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已经意识到学习经典作品的重要价值了,但也许很多人会问为什么阅读经典要从古诗开始,我看小说不行吗?我看散文不行吗?“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因为“诗”离人的内心世界最近,它是直接表达内心世界的种种感受的,诗又离各种艺术最近,因为诗歌和音乐是密不可分的,古代诗歌就是用来唱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诗还是有韵律美的文学,有节奏,有押韵,有对仗,还有最离奇而又最贴切的想象,最率真而又最唯美的表达,所以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大家还记得小学课本上有一首叫《一去二三里》的诗吗?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很有趣,小小的一首诗里面包含了十个数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每句最后一个字分别是“里”、“家”、“座”、“花”,一仄一平,平仄相间,有一种韵律的整齐与变化。而且二、四两句最后一个字“家”、“花”压平声韵,读起来很舒服。这是一首很好的五言绝句,那它写的是什么呢?有一本小学语文的教案上是这样解释的:“一个小孩儿,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两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茂盛,小孩子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儿,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一枝来,戴在耳丫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个迎春小喜神儿。他刚要动手,妈妈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小孩儿听了妈妈的话,就缩回了手。后来,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此地就变成一座大花园……”
你看为了教育小学生,老师的教案真是煞费苦心,编的特别有趣,对不对?但这完全不是这一首诗的本意。老师们为什么要这么解读呢?首先,很多老师其实可能没有真正理解这一首诗,他觉得这首诗没有什么意思,需要添加这些故事、道德教育进去。另外,老师们总是想用一些大道理来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但是完全掩盖了这首诗的原意,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仔细分析一下这首诗本来的含义。其实这首诗里面所有的数字都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先看第一句,“一去二三里”的“一”就不是数字“一二三四”的“一”,它不是一个数字的概念,它是说一走就有二三里,一迈脚、一抬脚就二三里路了,这里的二三里也不是指具体的路程,它是告诉你一个不太大的数字,一段不算很远的路程。那么这句就是说我出去春游,这个地方很漂亮,我一走就走了二三里路,我也不觉得累。这是一个很舒服的旅程,几公里而已,三里也就才一点五公里,也不远也不累。这里也表明诗人的心情是非常轻松惬意的。
接下来第二句“烟村四五家”,什么叫烟村?春天雨水比较丰富,空气中总是弥漫着一层薄薄的雾气,在朦胧的雾气中隐隐约约点缀着四五户人家,这幅烟村图实在是太美了。当然这里的“四五”也不是指就有四五户人家,而是说有那么几户人家稀稀落落散在村子里,表现乡村的宁静美好。接下来视线有远及近,第三句写村子的路边有六七座小亭子,亭台是做什么的?亭台就是给过路的旅人休息歇脚的,那么诗人刚才不是走了二三里路了吗?他可能就在这里的小亭子里休息一会,这里的“六七”也不是指就有六七座亭子,而是说路边有一些小亭子供行人休憩。最后,在亭子里休息的诗人可能就看到了周围的盛开的鲜花,诗人数着数着,八枝九枝十枝……,好多好多。这里的“八九十”当然也不是指就有八九十枝花,而是指有很多很多花,多到诗人都数不过来了。这首诗非常巧妙地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安排在短短二十个字的诗里,用简笔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乡村风景图,宁静祥和又美丽动人。
这样分析完之后,大家是不是发现这首诗根本不是在说前面提到的语文教案上的故事,更没有爱护花朵的道德教育。诗人其实就是去踏春的,去看看春天里烟雾朦胧的村庄、星星点点的几户人家与亭台,最重要的是看那春天里盛开的花儿。整首诗写的其实是诗人对大自然之美的无限向往与追求。这里面还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能够这样悠然闲适的踏春赏春,足以看出诗人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精神享受的人。那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诗人邵雍,大家好像对这个名字很陌生。我们知道宋代的苏东坡、陆游,但好像从来没听说过邵雍。那么其实邵雍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年轻时刻苦读书,后来又周游四方,非常博学,而且对于万事万物的起源、本质与规律等非常抽象的问题均有深刻的见解与思考。那么他为人非常谦虚,别人向他请教问题,他总是尽力解答。待人也非常诚恳,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由此,当时的人们都非常钦佩邵雍的学问人格,他的好朋友也都是当时的文人学者,有一个人大家可能比较熟悉,那就是少时砸过缸,长大后写了《资治通鉴》的司马光。那么这样的人才,得到大家的一致推举,皇帝当然要好好重用了,于是就连发三道诏书,一定要让他做官,但邵雍这个人不喜欢做官,厌恶官场的黑暗与虚伪,他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意被功名利禄所束缚,所以他拒绝了皇帝的诏书,在洛阳待了三十年,潜心读书做学问。邵雍就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了解了诗人的人生经历与生活态度后,大家就能明白诗人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首诗了。因为诗人的内心始终是非常宁静自如的,所以他笔下的风格也是那样的恬静安详,没有一丝的嘈杂与喧闹。这首诗其实也是诗人内心的映照。所以别看这首浅白如话,短短二十个字的诗歌,它所包含的内容与情感却是非常深厚的。
上面这首诗是把一到十这十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安排在诗歌的四句当中,那么古人还有把这十个数字从大到小倒着排列在一首诗中:
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观星辰。
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
六宫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
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
这首诗来自哪里呢?读过《西游记》的同学可能会有些印象,第三十六回讲到在平顶山莲花洞消灭了想吃唐僧肉的妖怪后,唐僧师徒四人继续赶路,又遇上一座巍峨险峻的大山,他们四人一面赶路,一面观景,不觉天色已晚。故事发生到这里,小说中写到:“……师徒们玩着山景,信步行时,早不觉红轮西坠。”然后出现了这首诗,可见这首诗正是描写夕阳黄昏时的景象,亭子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古代大约十里设一处这样的亭子。这里写傍晚黄昏时,路上已经没有行人,天上星辰列布,外出的船只都回港了,州县的关卡也已经关闭了。六宫是皇帝的后宫,五府指明代的五军都督府,六宫五府代指朝廷里的达官贵人们这时也都回到自己的宅第,而隐居江湖泛舟垂钓的隐者们也都收起钓鱼用的线,钟楼敲着傍晚的钟声,一轮明月已经高高悬挂在天上了。这首诗用八个场景串联起十个数字,描写了傍晚时人们纷纷收工,到处都关门休息,星辰明月也逐渐在天空中显现的场景。全诗四联基本都是对仗,看起来非常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每句的结尾也是平仄相间,错综变化,而二、四、六、八句最后一个字都压平声韵,富有音韵美。
那么还有一种数字诗,全诗只有一个数字,这就是陈沆的《一字诗》:
一帆/一桨/一渔舟,
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
一江明月/一江秋。
这首诗先是一个局部特写,一条小舟上只有一帆一浆,上面有一个渔翁独自垂钓,可能是钓到鱼高兴,这个渔翁在一俯一仰之间放声大笑,最后又给了一个远景,秋水映衬着一轮明月,波光粼粼。整首诗好似在江面上铺展开一幅文人水墨画,简单明了,却又意味深长。这里看似重复了许多“一”字,但每个“一”实则包含了不同的含义,“一帆一浆一渔舟”是强调单个,勾勒出极其简单的外部环境,“一个渔翁”是突出渔翁的独自一人,“一俯一仰一场笑”都表示动作的延续,有夸张的成分在。最后“一江明月一江秋”是指整个的、满江的意思。一个看似简单的“一”字在不同的情景中有不同的意思。其实,越是简单的字,其意义内涵越丰富,因为它自身高度简化凝练,适应性非常强,可以与几乎所有的词语搭配,那么与不同词语组合的时候,它的意义也会随之改变。同样越是简单的诗,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静夜思》,因为滤去了全部背景限制,简化为明月-人-思乡,这样极其单纯的线索结构,使得全诗的内涵达到了极大的丰富。
以上从内容角度分析了这首诗丰富的内涵,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它在音韵节奏上的特点。不知道大家读过一遍有没有发现,这首诗读起来一顿一挫的,节奏感非常强。因为恰好由一“字”加一名词或一动词,组成天然的一个个小的词组、短语。这首诗每句的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三、四三、二二三、四三。在规律中又富有一定的变化。而一、二、四句的结尾又都压平声韵,显得舒缓悠长,与整首诗的意境非常契合。第三句的结尾“笑”字为仄声,起到工整中的变化,又与渔翁爽朗的情态乡符合。总之,这真是一首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又富有节奏感、音律美的佳作。
通过以上的举例分析,大家可能都感受到诗歌的美了,这种美不仅仅是诗歌意境、内涵的美,还有语言文字的美,声音节奏上的和谐。诗人是世界上最纯真、最能感知美的,也是最善于用文字来表达和传递美的人,通过对这些经典诗歌的阅读,慢慢地就能提高我们对美的感知力与体悟力。同时,文字又是诗人内心情感与人格品质的载体,通过阅读诗歌,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与生命体验,也会反思我们自己的人生,从而塑造我们自己的精神品格。最后,知识与情感的输入最终还要融会贯通,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尝试用诗歌记录自己人生体验与心情感受,也许会收获一个与现在不一样的自己!
董老师,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录音工程专业和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演播过《那些年我们都在飘》等多部广播剧、播讲过《铁路边的孩子们》等多部儿童文学、配音北京电视台《文化记忆》等纪录片。现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APP“听听FM”主持儿童节目《顺口溜儿的绕口令儿》。公众号“珂珂伴伴”开办三年多,播讲过多部作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