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每天10分钟突破高中语文1000问·诗歌中的议论

3.每天10分钟突破高中语文1000问·诗歌中的议论

00:00
04:01

初高中语文学习1000问:第3问:(上海市延安中学高三周雨琪)

诗歌中的议论: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靠形象思维;议论,靠逻辑推理。它们不是相互矛盾吗?事实说明,诗人议论,有时并不破坏诗情,还会增加艺术的完美。

宋代杨万里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诗: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如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这首诗说明,在前进的道路上,有许多困难。克服一个困难前进一步,前面又有困难等待着人们去克服。通过“下岭”这一具体行动来讲道理,讲的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如,《下横山滩夫望金华山》这首诗:

 

篙师只管信船流,

不做前滩水石谋。

却被惊湍漩三转,

倒将船尾作船头。

 

通过“篙师行船“这一具体生动的事物,说明在顺境中也要想到逆境时的道理,理中有趣,形象而生动。

苏轼的《琴诗》是一首寓情于理,寓抽象于形象的好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与君指上听。

 

诗人以弹琴作比喻,说明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琴能发出琴音,是因为琴师指头的弹奏,琴师的指头之所以能够弹出声音,是因为有琴。琴是客观,弹是主观,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又作用于前者。一个深奥的哲学原理就这样余味无穷地说清了。议论,需带情而行,情韵,是议论诗决不可缺少的。

一般来说,词的形象性强而含蓄,因此,词中议论成分少,就是议论,也多寓于含蓄蕴藉中,有时还和讽刺联系在一起,如南宋末年的李好古写的一首

 

【谒金门】的《怀故居》

花遇雨,

又是一番红素,

燕子归来衔绣幕,

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楼歌舞?

谁在边关辛苦?

若使胡尘吹得去,

东方万户侯。

 

过去,诗人往往把花的凋残飘零,与人的青春易逝,命运坎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李好古却不同,他说:”雨后的花,不仅没有凋残飘零,而且红素相映,更可爱了。“这含义是:故国山河,经历了多次无情的风雨,如今依然美好。最后说,如果东风能够把敌人吹赶走,就封它作”万户侯“。下阙的议论,运用对比,形象鲜明,感情激越,使人没有呆滞之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润物友声

    挺实用的

    西寄语文课堂 回复 @润物友声: 加油,以后有空了再把这个继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