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昆明池为何干涸

汉代昆明池为何干涸

00:00
05:44

昆明池,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是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为训练水军而建,既可以灌溉、漕运,同时可以游览。


是汉长安城的水库,起防洪排涝作用。周长40里。池中有两个石人,牛郎和织女,分别立于池水东西两边,是天河的象征。


昆明池东西长4.25公里,南北宽5.69公里,周长17.6公里,面积16.6平方公里。池水最深处3.3米。


du甫曾写下:“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诗中的“织女” ,指的就是昆明池的织女石像。织女没有织布,和织布机一起,空对着一轮明月。


传说归传说,牛郎织女作为天上星宿,是真是存在的。牛郎(又叫牵牛星)和织女星、太阳一样是恒星,能发热,能发光。牛郎星的中国名字叫河鼓二,织女星的中国名叫织女一。牛郎星、织女星,被后人给神化了,因此就有了牛郎织牛的传说。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知道牛郎、织女两星宿。《诗经》里就有“维天有汉,鉴亦有光”的说法,就是说天上有一条银河,看得见它发出亮光。河边有一位织女,每天都织布,思念着银河对面的牛郎。汉武帝可能是看了《诗经》就把昆明池当成天河,把牛郎与织女分别立在东西两侧,能看见,但不能相聚。


汉武帝开凿的昆明池,到了唐代,就开始干涸,到了公元827-835年,周长40里的昆明池,全部干涸、荒废。


附近的村民在斗门镇南丰村修建石婆庙,供奉织女石像;在北街三组修建石爷庙,供奉石爷像。千百年来,石婆庙、石爷庙,香火不断。


牛郎石像身高2.15米,上半身于地表之上,底座与身宽相近,高1.25米。五官清晰,腰间系带,左手紧贴胸。


织女石像,身高约2.3米,底座与身宽相近,高为1.20米。颈部有断裂痕,双手环垂于胸前。


二者均为花岗岩雕刻,刀法粗犷,朴实浑厚。


直到今天,每年“七夕”,石婆庙依然香火不断,如同赶庙会一样方圆几里几十里的善男信女,都会来到石婆庙,敬一炷香,吃一碗“神面”。


如果你去过石婆庙就会发现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石婆庙香火鼎盛,石爷庙确异常冷清,


走进石爷庙,仔细看就会发现,石爷庙内的石刻是女身,而石婆庙内的石刻是男身,也就是说,因为石刻太过写意,当地村民误把“石爷”当了“石婆”。“石婆庙”内的石像是男相,就是“牛郎”,“石爷庙”内的石像是女相,是“织女”,人们把两个像给颠倒了。


当年,汉武帝根据天象开凿昆明池,就是说与天象一一对应,因此天上的“牛郎”居河西、“织女”居河东,在地上就变成了“牛郎居河东、织女居河西”。然而,当地群众却“理所当然”地将河东当做织女栖身之所,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石婆庙,这便解释了为何“石婆像男人,石爷像女人”。


2100年之后的公元2017年,928日,昆明池·七夕公园开放,面积2255亩,其中水域面积707亩,是整个昆明池项目的试验段,规模仅为规划水域面积的1/22,是未来整个昆明池片区范围的1/30,引汉济渭工程完成蓄水后,昆明池水面会达到23000亩,相当于容20个曲江南湖,昆明池周围会建设15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


昆明池是以七夕为主题,就离不开爱情与婚姻。


散布在游行步道旁的二十六婚雕塑,解说着爱情的真谛。结婚第一年是什么婚(纸婚),第二年(棉婚),三年(皮婚),四年(花果婚),五年(木婚),一直到五十年(金婚),甚至七十年(铂金婚),都有说法,如果你去游玩一番,也会收获不少知识。


一池昆明水、穿越两千年;今古皆奇观,滋养不绵绝。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