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十讲》上:为疲惫的你找回生命的价值与信仰

《生活十讲》上:为疲惫的你找回生命的价值与信仰

00:00
20:38

从一本书开始,助你发现真实自我、享受美好生活。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你好。欢迎来到60天内心疗愈读书计划,今天我们共读的这本书,名字叫作《生活十讲》。

 

想要收获幸福生活,首先要了解生活。

提到生活二字,你想到的是被工作和学习填满的日日夜夜,还是书籍笔墨之间的人生哲理?生活的内容复杂多样,究竟该如何看待生活?希望听完这一期的节目,你能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

 

本书的作者蒋勋先生,是一名成长于中国台湾的画家、作家、诗人。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在台湾主持过一个家喻户晓的电台节目,在十年之前,这个节目的内容被人整理成书,并出版,也就是我们今天共读的《生活十讲》。

 

书中选取了生活的十个侧面,包括价值观、教育观、伦理观、信仰、物化、创造力、文学性、爱情、欲望、食物与环保,以此讲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及解决之道。 

 

书籍出版十周年后的现在,我们再来阅读这本书,仍然能感受到蒋勋先生对生活的独到见解,正如他在书的自序中写的那样:“希望当年谈的事件现象,无论多么混杂浊乱,十年过去,在一个崭新的世纪,能够沉淀出一种清明。”

 

虽然蒋勋先生提到的这十个方面对生活都有重大的启示意义,但因为时间原因和时代差异,我将会选取最符合当下中国社会情况的章节和你一起分享。今天,我将为你解读书中既通俗易懂,又有思辨趣味的两个话题——价值与信仰。

 


首先,关于价值,蒋勋先生在书中回答了这样几个问题——当下人们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他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良好的价值观该如何培养?

 

在揭晓蒋勋老师的答案之前,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提到价值,你第一反应会想到什么?商品?价格?利润?还是更直接的利益,也就是金钱?这些由价值这个词所联想到的其他的事物,实际上就是价值观的最直接的反映。这些词语的背后,是我们庞大而复杂的价值观体系。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也都是自身价值观的体现,这么说或许很难理解,那我们可以来看这样两个例子:

 

案例一:一个法律系的高材生,因为想要买一只最新款的手机,在电梯里抢走了一位女士的手提包。

案例二:一个男生因为跟父母借钱遭拒,而联合朋友杀害了自己的父母,面对父母的求饶,他的同伴想要手下留情,但是他却亲自动手送母亲“上路”。

 

这两个例子都是蒋勋先生在书中提起的二十多年前的案子了,令人诧异的是,即使十年、二十年过去,这样的案例也并不使人感到陌生或遥远。 因为直到现在,类似的案件还会不时发生。。

 

这些现象,都体现出了一种追名逐利的价值观,也引发了蒋勋先生这样的思考:“年轻人的价值观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但是,他也提出,年轻人本身是无辜的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令人错愕的行为,是一个果,而真正需要探究的是形成这个果的因。”

 

那么,是什么让当今社会中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这样“追名逐利”的价值观呢?

蒋勋先生在书中提到了他的一段经历,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每个孩子都面临着成长的烦恼,蒋勋先生年轻时也如此。为了缓解身体的苦闷,他开始沉迷于文学,但也因阅读而耽误了功课,甚至没能完成联考。于是被学校和家里指责为一个坏学生,坏孩子。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家长和学校评判一个孩子是好是坏的价值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考试成绩。我们往往认为,那些能够考上名牌大学的人,都是年轻人中的佼佼者,他们有着最强的大脑,受到过最好的教育,理所应当能够迈向最光明的未来。

 

而实际上呢?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中,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和高分数,几乎完全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和道德的教导。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所谓的“优秀学生”,并不一定有着较高的情感道德水平。学校成为“豢养考试机器”的场所,原本承载着社会希望的大学生群体屡屡犯下令人发指的错误,“高分低能”成为一个新的标签......这些现象都是蒋勋先生所批判的“唯考试导向的教育体制”。

 

然而,学生自控力差、家长监管不力、学校教育忽视,这些都不是蒋勋先生眼中,使年轻人价值观走偏的最根本的原因,他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物质消费的发展,导致全社会的价值导向都出现了唯利是图的倾向。先生在书中写到:“当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是唯利是图,年轻人的价值观也只会有一个字:利”

 

所谓的“物质消费的发展”,在生活中的体现,就是一切都在商品化,也就是说打开购物软件,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东西都是可以被购买的,以前人们会说“钱买不来感情”,但现在,我们发现,过年过节回老家的时候,甚至连男女朋友都可以租了。

 

在这种物质消费疯长的浪潮之下,当代社会的价值导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行业自然也不能幸免。大批的作文模板,数理化辅导班,英语提高班应运而生,学生的课余时间不再有各式各样的兴趣小组和体育活动,取而代之的都是各门各类的补课班。

 

但越来越完善的辅导机构和教育体系,却培养出越来越平庸的学生,他们写得出满分作文,却写不出优美的诗歌;考得了满分试卷,却再也没有一个人能成为像蒋勋先生这样的,美学、文学和史学知识都能信手拈来的集大成者。

 

相比之下,在蒋勋先生的学生时代,教育体系虽然尚不完善,但他遇到的老师却都保有一种“知识分子的风范”,这种“风范”使得老师们传授的,多是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而非考试需要的知识点。正因如此,他们所受的教育并不是如何考出更高的成绩,而是传承古书中那些根本的、属于人性的东西,是理解做人的纲要和知识分子该有的价值观。

 

这些关于人性的内容像是人生的一根主线,而各门各类的知识则是不同的珠子,有了这根主线,而且把线理清了、理顺了,才能串联起各式各样的珠子,连成一根漂亮的链子。如果没有这根线,把珠子打磨的再精美圆润,得到的也只是一堆零零散散的珠子而已。

 

那么,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人们该如何理清价值观这条主线的脉络,再串联起知识的珠子呢?

 

首先,学校需要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氛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教育者,老师虽不能凭个人力量改变整个制度,但也要做到永远以人为本,因为教育本身就是对人的关心。先生在书中谈到,“学校老师受限于许多的政策,但至少要抱着一种想法:能够关心几个,就几个,尽到自己最大的能耐”

 

其次是家长要倾听孩子的心事。除了学校的教育,来自家庭的关心对于孩子价值观的塑造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家长给予孩子满满的物质,却忽略了他并不是一个装满东西就能够稳定下来的纸盒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蒋勋先生认为,社会在价值观的塑造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走向多元化,人不被物化,才能让每个人身上与众不同的特点有展现的机会,发掘我们的潜力,丰富我们的自信。“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已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

  

追名逐利的价值观使学校教育走向只求高分、不问人品的误区,畸形的应试教育将学生的价值观引入歧途,带着不正确的价值观步入社会的学生们,又把追名逐利的恶果还给了社会。

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关键,就是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通过家长、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努力,将孩子们的价值观带回正确的方向。

 

谈到这里,价值观的内容就告一段落了。接下来,我们将视线转移到一个经常与价值一起出现的词语上,那就是信仰,或者说,蒋勋先生眼中的“信仰”。

 


信仰这个词可能会让你觉得很遥不可及,是一种需要去仰望的存在。但是蒋勋先生却告诉我们,不,信仰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它可以是任何事物,你需要对信仰保持敬畏,但也没必要因为尊崇而不敢靠近。

 

当下社会中,许多人渴望信仰,这说明,大家都认识到了生命中的无助、脆弱会给我们带来痛苦。越无助的人,越急切的想要树立一个可以拯救自己的信仰,但越着急越容易“病急乱投医”,从而被不好的信仰带入歧途。比如,有的人相信伪科学,听说吃大蒜能治疗癌症,就每天都吃非常多的大蒜,听说练气功能学会飞翔,练完功之后就从十几层楼往外跳。

 

这样的例子听着似乎很可笑,但是蒋勋先生认为,人们嘲笑社会发生的信仰误导现象,不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不需要信仰,而恰恰是说明了我们的社会欠缺信仰

 

除了误导现象,社会中还会发生一些因为信仰而产生的其他问题,比如年轻学子、成功商人、社会名流因为内心的苦闷而出家当了和尚,也说明了我们的社会缺乏信仰教育这一点。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树立一个信仰去缓解内心的苦闷,只知道出家当和尚能了却凡尘。

 

除了进入社会的成年人们需要信仰,那些尚未认识到世间险恶的孩子们同样也需要信仰。如果我们能教导孩子从小就树立信仰,让他们知道,头顶之上有一股不可思议的力量在引导着自己的人生,他们就会学会谦卑处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而且,年少时的信仰对于人们日后的成长,一定会有非常大的影响。在年轻的时候,蒋勋先生有过一段迷茫的日子,于是他加入了天主教,每周日去教堂做告解,向神父阐述这一周来自己犯过的错。这段经历让他受益匪浅,意识到“信仰里面最可贵的就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也就是认识自己有多贪心、有多赖皮、有多恐惧。你知道了以后,再回到现世里,在做人处事上都会有一些不同。”咄咄逼人会有所收敛,予取予求也会稍微减少一些,人会变得更加平衡。

 

正是因为信仰能指导成年人和孩子的行为举止,所以我们都需要信仰。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信仰呢?

 

在蒋勋先生看来,我们需要一种健康的、有机的信仰,他把这种信仰称之为“自然信仰”。在生命之初,人类从自然的馈赠中学习到了世间的秩序,便会产生一种安定感,于是这种秩序就成为了最初的“信仰”。所以,自然信仰也是先生眼中最高的信仰。

这样的信仰不单单指自然界的时间规律,它可以是符合自然界秩序的任何事物,可以是道德,可以是美学,也可以是哲学和政治,只要它不是单一的、机械的就可以。它既不难做到,也不会使人走入歧途。

 

蒋勋先生说“任何你生命里的某一个阶段,所相信的事物都可以是信仰,信仰的对象可以改换,没有那么绝对”,不过他也提到,信仰应该要平衡的,就是说,对于各种现象都能有比较平衡的思维,不过分追求某一种特定的东西。比如,只有财富信仰,只有权利信仰,只有美貌信仰,都会让人为了追求财富、权利或者美貌而变得极端,甚至癫狂。

 

既然提到了有机的、健康的信仰是什么样的,就一定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该如何树立健康的信仰?蒋勋先生给出的答案依旧是通过教育,而且关于该怎么进行这种信仰教育,他同样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先生认为,“信仰教育简单来说就是思辨能力的培养”,人们在迷茫困惑,不知所措的时候,会遵循本能的情绪反应去寻找信仰,不论好与坏。而实际上,我们应该重视的是如何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让我们在面对不同的信仰时,有一定的判断能力,看到生命本质的真相,而不被假象所迷惑。先生认为,思辨能力不是高学历、高财富或者功成名就的人就会自然具备的,他对此的评价是,“知识并不能等同于智慧,知识没有办法解答信仰的问题。”

 

学习通过思想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关于思想课程的设置,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人的思想绝对不只有政治,人的思想是很复杂的。我们可以读中国的诸子百家,不是只局限于教材里的四书。最重要的是,思想课程不能落入考试的陷阱,如果学生只是急切地要背过答案通过考试,那他根本就没有思辨的过程。”

 

除了学校里缺乏思想课程的教育,蒋勋先生认为,我们整个社会也缺乏思想性。“你很少在一个社会里看到知识分子这么没有思想,一谈话就会发现,他整个逻辑的训练跟思维的缜密性都不够。”,于是他提到了“修行”,先生认为,这是解决思想性缺乏的方法之一

“修行,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自己在修行的过程里面,不管是透过哲学的修行,宗教的修行,或者是冥想的空间,去感觉生命的反省、检讨、忏悔跟进步。”蒋勋先生倡导的修行,不是急功近利的追求一个利益的结果或者回报,而是在过程中去体验信仰的真谛。

 

也就是说,在学校里学生们可以通过参与思想课程来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步入社会后人们也能通过修行来感受思辨的乐趣,这些方法都是信仰教育的根基。

 

在信仰这一讲的最后,蒋勋先生谈到了信仰教育的具体内容,也给出了两本可以作为信仰教育内容参考的经书。

 

一部是《维摩诘经》,蒋勋先生在读完这部经书之后有非常大的触动。他说:“我从中了解到原来我也在生病,对修行也就没有那么大的自满。过去在大学偶然打打坐、到庙里住,觉得自己修行不错,还洋洋得意。可是读了这部经以后,觉得修行本身是一个漫漫无期的自我反省过程,绝对不会是急功近利,马上有结果的。”

 

另一部是《金刚经》,这部经书中关于思辨的内容更加详细,感兴趣的听众可以找来阅读,蒋勋先生给出的描述是:“它永远给你一个东西,再打破,然后让你知道,拥有以后又失去的那种空的感觉。”

 

好了,说到这里,相信你对价值与信仰都有所了解了,我们需要良好的价值观来指引前行的方向,也需要正确的信仰为我们提供前行的动力,不知道本期节目还能给你带来哪些启示呢?下一期我将和你分享生活十讲中有关文学创造与爱情生活的内容。

 

在书中发现心灵密码,寻找人生答案。我们下期,再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凤在江湖_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