧的联盟。
联盟这种东西,向来是结盟不易,背盟却轻而易举。
秦晋之好,作为一个汉语成语流传了几千年了,后世泛指两家联姻,在当时也就是最紧密的政治联盟。可是秦晋从围郑开始,联盟就出现了裂痕,然后逐步分裂,最后竟然兵戎相见。秦竟然从反楚联盟,最终倒向了楚,站到了晋的对立面。
經·僖公三十年·4
晉人、秦人圍鄭。
成濮一战,楚败,退回南部。新一代霸主晋文公则要清算亲楚的诸侯,卫国和曹国都经过了清算,郑国当然难辞其咎。郑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处中原交通要道,属于必争之地。郑也因此在整个春秋的二百多年里,不停地选边站队,总是则被动挨打。郑国这一切的源头,乃至往后整个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都跟这次晋文围郑有关系。历史往往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多米诺效应,甚至是蝴蝶效应,由一个看似不大的因,引发了一些列的、惊心动魄的结果。
傳·僖公三十年·3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秦晋围郑图
晋驻军在函陵,今河南省新郑市。秦驻军在氾(东氾)南,今河南省中牟县,中牟县是新郑市的一个下辖县。晋在西,秦在东,把郑的都城合围起来。郑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从郑国君臣上下的判断来看,晋国人有要灭国的企图。首先,郑国是晋的东邻,不似曹国,离着远。所谓“远交近攻”,远地即使打下来也不好占,比如谷对于楚,而邻国则不同,打下来就是自己的地盘了。其次,晋人有灭人国而据为己有的习惯,而且毫无道义和底线,比如前面的假道灭虢,虞国、虢国就是例子。因此,从逻辑上判断,郑国人很紧张,危急之下呢,采取了自救的办法,却引发了后面的诸多乱局。
从后面的历史进程来看呢,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晋国侵郑的行为有点操之过急、贪而无厌之嫌,过于着眼于眼前利益,把人逼急了,导致后面秦晋联盟破裂等种种不利的局面。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烛之武、佚之狐与介之推同意,也是一种描述人名的一种方式,就是地名加人名,这一习惯一直延续,比如三国演绎里面的常山赵子龙、燕人张飞等。烛在新政东北方,是经过考证出来的一个地方。
佚之狐知人善任,烛之武外交奇才。古人十分重视外交,《孙子兵法·谋攻篇》有:“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好的外交胜过千军万马。烛之武有外交才能,也是说客第一人。后面著名的外交家有子贡,再后面是战国时代的纵横家,比如苏秦和张仪。《左传》中的外交辞令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温文尔雅,气势磅礴,非常值得研究和继承。都知道有一句感慨,叫做“弱国无外交”,其实弱国往往要靠外交,此时的郑国正是如此。可是启动能人烛之武却需要一个道歉。
领导道歉不丢人,诚挚的道歉,从谏如流往往会提升领导权威,约束权力,不至于出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就是错,先认下来,然后改正,这也是做人诚信的一种态度。在烛之武质问郑文公用人之过的时候,郑文公诚恳地道歉。《会笺》在此处引用魏禧评论唐德宗罪己诏的话来类比郑文公的道歉,“唐德宗奉天诸诏,正是此意,凡事势到急处,尤当一味扑实悔艾,若稍存粉饰附会之见,人心立解体矣。”
郑文公诚恳认错和请求,烛之武老爷子答应去说秦。
夜,縋zhuì而出。
缒,悬城而下。夜缒出城,尽显情势之危急,行动之隐秘。
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烛之武的游说之词,既有外交辞令的文雅,又形势利害的逻辑推演。晋、秦两大强国围郑,郑将亡,但是郑亡了会怎样?如果有益于秦,那不用多说。“敢以烦执事”,这种敬语已经逐渐地远离了当今的汉语,无奈而又可惜。遍观今日外交官的辞令,与古人相比,已经相差甚远了。
执事,一直延用到民国,在这里找到一封民国时代的书信,这封信是托人给自己的亲戚捎带一个包裹,样例和原文
民国手札还原图
文言尺牍入门·谭正璧
某某先生执事:昨谒yè
(另起一行)尊斋,畅谈竟夕,析疑辩难,获益良多。惜幨chān帷不能久驻,思之转觉黯然耳。家叔从商鄂垣,业已有年。兹乘
(另起一行)先生到省之便,乞带包裹一件,信一封,(空格)饬chì价jiè转交,不胜感感。有渎(空格)清神,容当泥首,手此,即请
(另起一行)行安。
(另起一行)(空格)(空格)(不得高于“某某先生”)(小写)弟某某拜于某月某日
谒,音业,拜谒。
竟,<形容词>自始至终,整个,完全。
析疑辩难:解析疑义,辩论难题。
幨chān帷:车帷也。如言达官来临曰幨帷暂住。指其车骑而言。
鄂垣:称湖北省城。
然后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给出了分析: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郑亡,于秦有害无利。陪,增加,意思事牺牲郑国以壮大邻国。
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许诺给秦君,存郑之后的好处。东道主,东道之主人也。秦有事于诸侯,必须向东行,多须经过郑国国境,郑可任招待之宾,为秦东道之主人。后世专以东道指主人。行李,外交官,“行人之官”。也称作行理。
又戳秦君的痛楚,即晋惠公毁约等痛事。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离间秦晋,指出晋对于秦的危害之处,点中了秦晋联盟的死穴。封,疆也。东扩以灭郑,西扩则必伤秦。最后总结,秦助晋灭郑,是损害自身。
笺曰:秦穆纳晋侯,平晋患,战城濮,会践土、于温、于翟泉,无役不从,晋侯自衡雍策命后,威福由己,其宠遇于天子,得志于诸侯,穆皆亲视见之,忌心已不可遏,烛之武觑破秦伯之意,言亡郑于秦无益有害。其最得力处,在行李往来数语。盖秦伯有志东略主盟中夏。东道主三字,正中肺腑。又以前日之晋一证。既咎其雄心,又动其夙愿。秦伯闻之,觉从前无役不从,大非为己之策,因与之盟,结郑好也。且为之戍,图中原也。此正秦晋交构一关键。
顾栋高曰:世多称烛之武退秦师,谓与展喜犒齐同,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余谓不然,烛武特战国策士之先声,偷取一时之利,其实兆郑二百年晋 楚之祸者,烛武为之也。何则郑之大患在楚,而唯秦与晋合,则力足以抗楚庇郑而无患。往者齐桓尝勤郑矣,卒之楚患未已,甚者江、黄则为楚所灭。独至城濮之役,晋合齐秦攘楚,楚力屈远遁,而郑乃得安意侍晋。今一旦秦晋以小嫌伐郑,其实主兵者晋也。为郑之计,宜屈体以求于晋。晋退而秦亦退,秦晋之欢不失,则晋之足以庇郑者如故也。乃间秦挠晋,用三帅戍之,未几秦旋图郑,使晋襄不御之于殽,而郑蚤为秦灭矣。一自殽之师起,而秦晋之仇不解,楚且乘间以合于秦,使晋力疲于西,不得复致力于东。楚得日剪东诸侯而无忌,郑且骎骎日逼矣。夫秦、晋、楚,匹也,烛武第知当日说秦可以舒二患,不知启秦窥觎之心,而又多一秦患,幸而殽师扼之,而秦师不至。而晋势孤力分,不能抗楚,而楚祸方深,厥后秦晋之仇,二百年不解。而郑国晋楚之祸,亦二百年不息。牺牲玉帛,待于二竟,犹不得免,是谁之咎哉?晋悼之兴,结吴挠楚,楚之有吴患,犹晋之有秦患也。楚势稍屈,而郑亦得以稍安。然吴卒肆横,齐鲁且惴惴焉。向使秦晋合力,足以制楚而有余,无用召吴,中国不特无楚患,并无吴患矣。余反复晋楚二百年事,追原祸始,未尝不叹息于烛武之一言为阶也。后之当事变者,长虑却顾,当择所从,毋偷一时之利,而酿百年之害,致蹈烛武之故智哉。
秦伯説,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秦伯戍郑,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可见说客言语的力量。后世更是发展出来子贡、张仪这些纵横家。外交也是国家十分重要的策略和力量,历来为中外古今所重视。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晋文公的格局还是很大的,及时阻止了秦晋联盟的分裂。可惜在文公之后,却再没有这样格局的晋君,致使秦走向了晋的反面。
初,鄭 公子蘭出奔晉,從於晉侯伐鄭,請無與圍鄭。許之,使待命于東。鄭 石甲父、侯宣多逆以爲大子,以求成于晉,晉人許之。
灭郑失败,晋文公开始培植郑国的亲晋势力。
《史记》说法与《左传》大同小异,可互为补充,呈现出整个事件的完貌。
史记·郑世家·21
四十一年,助楚擊晉。自晉文公之過無禮,故背晉助楚。四十三年,晉文公與秦穆公共圍鄭,討其助楚攻晉者,及文公過時之無禮也。初,鄭文公有三夫人,寵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蘭奔晉,從晉文公圍鄭。時蘭事晉文公甚謹,愛幸之,乃私於晉,以求入鄭為太子。晉於是欲得叔詹為僇。鄭文公恐,不敢謂叔詹言。詹聞,言於鄭君曰:「臣謂君,君不聽臣,晉卒為患。然晉所以圍鄭,以詹,詹死而赦鄭國,詹之願也。」乃自殺。鄭人以詹尸與晉。晉文公曰:「必欲一見鄭君,辱之而去。」鄭人患之,乃使人私於秦曰:「破鄭益晉,非秦之利也。」秦兵罷。晉文公欲入蘭為太子,以告鄭。鄭大夫石癸曰:「吾聞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後當有興者。子蘭母,其後也。且夫人子盡已死,餘庶子無如蘭賢。今圍急,晉以為請,利孰大焉!」遂許晉,與盟,而卒立子蘭為太子,晉兵乃罷去。
过度客套过度文雅,本人认为在普罗大众方面不一定有需要。 文言门槛太高不利于普及和传播,学术的精英的可以学习掌握,以承中华文化之精粹,如刘老师等😌
刘勋老师,文化修养深,讲的好,越听越爱听。
听了多人讲左传,还是最喜刘老师!
时隔大半年回归👏
终于又等到更新了,谢谢刘老师,辛苦了
伽丘_d1 回复 @伽丘_d1: 图片评论
终于回来了
感动
老师加油
刘老师,终于等到更新啦,非常感恩!
求耜 回复 @13809660ydf: 有现场听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