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刚才我们说到了张爱玲在这篇小说,从“情”走到了“性”的层面,但我们还必须关注一点:那就是张爱玲对于人的心理的关注。
这个小说也表现了男人在性挫败后的痛苦和不安——正常的生理行为被天真、谣言、指控和污辱逼到心理扭曲,从而心理和生理死亡。整个世界在某种氛围下,弥漫着生之困扰和恐慌。
张爱玲的小说中有一系列“性问题”的人,愫细和家中的女人们也是。阿尼克尔说:“所有伟大的悲剧都是提出问题,而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张爱玲在小说里并没有告诉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她关心的是由性而来的心理悲剧和生命悲剧。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既见不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痛,也没有曹禺、巴金“吾与汝皆亡”式的愤怒,也没有改造国民性的抱负,有的只是“同情的了解,了解的同情”。有的只是复杂的爱恨情节,认识到悲剧性后,没有前途,没有未来,就把你放置在空虚和幻灭的中央,因为她是个人主义者,不是启蒙主义者。
这篇小说,从一个男性的角度进入到“性”这个话题。但其实触及到男女两性的不同认知。对于“爱的教育”,罗杰和愫细的理解完全不一样,罗杰是把爱的教育走到性这一步,愫细却只把爱的教育走到吻这一步,特别可笑的是,罗杰幻想他们可以一同到日本或是夏威夷度蜜月去,在那遥远的美丽的地方,他可以试着给她一点爱的教育。而愫细认为罗杰是畜生后,也幻想在异邦的神秘的月色下,她可以完成她对罗杰的爱的教育。听上去的确很可笑,男女双方因为彼此对于性的不同认识,竟都幻想着可以教育对方。
2
从幻想遥远的美丽的地方,到幻想异邦的神秘的月色,男女主人公的幻想里都有逃躲的浪漫意识,怎么理解这种浪漫意识呢?
这就要谈谈《第二炉香》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先看看张爱玲为什么会写这样的小说,她有自己对新文学的认识。比如她认为,从五四文学而来的新文学写得不够好,每次她看到新文学作品不够好的时候就激发她写作的灵感,这种不够好的主要问题还是表现在强烈的浪漫激情和不成熟的文学形式之间极其的不平衡。
在这样不平衡的情况下,张爱玲选择的方式是偏离激情和感伤,她建立了一个富有色彩的个人化的独有的传奇世界,《第二炉香》就是要偏离之前的那种新文学。激情的新文学表达方式,对她来说构成了一种相当大的压力和动力,这种文学既是无穷的灵感源泉,也有可能会被完全淹没,张爱玲选择了边缘的位置,以一种感性形式的个人化姿态,逃离浪漫来进行创造性的反抗。
一个充满激情的五四时代,跟一个不成熟的文学形式的时代,这两个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文学的不稳定。(比如郭沫若和巴金的激情)跟当时的西方思潮也有关系,20世纪初,西方思潮进入到中国的时候,我们的文明已经是崩溃的,我们基本上找不到自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东西全部崩溃,笼罩在西方思潮下。未来到底是怎么样的,当时很多哲学家、思想家都提出过他们的思考,张爱玲不是思想家也不是哲学家,但她通过文学创造来表达,在这样一种现代文明的出现,旧的传统文明崩溃的情况下,人性的一种变化,她对现代文明的呼唤,和之前重建文明的激情的新文学不一样,她是很冷静的,对新文化和新文学的不同态度,全面渗透到了她这种富有魅力的小说世界里头来,比如她写情感的时候就会融汇古今中外的经典艺术,她吸收中国传统,也吸收西方文化,还吸收通俗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故事高度的风格化的关键原因就是如此。
嵌入张爱玲小说生成的这样一个背景,张爱玲小说的现实和新文学小说的现实,它的视点就发生了变化,同样写“性”,她跟郁达夫不同。郁达夫曾经也以“性”的角度进入过,描写没有成熟的,经不住诱惑的男孩子,到了日本,在性方面受到的一种心理冲击,但郁达夫的性描写是属于五四的,有热烈的情感和国家的浪潮,所以沉沦主人公因性而自杀和罗杰因性而自杀,推动力和表现力不一样。张爱玲写罗杰的性,像一个孩子似的跪在衣橱上,吻着愫细的面那段就是性的再写,一句怎样爬上去的,他一点也不记得了,就已经表现了性。小说里强调罗杰是一个罗曼蒂克的傻子。
3
刚才我们谈到张爱玲对于新文学有自己的认识,其实张爱玲小说还表现出了另一个方面的追求:用反讽远离感伤滥情,又不让反讽走向极端。郁达夫是典型的感伤派,而且带有五四激情的特点,但张爱玲不是。
五四之后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时代,人们借助流行思想观察和思考,小说作为一种戏剧化的方式,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实质,那时候,很多人都被激情浪潮席卷,脑子是发热的,如果你要做一个很清醒的人,就必须冷静,冷静了才可能从这个浪潮当中找到自己独特的思想,张爱玲作为一个小说家,她选择了小说创作的一种不随大流,这种不随大流就是个人主义。日后证明,这种看似小众的做法,却让她收获了来自读者更热烈的欢迎。
《第二炉香》引子中有一段话:在这里听克荔门婷的故事,我有一种不应当的感觉,仿佛是云端里看厮杀似的,有点残酷。“厮杀”并不是在男人和女人,人和外部世界之间发生的,而是发生在人与被自身精神夸大的自我形象,以及被文明影响的种种美的形式之间,失败者几乎没有例外是人。从科学实证主义出现,到弗洛伊德,都开始探索人的心灵世界,张爱玲的小说比较早进入心理分析,所以张爱玲的小说都属于“心理分析小说”,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小说中对靡丽笙和愫细两姐妹“小蓝牙齿”的物质化推进,一直到罗杰生命结束前火苗的“小蓝牙齿”,美丽,忧郁,危险,情色,都在其中。张爱玲借助意象推进拓展人的心灵空间的变化潜力。
她的传奇故事以深邃的感性方式直接进入心灵,探索人性的畸变和情欲的底线。和太浪漫和滥情不同,它所要证实的是:“我们的时代本来不是罗曼蒂克的”。
这一篇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万老师的解读让我对张爱玲的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国的性教育真的很差,《第二炉香》写的是被性无知妻子逼死的男人,《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写的是因为性无知被老师利用而被逼疯的少女。有些男性真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即使现在很多家庭教育孩子时候都觉得男人性知识丰富是应该,甚至给女孩子灌输了解这些就是恶心的思想,到头来两性都要吃下苦果。所以解放思想解放女性,同时也是对男性和性 爱的解放。
听友284429784 回复 @禁止随地大小爹: ,
解说很好,很有帮助,非常感谢!
解读得很不错,我个人读起来也是这个感觉。
1528833oqdr 回复 @大米_Lee: 复读很棒更多的了解作品。
真是不好意思,为什么会有点在意万老师. “r”发成“l”的读音的字呢?热情和“乐情”。可能是我太较真了。
栀绣 回复 @兰与Lisa: 你确实太较真了
第二炉香放在现代听,有点无法代入进去了,逼到自杀的情节也有些太刻意了。你可以说有这种情况,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又设计了各种条件,但被新婚妻子的性无知逼死……现在对于这样一个故事实在有些听不下去。
武淞 回复 @行者康夫_kg: 这篇你也可以从“无知和舆论可以杀人”的角度看,那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这个小说看到后来真有点毛骨悚然。悲剧产生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感觉这一切都是母亲对男人的报复。她的丈夫为什么会抛下妻女,我们不得而知,但毕竟她和他生了三个女儿,即使刚开始是性无知,但也不至于生了三个女儿还认为只要接吻就能生孩子。为了报复男人,她利用了女儿们,然后选择时机给追求女儿们的男人心理施加影响,不然她和大女儿为什么要在婚礼的当天提到以前的两个“渣男”?而新婚妻子逃出去不说,还把这个事弄得几乎全校皆知,而后竟然也没觉得这个事儿对她自己和罗杰有什么影响,这样的天真之女,也是醉了。有的弱势群体是会利用自己的弱势作为武器的。
男主被女主社死了,最后自己主动了结
要是解读再多一点就好了。听的很过瘾。
很多知识缺乏的听众在留言,难怪说人最大的区别是在认知层面的。
奇国娜娜 回复 @小知_lu: 他们想要清高的知之乎者也,我就听懂这种直白的,本来文章就没听懂,总结也听不懂,那怎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