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语言》| 了解科学的亲子沟通方式,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父母的语言》| 了解科学的亲子沟通方式,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00:00
18:29

本 书 价 值


父母对孩子教育投入的竞争日渐激烈,然而巨大的教育资源宝库——父母和看护人的语言,长时间以来被大众忽视。本书将指导父母如何在与孩子日常对话中,用语言帮助儿童塑造强大的学习型大脑,让他们不再输在起跑线上。


阅 读 收 获


了解导致孩子学习成绩差距的真正原因


了解早期语言环境的重要性


可优化孩子大脑的“3T原则亲子沟通术


可强化孩子学习能力的语言模式


金 句 精 选


1. 从本质上来说,大脑发育的核心在于宝宝与一位有爱心、能做出积极回应的成年人之间的互动。


2. 如果父母只顾往孩子的脑袋里塞入简单的单词,装得再多,它们也无法跟大学水平相提并论。


3. 没有强大的执行功能和自制力,单靠智力因素孤军奋战是不科学的。


作 者 简 介


[]达娜·萨斯金德 (Dana Suskind



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小儿人工耳蜗项目负责人,芝加哥大学医学院“3000万词汇倡议机构的创始人和主任。她曾获得芝加哥大学医学院杰出项目创新的领导者奖项,也是白宫的结束成绩差距倡议的发起人之一。本书是她30年的科学研究结晶,在美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


精 华 解 读


目 录


一、3000万的词汇差距


二、语言对大脑的塑造


三、优化大脑的亲子沟通方式——3T原则



正 文


 一、3000万的词汇差距



1. 手术成功了,然后呢?


作者达娜·萨斯金德医生在人工耳蜗植入研究项目中,有了一项奇怪的发现:两位耳蜗植入患者扎克和米歇尔,在手术成功后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康复结果。扎克性格活泼开朗,就读于一所公立学校,阅读水平达到了正常的三年级水平;同样上三年级的米歇尔却不得不在“特殊教室”里学习。只会比划简单的手语和说一点点话的她,阅读能力仅达到幼儿园水平。



作者萨斯金德医生不解:他们明明有着同样的智力、同样深爱他们的父母、同样的先天性耳聋,并同样地接受了高端仪器治疗,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距?



2. 孩子学习差异的根本原因


经过大量且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和数据收集后,作者萨斯金德医生发现了早期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决定性影响。也就是说,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学业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贝蒂·哈特与托德·里斯利两位学者的一项长达三年的研究证明:当孩子长到三岁时,来自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儿童听到的词汇量,比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儿童听到的词汇累计多出3200万。此外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相对少地训斥孩子,多使用积极的、肯定的词汇,如你真棒;而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偏好对孩子使用禁忌词和负面词,如你错了”“你真差劲等。



人类大脑掌握思考和学习的区域在孩子三岁前,便已经开始发挥作用。错过对儿童早期语言能力的培养,就可能造成孩子以后在学业上与其他人的差距。



以上的这组数据对比,看似好像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在结合儿童早期语言学习的经历分析后可以发现,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有一定影响力,但不是绝对的。



 无论出身如何,每个孩子都有着无限的潜力可以被开发,但是这些潜力的开发程度却被早期语言环境中的3000多万词汇量拉开差距。



二、语言对大脑的塑造



需要强调的是,这3000万词汇量的差距并不是指3000万个不同的词汇,而是说话的总量,包括那些重复的话语。另一方面,即使没有科学证明我们也知道,重复且毫无意义的话语,如3000万次闭嘴,对孩子并没有什么益处。在这些词汇量中,语言的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和肯定反馈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但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为什么父母的词汇有这么大的能量?



1. 脑回路的构建


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一千亿条神经元潜能,能转化成诸多不同的潜力。但是,这些神经元需要关键性的类神经连接,如同无数个独立的电话亭需要连接线一样。



每个人从出生到三岁时,大脑每一秒都会产生700~1000条额外的类神经连接。然而数量如此庞大的类神经连接如果长期保留,那么大脑将不堪负荷。因此我们的大脑将通过一个叫作突触削减的过程,削除不必要的类神经连接,淘汰较弱或不经常使用的部分。



 我们的大脑早早地就被所处的环境塑造完成,最好的例证就是语言的学习。婴儿时期的我们是真正的世界公民。在神经可塑的鼎盛时期,婴儿的大脑能够区分每一种语言的语音,包括德语的元音变音、汉语拼音、马赛族语的轻微内爆音等各种复杂细微的差别。然而在一岁结束之前,幼儿就已经显露出对母语语音的忠诚性。



孩子早期的语言环境,即父母提供的语言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先天潜能的发挥。父母语言的神奇作用远不止简单的词汇导入。这是决定特定神经元回路的优势、持久性和修剪其他神经元回路的必要刺激因素。



根据父母对孩子说的词汇量和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方式,父母的语言会对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自身行为约束和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2. 数字空间词汇的差异性滋养


不必接受刻意高深的训练,父母单纯的数学词汇输入就有提高孩子数学能力的魔力。



苏珊·莱文教授和她的同事对大约4414~30个月大的幼儿及他们的家庭进行了追踪研究。该教授在观看录制视频时发现,在同样的时间段内,有的孩子只听到了4个有关数学的词汇,而有些则听到了超过250个与数学相关的词汇。一年累计下来,这些孩子听到数学词汇量的差距多达10万左右。



而在随后的数学能力测试中,听到更多数学词汇的孩子毫无疑问地表现得更加出色。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苏珊·莱文教授开展的另一项空间技能评估中。听到更多空间词汇的孩子在测试中显露出优势。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更聪明,而是完全与他们所接触到的词汇有关。通过语言,大脑超凡的能力能将其转化成比语言实际所传递的意义更广泛且更复杂的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帮助孩子打下日后学习的基础。



然而这项卓有成效的数学词汇滋养方式却绕过了女孩子。



一项针对母亲的研究发现,她们两岁以下的女儿接受的数学谈话是儿子的一半,接受的有关基本数字的谈话大约是男孩的三分之一。在实际的数学成绩面前,母亲一直高估儿子们的数学能力,而低估女儿的数学能力。母亲们还更倾向于让儿子参加数学活动,从而增加了儿子在数学上的参与度和兴趣。另一项以小学老师为样本的研究结果是,女性会将她们对数学的焦虑不安感传递给女孩。



在女孩生命的第一阶段,父母和社会对女孩数学能力的偏见,阻碍了女孩数学潜力的发展,甚至是模糊地告诉女孩:“数学不是你擅长的。”当你的自我印象是一个“数学成绩不好的人”时,你就会面临着学习数学的困难。



语言不仅仅带来积极的正面培养,还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3.培养成长型思维


孩子难免受到周遭环境中不利于他们成长的语言影响,这是作为父母和教育者需要帮助他们克服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便是一项利器,即帮助孩子形成努力是获得成绩的关键因素,而缺乏能力并不是导致失败的原因,放弃才是的观念。



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智力能通过各种挑战得到提高。它能帮助孩子在面对社会中的不良定性或偏见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研究领头人德韦克教授在1998年的一项重要研究显示,简单的一句对过程的称赞,就能够激发孩子积极应对挑战的欲望。



他让128名五年级的学生解答一道难题,测试结束后给予一些学生聪明的称赞,给予另一些学生努力的称赞。随后她给出了两个选择,其一是让学生们解答一道更难的题目,并告诉他们会从中学到更多;另一个选择则是和第一题差不多难度的题目。获得聪明称赞的65%的学生选择难度相仿的题目,而获得“努力”称赞的92%的学生选择挑战更高难度题目。



父母在孩子14个月大以前,就已经形成了一种称赞风格,即选择了是夸孩子聪明还是努力。学者们发现,在三岁之前经常受到基于过程称赞的孩子,更容易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具备这种思维模式,有助于孩子对抗自我定型这一严重影响学习成绩的风险,让他们不惮于自我挑战从而获得更大进步。



而认为自己天生聪明的人在面对他们无法完成的事情时,更容易放弃,因为他们不够聪明,或者这件事不重要,又或者有人在背后操控了那件事。德韦克教授说:“如果不能正确运用称赞,它就会变成一种负面力量,一种让学生消极且依赖他人观点的麻醉剂。”这是父母需要警惕的。



4.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


自控力也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孩子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依靠的是照顾他们的人。看护人在日常互动中向孩子们传达文化规范,教导孩子从环境的奴隶变成自我行为的主人。而语言技能则在这一转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实验证明,即使孩子还处于不理解语言内容的婴儿时期时,只要听到自然的声音序列,就可以培养他们的自我调控力。



而理想的看护人言语更能帮助孩子变得独立。如果看护人问出玩完玩具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样的话,可以对孩子的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产生巨大影响。因为这句话支持了孩子拥有对玩具的自主权。



当父母鼓励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向孩子解释规则、教育孩子不要感情用事时,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就会得到提升。因此,父母应避免命令型语言,比如训斥和要求等;而应该采用建议提示型语言管教孩子,引导孩子提出意见或选择。比如采用因果思维的方式与孩子对话。



因果思维让孩子明白,每个行为的发出都源自一个理性的目的,促使孩子去探究事情的起因和影响以及后果。具备因果思维的孩子能够理解,人们应该在对的时间用对的方法做事情。也许孩子不能立马和父母达成共识,但因果思维会慢慢渗入孩子的脑中,在未来能够无需任何人的提醒,便对不当的行为举止说“不”。



5. 道德观的建立


变得善良其实也是一个很务实的决定。《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一书的作者指出,善良、奉献且不求回报的人不仅仅会获得至善的赞美,他们的事业也会蒸蒸日上。好人有好报有着它的科学依据。



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宽容的品质和良好道德行为都有影响。虽然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需要家长基于行为的夸赞,但是为了帮助孩子变得善良,家长此时需要基于个人的称赞。



研究发现,当要求一群3~6岁的孩子去帮忙打扫时,被要求做帮手的孩子更愿意参与进来。而另一项研究表明,相对于被要求不要骗人,被要求不要做骗子的成年人就不太可能去骗人,被要求不要当骗子的群体根本不会骗人。



名词与动词间的微妙差别在于,名词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所以当孩子做错了事情的时候,父母应该说你做了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而非你真差劲。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明白自己是“善良的”,只不过是犯了一个可以挽救的错误,而不是让他们产生消极的自我感受,觉得自己差劲。



三、优化大脑的亲子沟通方式——3T原则



我们已经知道,一个语料丰富的语言环境对于婴儿和儿童大脑的发育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帮助父母构建良好的幼儿语言环境,本书的作者和她的团队研究出了一套科学且便于操作的亲子沟通方式:3T原则,即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轮流谈话(Take turns)。



1. 第一个T:共情关注


父母用语言开发孩子大脑的第一步,是需要以共情关注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给予孩子回应。



孩子不像成年人一样有责任感,会把注意力放在被下达的任务上,他们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只愿意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孩子很不情愿地参加了某项活动,那么他们就很难在这项活动中学到词汇。



儿向语言是用来获得幼儿关注的良好方式。儿向语言也叫婴儿语,即像孩子一样夸大语音的说话方式。比起成人语,儿向语言更加音调优美、韵律动人、措辞简练。据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如果11~14个月大的婴儿一直在接受儿向语言,在他们两岁时能掌握的词汇比接受成人语的婴儿多两倍。只有先吸引婴儿的耳朵,才能让他关注说话的内容。



 共情关注是最细微的一项原则,它要求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等到时机成熟,再去和孩子谈论。换句话说,孩子关注什么,父母就关注什么。即便孩子关注的东西一直在变化,父母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及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



大量的研究报告表明,如果新生儿被晾在一边,任其哭闹的话,他的大脑就将遭受负面的影响,导致学习能力变弱、情绪管理能力和自控力变差,无法信任他人。严重的还能引发成长过程中其他的健康隐患。



2. 第二个T:充分交流



多跟孩子交流。


交流的目的不是零散的话语,而是为了让孩子掌握分门别类的词汇,并学会他们的使用方式。如果父母让孩子接触到广泛的词汇,长年累月后,孩子的语言水平会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以下四个方式能让父母大量增加孩子的词汇输入量。



(1) 描述日常活动


即一边干活,一边描述出正在做的事情。


对于孩子来说,听到一个词语,就立马知道了它指的是什么。这样做除了能拓展孩子的词汇量,还能让孩子明确知道词汇发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教孩子刷牙时,父母可以这样说:


到刷牙时间啦,我们谁先来?”


找到你的牙刷!你的是紫色的,爸爸是绿色的。


现在我们要把牙膏挤到牙刷上。


来,一点点挤。干得真棒!


好,现在准备刷牙了,开始刷吧,从上到下。还要刷刷舌头。



(2) 不用代词


称谓对孩子的词汇意识和认知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如果有人对你说,你能去那儿把那个带回来吗?,即便是成人也会感到迷惑不解。同理,父母和孩子讲代词,孩子既容易感到困惑,也不利于孩子接触更多的词汇。孩子接触到的语料越丰富,他听懂词汇、理解词义的能力就越强,使用时也更加得心应手。



(3) 训练脱离语境的语言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谈论的都是当下发生的事情;年岁稍长后,他们就会用语言来描述当下没看见或未曾体验的事物,这样的语言叫作脱离语境的语言,是一种非现实的交流。这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要求说话人具有高级的思维、信息处理能力和回应能力。这种高阶能力的养成,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父母可以使用双方都熟悉的词语进行脱离语境的语言训练。比如和孩子聊聊一起做过某事的经历、孩子喜欢的玩具、以前认识的小伙伴等等。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根据自身的词汇水平来理解未知的概念。



如果他能很好地理解和回应脱离语境的语言,那么日后他在学校的成绩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4) “扩句



扩句就是指语言内容的拓展,是充分交流语境下的衍生物。这是以拓展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完整他们的表达,在他们现有的词汇水平上进行更复杂、更深层次的对话。如果你希望孩子能说出有逻辑、结构复杂的句子,他首先必须经常听到这样的语言。



具体操作为,在给孩子的回复上增加词量。孩子说出一个词的时候,父母最好回复两三个词;如果孩子说三个词,父母则以短句回答。


孩子:抱抱我,抱抱我!


你:你想让爸爸把你抱起来?


久而久之,这段父子对话就会进化为:


爸爸,我好累,把我抱起来吧。



3. 第三个T:轮流谈话


轮流谈话不仅是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还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开发儿童的大脑起着决定性作用。



为了让你来我往的亲子互动成功展开,关键都在于父母必须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应。从婴儿时期成长而来的孩子可能开始说一些让父母不明白的词语,可能因为是孩子自创的,也可能是由于发音不完整。这时候父母一定要抓住语音信息,认真回应,在孩子回答时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们来搜寻回应的词语。这是“轮流谈话”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不是所有的话语都利于谈话的展开。父母应该多开展开放式问题,而非限定式问题。这是什么?”“球的颜色是什么?”“牛怎么说?等询问定义、类别的疑问句,对谈话的轮替以及孩子词汇的积累没有益处。同样的,能用简单的”“作答的疑问句也存在这个问题。孩子只需要在脑海中搜寻那个熟悉的词语即可,不需要花额外力气。



开放式问题则能够完美地实现轮流谈话的目的。家长只需抛出怎么办为什么,就足以让孩子在思维的世界里天马行空,独立思考,最终逐渐地学会解决问题。



4. 数字时代的T:关掉它(Turn it off


数字时代,屏幕正在抢占人们的注意力,孩子也不例外。然而电子产品不能替代父母给予的互动和回应。



帕特丽夏·库尔博士的团队将9个月大的美国婴儿放在汉语普通话的环境中。其中一半婴儿听的是真人亲口说出的中文,另一半婴儿听的则是录音或视频设备播放的中文。经过12次实验后,听到真人说话的婴儿能辨别出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另一半则毫无反应。类似的实验还有让孩子观看视频和真人演示动作,实验结果同样是只有观看真人行为的孩子能轻易模仿该动作。



电子产品,包括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游戏机,都不符合3T原则。它们不能关注孩子,也不能与孩子交流,更不能和孩子轮流谈话。即使电视中有看似益智的互动环节设置,也是固定不变的。美国儿科协会也认为,不能让两岁以下的孩子看电视或使用科技产品,两岁以后的孩子才能在监管下每天享受一两个小时的屏幕时间。



对于孩子来说,与父母和看护人进行语言上的你来我往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要素。社会互动才有利于开发孩子的大脑。



5. 3T原则的实践


在了解了科学的亲子沟通方式后,父母可以将丰富多样的词汇融入该语言框架,在日常对话中灵活运用。以下是几组示例,提供给父母们参考。


培养数学能力的对话


共情关注:


你发现孩子想要自己穿衣服。



充分交流


你的小裤子上有5个扣子,能帮妈妈/爸爸把它们数出来吗?1个,2个,3个,4个,5个。好了,5个扣子都扣好了,现在你可以去上学了!



轮流谈话:


让孩子负责扣纽扣,而你负责数数。


培养空间能力的对话



共情关注:


你发现孩子喜欢一个满是泡沫的浴缸。



充分交流:


泡沫就像是一床巨大的白色被子。你看你的手臂上的泡沫,排成了直线的样子。哇,你看,我找到了一个圆圆的泡泡岛。它的四周都是水。现在泡泡慢慢靠近了你的手,但离你的脚趾还很远。



轮流谈话:


看看,你满手都是泡沫。除了你身上,哪里的泡沫最多呢?现在看看你的毛巾是什么形状?对,是正方形的。看看肥皂是什么形状的?对,是长方形。现在我们把肥皂放在毛巾里。你看,正方形里包含着一个长方形啦。


培养自制力与独立思考的对话



共情关注:


你注意到刚刚起床的孩子,急着要去看外公。



充分交流:


来,我们把衣服穿好,待会儿就要去看外公。这里有条紫色的裙子,还有一条粉色的。紫色的上面绣有漂亮的花朵,而粉红色的带有荷叶边。



轮流谈话:


你想穿哪一条?


粉色的吗?我以为你要紫色的那条呢!


你喜欢这条裙子是因为它有口袋吗?


原来如此,这样你就可以把外公给你的糖果装进去了。


粉色最好,因为它最适合用来不停地转圈。



结 语


本书表面看来是在讲述孩子的大脑和智力的可塑性,但其核心是父母重要而强大的作用。3000万词汇的差距是关于语言在儿童大脑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性的一个隐喻。意识到语言的巨大力量是一个空前的机会,它能帮助孩子们消除成绩差距,发掘潜力,笑迎人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雨_31k

    小时候,父母都需要出门务工,我上学之余需要做饭,家里有我和小两岁的弟弟,还有偏瘫,但是还能自理的爷爷,遇到想吃但是不会做的饭,爷爷都说,没事儿,做吧,做熟了不拉肚子就行,做着做着就会了,我一直就乐呵呵的去做,如今爷爷已经离开我十多年了,他的教诲一直在

  • Kiki_01

    3T选择:共情关注;深度交流;轮流交换。另外关掉手机和电视📺

  • 听友223965314

    大的12岁了,小的5岁,听晚了,现在就是焦虑中,管多了怕起反作用,不管吧又怕孩子自控力不好,实际上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好迷茫

    听友87835488 回复 @听友223965314: 还可以学习,来得及

  • Joy爸爸的读书屋

    孩子需要高质量的陪伴,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我们只是管家,不是所有者。

  • zsj11

    太多人认为孩子3岁前不需要管了!!!深深的遗憾与悲哀……

    美丽密令_7N 回复 @zsj11: 我的孩子就是三岁前没有太多的陪伴和管教,感觉性格很差。后悔已晚

  • 1806757sawe

    已经过了三岁了怎么办?起跑线输了

  • YS八斤彤

    樊老师,孩子现在已经7岁了,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补救。

    飞狨头目 回复 @YS八斤彤: 我觉得共情的升级版,就去共同!一起看书学习,一起打游戏,娱乐有度,让他明白身体健康和保护眼睛最重要!自己做模范去影响他!而且我不认为孩子有叛逆期,是因为大人不认同他不愿意跟他同步才创造出叛逆一词!我家孩子快八岁了,各方面都很不错,学习好爱好广泛,打游戏也是高手,一天最多一次15分钟,很自觉!视力也5.0!

  • Gina8Mark

    感谢在宝宝出生前听到樊老师的分享,已扩散

  • 忆水读书

    受益受益,感恩分享

  • 巅峰专家

    3t原则~共情关注,充分交流,轮流谈话。

    帆书_原樊登读书 回复 @巅峰专家: 感谢樊登书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