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家庭环境:让孩子内心井井有条

4.家庭环境:让孩子内心井井有条

00:00
14:26

04.整洁温馨的家,让孩子内心井井有条

 

各位爸爸妈妈,你们好,我是芮老师,你们的家庭教育顾问。


上一节课,我们讲的是专注力培养的关键时间节点。抓住关键期,培养和训练工作就能事半功倍。错过了关键期,双倍的努力也带不来一半的回报。


抓住了大好时机,接下来就要做正确的事了。我们今天就进入课程的第二模块:家庭环境的营造。有哪些重点需要注意呢?

 

我做了多年的儿童心理咨询,发现了一个规律:没有一个孩子的心理问题,不与他的家庭环境有关。或者是家庭的物理环境,或者是心理环境。当孩子出了点状况,家长总是把目光盯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去训练或者受教育。其实,环境不改变,孩子也很难改变。这节课,我们就来聊聊家庭环境对孩子专注力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如何影响孩子专注力

环境有这么重要吗?芮老师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好的,说件事给你听听,你就知道环境的力量多么巨大。

美国有部大片叫《倒时钟》,讲的是一件真事。


1979年,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朗格教授带着一帮学生,在匹兹堡的一个老修道院里,精心搭建了一个“时空胶囊”。为什么叫“时空胶囊”呢?因为他们把这个地方布置得跟20年前一模一样。

然后他们邀请了16位老人,年龄都在七八十岁,让他们在这里生活一个星期。

在这里,老人们完全沉浸在1959年的环境里,听50年代的音乐,看50年代的电影和情景喜剧,读50年代的报纸和杂志,讨论卡斯特罗在古巴的军事行动,美国第一次发射人造卫星。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朗格教授都要求他们更加积极地去生活,比如要一起布置餐桌,一起收拾碗筷。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做,即使已经七老八十了。

奇怪的事来了。一个星期后,这帮爷爷奶奶的视力、听力、记忆力都明显提高了,血压也降低了,平均体重还增加了3磅,步态、体力和握力也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专业的医学测试显示,他们的关节更加柔韧,手脚更加敏捷,有几个老人甚至玩起了橄榄球。

一些局外人看了实验前后的对比照片后,根本不相信照片上是同一个人。唯一的解释是,环境构成的心理暗示,让他们真的回到了20年前的状态。

老人尚且如此,可塑性极强的孩子当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进入课程的第二部分,讲讲家庭环境的营造。

这节课,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整洁温馨的家,能让孩子内心井井有条。我会重点讲述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物理环境,为孩子专注力的培养提供最适当的背景。

接下来,我就来说说良好家庭环境的几个要求。

 

二、良好家庭环境的4个要求

1.家庭环境要井然有序

井然有序的环境,给孩子秩序感。

学习是一种逻辑思维活动,秩序感在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一方面你家里凌乱不堪,一方面又要求孩子把作业做得井井有条,你觉得可能吗?

所以,家长一定要明确家庭的空间关系,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有秩序的环境中。我经常看到很多不专注孩子的家中,衣服裤子乱放,报纸和餐具随便乱堆。这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都会让孩子感觉到空间的杂乱,而这种杂乱非常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紊乱,从而导致行为的紊乱。

有个孩子在我的工作室接受训练,我和他妈妈挺投缘的。有一回,我应他妈妈之约,去他家家访。一进门,我立刻明白为什么这个孩子专注力会出问题了。

他们家经济条件不错,装修也蛮高档的,就是乱七八糟,到处都放着东西,并且十分凌乱。一会儿她先生喊:我的领带放那儿了?妈妈翻箱倒柜也没找着;我们出门前,妈妈又发现车钥匙找不到了。花了一刻钟时间,才在洗手间里找到钥匙。

大家想想,孩子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如果先天条件不是很好,不出现注意障碍才怪呢。这个孩子做作业时,经常跳行、漏行,读书的时候经常多字、少字。上一行写的是6578,他抄到下一行就变成了5678,所有这些学习中的现象,都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心理学家还告诉我们,杂乱无章的环境,更容易引起人们情绪的波动。不仅是对孩子,也包括对成人。成人情绪不好,会感染到孩子,孩子情绪不好了,又会反馈给父母。大家的情绪都一团糟了,那就什么正事也别谈了。情绪是思维的润滑剂,特别是孩子。如果孩子情绪不好,那他的学习效率一定会打折。

总而言之,整洁而有条理的家庭环境会让人产生美感,会使孩子感到心情愉悦,注意力的集中,同时还有利于他们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习惯。

 

2、家庭环境要宁静

家庭环境的第二点要素是,宁静的环境,能给孩子平静感。

环境安静,心就容易静。心静了,平和了,专注力才有集中的可能。这个道理一点也不复杂。

虽然意志坚强的人能做到闹中取静,但我们不能对孩子也提出这样的要求;更不能对不专注的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

法国人的实验表明:噪声在55分贝时,孩子的理解错误率是4.3%,而噪声在60分贝以上时,理解错误率就会上升到15%。分贝再高一些,孩子完全没法学习。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尽量避免各种噪声的干扰。40分贝是正常说话的音量,55分贝是大声说话,60分贝以上就属于吵闹范围了。

宁静的家庭环境,是门槛最低的教育投入。如果一个家庭整天“吵吵闹闹、鸡飞狗跳”,谁都受不了,更不用说本来就分心的孩子。

请家长们在孩子需要集中专注力学习的时候,关闭电视,关闭有声电子设备,进入无音效果。这一点不难做到。

再说一个细节问题:有些孩子在家做作业时,喜欢放音乐。我们很多爸爸妈妈不知道该如何对待,到底是该同意还是阻止?

有关研究表明:合适的音乐有利于记忆和注意。什么叫合适的音乐呢?是指那些节拍缓慢、舒缓自然的音乐,也就是每分钟60拍左右的纯音乐。而那些节奏快、旋律起伏大的音乐,起到的就是干扰作用了。

 

3、学习场所要固定

说完了井然有序和安静,第三个对家庭环境的要求,就是相对固定的学习地点,这能给孩子安定感。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说法叫【地点定向】。也就是说,人们到了特定的地点,就会习惯性地做他该做的事情,久而久之,就能形成条件反射。只要走到这里坐下来,就会集中注意,就会安心学习。

这个相对固定的学习地点,最好是一个独立空间。如果在客厅里写作业,分散专注力的因素会有许多。所以要尽量避免,最好是给孩子单独的一个房间。然后配备高低适宜的桌椅,光线柔和的台灯。。

 

4、家庭中要有文化氛围

有了井然有序又安静的家庭环境,也有了自己独立的学习空间,对孩子来说,专注力养成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了。不过,我希望大家更重视精神上的环境。因为一个弥漫着文化氛围的家庭环境,能给孩子良好的心理暗示。

中国人经常喜欢用一个词:书香门第。从表层意义上去理解,是指家庭里有一股文化氛围。这种氛围会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孩子的心灵,塑造出他们良好的行为。

所以我建议大家,在布置家居环境时,少一分土豪气,多一分书香气。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房间里放上一个古香古色的书架,上面放满各类书籍,跟在房间里摆一个麻将桌,这两者的教育效果会有怎样的不同呢?相信所有的家长都心知肚明。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的杨忠健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位研究生物的老同事,家里墙上挂满了美丽的蝴蝶标本。他的小孙子每次来,都会被这些五彩缤纷的标本吸引,仔细观察每一只漂亮的蝴蝶,还要看看有没有新增加的品种。爷爷会搬出一大摞书和画册,对照着标本的颜色、形态和特征,和孙子一起整理信息,做成一张张小卡片。

孩子的模仿和学习能力真是强,一开始,只是爷爷一个人做,小孙子在旁边看,一两次后,小孙子就会自己做卡片了。不知不觉中,孙子的观察能力增强了,也养成了做事认真的态度,和勇于探索未知的精神。

这就是环境氛围的力量,用不着叫,用不着吼,孩子被自然而然地引上一条干事专注、对科学有兴趣、对学习有热情的道路。我们不一定要学这位老专家,搞蝴蝶标本,但这种思路可以借鉴。根据自已家的特点和可能,让家中有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孩子的心灵。

 

好,各位家长朋友,我来总结一下今天课程的主要内容。

没有天生的好孩子,也没有天生的坏孩子。人是环境动物,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就会生成什么样的行为。对于环境的力量,绝不能有半点的轻视。虽然每个家庭经济水平、住房条件各有不同,布置标准不可强求,但环境卫生、居室整洁、色彩协调、整洁有序这些要求,就现阶段的情况而言,我相信大家都可以做到。

家长朋友们,给孩子一个井然有序的、宁静的、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环境和一个相对固定的学习环境,他们还给你的,一定是专注的学习状态,和良好的学习成绩。

如果说孩子是一粒种子,那么家庭环境就是土壤,家庭氛围便是空气和水。只有在土壤的滋养、空气和水的润泽下,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下面我给大家安排一个小作业:

召开家庭会议,在会上说,全家要以【环保】的名义,开展一次“降低噪音活动”。

活动要针对全家所有人,而不仅是孩子。活动期间,家庭所有成员要控制自己说话、走路的声响,说话声音要低一些,走路要轻一些,使用电子产品的声音也要小一些。目的是让家里更加宁静,更加温馨。

活动会有惩罚措施。没有低声说话、轻声走路、调小电子产品音量的人,要在脸上贴个标签,以示“惩罚”。

在活动进行中,可以有意安排一个家庭成员,比如爸爸,假装违反了规定,全家要执行惩罚。在欢笑声中,强化活动的效果。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一起交流下自己家的有趣情况。

 

好了,调整好家居环境之后,接下来就要调整父母的行为了。模仿学习是孩子的主要学习形式,通俗地说就是有样学样。请听下一讲:想让孩子好好学习,关键看你怎么做!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节课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