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学会说“不”,是高情商的表现

35-学会说“不”,是高情商的表现

00:00
12:04

大家好,我是邹丽娜。


前面两节课,我给你分享了帮助孩子战胜胆怯、直面恐惧的3个诀窍和7个步骤。今天我来跟你聊聊,如何教孩子学会说“不”。

 

Twitter上曾有一个特别火的帖子,一个美国妈妈带儿子去公园玩,小男孩在公园拿出自己的新玩具后,马上吸引了周围的孩子,有几个孩子围上来,想要和他一起玩。小男孩当时不知所措,将玩具抱在胸口,看着妈妈。妈妈对孩子说:“你可以说‘不’,你不需要勉强自己去分享任何东西。”于是,这个孩子就拒绝了围过来的小朋友。

 

那些被拒绝的孩子,就带着告状的语气,跟这个妈妈说,你的儿子不愿分享玩具。妈妈霸气地回应:“他不需要跟你们分享。”一边的家长听了这话,马上向她投来了厌恶和质疑的眼神。这位妈妈回去后,就在Twitter上写下了事情的经过和她的想法:“一个成年人,如果在公园吃三明治,她必须要跟陌生人分享吗?不!懂礼貌的成年人,会因为向我要三明治被拒绝而生气吗?也不会。”“请记住,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别人说要,我就一定要给’的世界里。我不会那样教我的小孩。”这段经历发布在Twitter上后,瞬间得到了20万个赞,赢得了绝大多数美国宝妈的赞赏和支持。

 

这个妈妈的作法,让我想起了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说过的一段话:风可以吹起一大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为拥有自我的意志,才让“我”成为“我自己”,我们没有义务事事去顺从他人的意志。成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

 

所以呀,教孩子学会说“不”,其实是教孩子懂得去尊重自我的感受,捍卫自我的权利,守住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和底线。

 

为什么有些孩子不会说“不”

今年春节,我家小侄女刚好三岁,一大家子亲戚团聚。因为小侄女的脸有点婴儿肥,肉乎乎很可爱,好多亲戚给她压岁钱时,都会顺便在她脸上捏一把。虽然是一个表示亲昵的动作,但小侄女好像不是很喜欢,到后面,又有亲戚想要捏她的小脸蛋时,她皱着眉,撅着嘴,一把拍开亲戚的手。那个亲戚带着那种惯有的逗小孩的模样说:“嘿,脾气还挺大,你的小脸这么可爱为什么不让我捏?我非捏捏不可。”然后又伸手过去,小侄女见势不妙就要跑开,而她妈妈却在一边嗔怪说:“这孩子,叔叔逗你玩的。”

 

临近中午,快开饭了,家里的一群小孩儿都跑到桌子边占座。小侄女平常有一个专用的儿童椅,她很喜欢这把椅子,每次吃饭都要坐进去。这天,当她正准备让妈妈把她抱上去时,另一个亲戚家的小孩看见了,也闹着要坐,但儿童椅只有一个,于是她妈妈就将小侄女放在另一把椅子上,将儿童椅让给了亲戚家的小孩,然后还不忘叮嘱小侄女一句:“他是弟弟,你应该照顾弟弟一下。”瞬间小侄女委屈得大哭起来,可是她妈妈还在一边数落:“你是姐姐,弟弟是客人,你就不能让着弟弟一点吗?”

 

我当时就想,小侄女的权利从小受到忽视和剥夺,未来有一天,当她的需求与别人的需求产生冲突时,她会不会连自己的基本权利都不敢声张?她会不会延续幼年养成的“退让”习惯,来解决问题?

 

2~3岁这个阶段,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对自己的称呼,从名字改成了“我”,他们喜欢说“我要自己……”这个阶段也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孩子开始产生自我界限感,开始形成“我”与“他人”的边界,别人随便动他的东西,他会非常介意。所以,这个时期,父母要特别重视孩子说出的每一个“不”。如果孩子的“不”没有得到尊重,那么他以后说“不”的意识和能力都会降低。如果你这时仍强迫孩子去分享,就会破坏孩子的自我界限意识。在未来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孩子可能仍然不懂拒绝,只会压抑自我,选择妥协退让的社交方式。

 

恐吓式的教育也会导致孩子不敢去拒绝别人。比如,妈妈经常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类似的话,会造成孩子的安全感降低,不自信,胆怯,过于顺从,等等,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孩子不敢过多维护自我意愿,渐渐不敢开口说“不”。

 

不会说“不”的孩子,未来会活得很辛苦。因为他总是将别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忽视和压抑自己的需求,自我价值感很低;也因为不会说“不”,他会显得遇事没有主见,在集体中容易被轻视;而过分在意拒绝后别人会不会不高兴,甚至经常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满足或取悦别人,时间久了很可能会演变成“讨好型”人格。

 

过度的“谦让教育”“恐吓教育”“听话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在剥夺孩子的自我意识和权利。谦让和分享,都是好的品格,但绝不能成为对孩子的道德绑架,你要让孩子明白,能分享,这很好,但你同时拥有拒绝的权利,你的东西就是你的,除非你愿意,否则别人不能拿走它。


教孩子学会说“不”

所以,教孩子学会说“不”,其实也是在教孩子学习人际相处。能拒绝别人,也不怕被别人拒绝,是一项很重要的社交能力。那么,怎样教,孩子才能大胆地开口说“不”呢?

 

首先,你要允许孩子表达不同。

 

以前我有个同事,她属于那种自我价值感很高的人,特别看重自我意愿和自我感受,因此,她说“不”的比例,总显得比别人都多。她也很认同父母应该教孩子说“不”这一观点,事实上,她在家里也是经常给孩子灌输这种理念。但她家孩子似乎并没有得到妈妈的真传,反而是小伙伴圈里的“老好人”。气得她一提起来就说,“这孩子,脾气不随我,随他爸!”

 

为什么这孩子没学会妈妈的处世方式呢?原来这位妈妈虽然很注重教孩子跟别人说“不”,但由于她太强势,孩子从来不敢在她面前说“不”。我们知道,孩子从小接触最多的人就是父母,他最初的社交习惯,多是在与身边亲近的人的交往中养成的。如果孩子在父母这里都不能自由地表达不同的想法,不能主张自己的权利,出了家门,孩子会表现得更好吗?显然不会,这种孩子出了家门只会更胆怯,更不敢开口。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最初说“不”的权利,是父母赋予的。在你的包容和引导下,孩子才敢于去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当孩子说得对时你要及时鼓励,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当然,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你也要学会“温柔而坚定地拒绝”,让孩子明白你拒绝的是“事情本身”,而不是针对人。孩子会从你的拒绝方式中学习到如何对他人说“不”。

 

其次,你要教会孩子说“不”的技巧。

 

有的时候,孩子明明内心不愿意,但又不懂拒绝,其实是因为不懂得说“不”的技巧。这时,你可以教给孩子三个基本的说“不”的技巧。

 

第一个:理由充足的“婉拒”——向对方坦白自己拒绝的理由,比如“这是奶奶送我的新礼物,我还没玩呢,我要先玩,以后我们再一起玩吧!”


第二个:最容易让对方接受的“婉拒”——替代法,比如“这个机器狗我还在玩,这只电动猫先给你玩吧。”两个人都有的玩,皆大欢喜。


第三个:当孩子大一点,你还可以教他一些不伤面子的“婉拒法”——比如“推迟法”,“让我想想吧”“等我考虑好了再跟你说吧”。多推迟几次,别人就能感受到你的不情愿。

值得一提的是,需要孩子说“不”时,家长不要越俎代庖,否则,孩子的经验值永远是0。

 

最后,当孩子说“不”时,你要给予正向反馈。

 

我在前面的课程中介绍过,正向反馈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使人产生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又会推动人再次尝试某种行为。当孩子第一次鼓起勇气表达了拒绝的意思时,你一定要给予孩子正向反馈,强化孩子“拒绝”的能力。如果孩子的拒绝并不得当,你也可以告诉孩子,“你可以使用“拒绝”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每次都是对的。”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自由与规矩、授权与界限,自己说不与尊重别人说不的权利……就像跷跷板,家长只有在跷跷板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通过身教言传,才能培养出内心独立、富有边界感和主见的孩子。


小结

听完这节课,不知道你是否已经了解到,教孩子学会说“不”的重要性?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本节的内容:


第一:孩子没有必须分享的义务,相反,学会尊重自我的感受、捍卫自己的权利,是分享的前提,应该放在学会分享这一课之前。


第二:过度要求孩子“谦让”“听话”,很可能会培养出“小绵羊”式只会顺从、不懂拒绝的孩子。


第三:教孩子说“不”,首先要能接受孩子对你说“不”;其次要教给孩子说“不”的技巧;最后要在孩子表达不同想法时,给予正向的反馈。

 

教孩子学会说“不”,是孩子社交开始前最重要的一课,你可千万别忽视。


做更好的父母,从了解孩子的大脑开始。我们下期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