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克莱恩学派的伦理观:爱与恨的道德寓意1-1

第十章 克莱恩学派的伦理观:爱与恨的道德寓意1-1

00:00
10:17
她描述人类从婴儿期以来的心理发展,对道德感的出现极为重视,虽然,她是以情感、性格和倾向等专业名词,而非以哲学伦理观的语言向人们解释。克莱恩相信人类心灵中天生具有爱的能力,且会关怀他人,然而它惯与对立性的恨、伤害等性格并存。她所描述的生命最早阶段之爱恨冲动的模式——口腔与的面向,强烈的情感与婴儿式的残暴——吓坏了不少读者,因为这挑战了(如同佛洛伊德做过的那样)认为婴儿本质是天真无邪的普遍概念。她质朴残酷的描述会令人误解克莱恩的观点过度强调人类天性里毁灭性的面向,然而这与她工作的中心思想相距甚远。她「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和「忧郁心理位置」的理论挑战了佛洛伊德对道德感起源及本质的解释。道德性的观念以一种内化了的高压或者潜抑的形式,体现在超我的运作中,被克莱恩用忧郁心理位置发展中出现的对客体安好与否的担忧,以及希望修补加诸于(以幻想和现实的方式)其身上的伤害等概念而有了重大的补充。本质上,就克莱恩的观点而言,道德感既来自于原始地内化了对惩罚和报复的恐惧,也来自于健康的发展中因为爱而出现对他人利益的担忧,后者即克莱恩所认为的「一般性」(normal)超我。(O'Shaughnessy,1999)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