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自信从哪儿来?一半靠基因,一半靠维护

31-自信从哪儿来?一半靠基因,一半靠维护

00:00
11:47

大家好,我是邹丽娜。

 

上次课我们讲到,你该怎么说孩子才愿意听。接下来这两节课呢,我来谈谈一个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话题——自信心。

 

自信心成功的开始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对近千名天才儿童进行追踪研究,30年后将其中的30%高成就者与20%无大成就者进行比较,发现这中间的差异主要在于自信心的差别。也就是说自信心越强,成功的概率越大。可见,自信心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正如罗斯福所说:“相信自己能做到,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自信的孩子对自己感到满意,相信自己做出的决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缺乏自信的孩子,总是觉得“自己做不到”,即使天生反应敏捷,知识渊博,却总是束手束脚,容易紧张、焦虑,面对新问题和挑战,不能有效地调节自己,而是倾向于选择逃避和放弃,因此会错失很多让自己表现更好的机会。

 

《孩子的大脑》一书中,提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兄弟,弟弟只有5 岁,哥哥也才7岁。他们的妈妈出门了,把两个孩子留在了家里,这时他们住的大楼发生了火灾。直到火势蔓延到卧室的门前,兄弟俩才意识到危险。他们想办法打开了窗户上的锁,解开非常重的消防楼梯,然后顺着梯子安全降落到了街上。邻居和路人都非常惊讶,也很好奇:两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完成这样的壮举呢?消防队队长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们之所以能做到,是因为大人没说过他们做不到。”自信让两个孩子从容不迫,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得以自救,我们更想知道的是,这样的自信是如何获得的?

 

自信从哪里来呢?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自信确实是部分受遗传影响的,遗传决定着我们每个人天生的自信程度。比如有的孩子天不怕地不怕,有的孩子则很胆小;有的孩子3 岁时就敢跟不熟悉的亲戚要饮料喝,有的孩子哪怕到了 8 岁,见到自己喜欢的老师时都可能怕羞、躲到一边;有的孩子能够勇敢地说“不”,有的孩子则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孩子5岁时就能到公开场合表演或讲话,有的孩子上课回答问题都不敢举手。

 

先天倾向性确实决定了我们的一部分自信,但仍然有很大的一部份和后天环境及教育方法有关。后天环境的影响方面,你会发现,在一些场合,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自信得让你刮目相看。比如,当孩子跟比自己小的孩子在一起,或者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时,他反而会变得坚强,眼神会变得坚定起来,他愿意承担任务,挑战更难的事儿,会说“我来照顾你吧!”“我来帮你吧!”平时胆小的孩子好像突然变勇敢了。还有,比如上面说到的不敢举手的孩子,如果连续几次他都答对了问题,也会变得大胆起来,这说明只要有适合的条件,孩子都有可能拥有更多的自信。

 

而教育方法对自信心的影响,我想是每个父母都深有体会的。咱们之前讲到过,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决于他与爸爸妈妈的亲子关系。这里也包括了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因为孩子在5-6岁以前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标准主要来自大人。如果大人相信孩子,孩子也相信自己,反过来,孩子就会缺乏自信。有一个公式,可以帮助你非常直观地理解:孩子的自信等于父母对孩子的信心的平方,所以我们要牢记“相信孩子”的重要性。

 

孩子是怎样获得自信的?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自信心建立的过程,需要大脑中两个部分的主要参与。一个是大脑内部的“杏仁核”,负责大脑的情绪和情感功能。杏仁核就像一个警报器,大脑发现危险情况时,它就会被激活。另一个是理性脑的额叶,起到控制作用,帮助孩子控制恐惧并且防止被恐惧控制。每当出现危险情况时,大脑的这两个部分就会产生对抗。如果杏仁核获胜,孩子就会感到害怕,如果额叶占了上风,孩子就能克服恐惧。

 

你要怎样做,才能帮孩子建立自信,而不是望而却步呢?举个例子,有一个孩子刚学会走路没几个月。他在努力爬上公园的椅子。这时有 3 种可能的情况:第一种,你保持冷静,那么即使孩子磕磕绊绊或有些焦虑,但他大脑里的连接是这样的:我很害怕,但我的大脑可以控制恐惧;第二种,如果你干预,那么孩子大脑的杏仁核就会被激活,无法平静下来,因为你的干预,孩子的额叶没办法进行理性控制,他的大脑接收到的信息是,只有爸爸妈妈在身边时才安全;第三种,如果你看到孩子爬椅子,发出一声尖叫、箭一般地飞奔过去,那么孩子的大脑就会释放警报信号,杏仁核会被激活,孩子的大脑是会出现这样的反应:我必须感到害怕,因为世界很危险。

 

对孩子缺乏信心、对孩子的行为和决定持怀疑态度,这是很多父母不经意间就会流露出来的。比如当孩子想从一个台阶上跳下来,很多妈妈会马上说“不行!这么高你跳不了!”孩子想自己打开水瓶的盖子,爸爸说“这个你可不行,到时候洒一身水怎么办?”孩子想去小伙伴家过夜,父母第一反应是“你从来没自己去别人家睡过觉,你肯定睡不着!”看到孩子面临新挑战,父母很难保持冷静,必须要伸出“援手”。但事实是,最容易损害孩子自信心的事情,恰恰就是过度的热情和保护。

 

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看到,爸爸妈妈第一天送孩子去幼儿园,妈妈先哭成了泪人,她们一方面是心疼和舍不得孩子,更重要的是“缺乏信心”,隐隐觉得这一关太难过了,心里的预设是“孩子肯定受不了”“孩子会哭坏了吧”“孩子怎么可能在陌生地方待一天呢?”等等,这种本能的保护欲,让父母,特别是妈妈非常放心不下,更怀疑孩子的适应能力。孩子能够察觉到这种怀疑和不信任,他会按照这种人设来表现,更加焦虑,更加激烈地哭闹。但实际上,毫无疑问的是,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忍受跟妈妈短暂分开的痛苦,最后愉快地独立在幼儿园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论每个孩子的天性如何,孩子的自信心都直接取决于父母对他的信任。如果孩子的父母整天都担心孩子的健康、安全或者开心与否,那么孩子的大脑中只会理解两件事情:第一,世界是危险的;第二,我根本没办法独立。每当面对挑战或新事件时,都想躲起来或者请大人来帮忙。反过来,那些得到更多信任的孩子,即使面对不确定的情况,他也可以灵活应对而且镇定自若。

 

说到这,你该问了,那到底什么情况下我该出手保护孩子?什么情况下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和行动呢?我们说,必须保护的情况是指危及孩子生命安全或精神健康的事情,比如,孩子有可能受重伤或发生意外,有死亡的危险,像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在游泳池里,孩子溺亡的事件,很多时候确实是和看护人重视度不足有关。

 

再比如,孩子有中毒的风险,遭受到肢体上的严重攻击,或者遭受到身体或精神上的虐待等,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精神虐待,咱们中国家长往往习惯于过度重视外伤,孩子有点磕碰就接受不了,但却对孩子遭遇的内伤重视不足。这些年来,虐童或是校园霸凌事件频频出现,我们需要做好和孩子的沟通,让孩子愿意对你敞开心扉,或是带孩子读读绘本,加强孩子对内在自我的保护意识,这才是正确的保护姿势。孩子毕竟是未成年人,父母要记住的是,该出手时就出手。

 

那么不建议过度保护的情况有哪些呢?比如,孩子正在独自玩耍自得其乐的时候,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在一个安全空间内一起追逐嬉戏的时候,孩子和其他成年人聊天说话的时候,这些情况下,你更应该做一个观察者,而非一个打扰者或代劳者,你要做的是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一些小冲突,让孩子自己有能力去寻求帮助,这样他以后长大了,才能更好地适应真实的社会。

 

除此之外,当孩子做出某项决定的时候,即便是这个决定还有可以改善和提高的空间,你也要放下你的“正确观”,给孩子留下空间,自己做选择,自己去体验选择的结果。当孩子面临轻微外伤或轻微惊吓的风险时,你也要尽可能地收起保护欲,支持孩子的大胆尝试,而不是让他收回探索世界的触角。很高兴看到的是,现在在国内,一些幼儿园会鼓励孩子爬树,捉虫,甚至去做一些略有危险性的事情,比如从高处跳下来,用水果刀切水果,用工具做木工活儿等等。当我们做到对孩子有充分的了解,并且向孩子们清晰地说明规则之后,那剩下该做的就是信任和支持了。

 

小结

 

好了,今天这节课就到这里了。回忆一下,在本次课中,你先知道了自信心对成功的重要性,了解了自信心受先天和后天的多重影响。从后天的教育来看,孩子是否自信和你是否信任他有很大关系。在保证人身安全及心理健康的前提下,你对孩子的信任就体现在不过度保护他,给他自主探索的空间,允许他犯错。具体的提升孩子自信心的方法,我会在下一节课中详细地讲给你听。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相信带来强大,怀疑带来懦弱。孩子的自信,始于你的相信。

 

做更好的父母,从理解孩子的大脑开始。我们下期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