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 常州博物馆 | 十二节人面纹大玉琮:制作周期可能需要数十年

109 常州博物馆 | 十二节人面纹大玉琮:制作周期可能需要数十年

00:00
15:47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常州博物馆的文物主讲人姚眉清。今天我想和你聊聊我们馆藏的一件文物:良渚文化时期十二节人面纹大玉琮,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于常州郑陆镇寺墩遗址。


常州寺墩遗址内出土了一大批良渚玉器,在众多出土的玉器中,这件十二节人面纹大玉琮堪称精品,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高31.8厘米,最大径7厘米,墨绿色,有褐斑,长方柱形,外方内圆,上大下小,外表分为十二节,每节刻有四组人面纹,中间的孔是贯通的。



十二节人面纹大玉琮


良渚文化是分布在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它最早发现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镇,因此而得名,距今约5300到4300年,前后延续达千年之久,常州寺墩一带为其西北界。


这样的外形设计 依当时的工艺水平而言,制作起来十分困难。首先是切割。玉的硬度很高,而在良渚文化时期,金属还没有出现,所以工匠多采用柔性线切割方式,也就是用麻绳、马尾、皮条等柔性的线状物,从玉料的上端沿左右两侧向下往返拉动,过程中要搭配解玉砂。解玉砂就是矿砂,硬度比玉要高,起到间接的摩擦作用。绳子混着矿砂来回扯,和锯子的作用差不多,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切割的效率无疑是很低的,而另一项操作似乎同样费时。玉琮大致上是一个中空的长方柱体,中间需要钻孔琢通——用竹管或是锥体的石器加解玉砂持续转动,从上下两面对钻而成,具体操作过程可以联想成是钻木取火,有多费工夫可想而知。所以玉琮的琮体越高,钻孔的时间就越长,这件十二节的玉琮或许得加工上数十年。


再来说纹饰的部分,整件玉琮上共有48组人面纹,十二节,每节四组。人面纹要怎么看?我们知道 玉琮有四个面,如果从每个面来看,是看不出来的,要正对着玉琮的四个角,以四角为中线,就会发现两边正好构成完整的人面纹。面孔由两条平行凸横棱、圆圈和凸横档组成,两条凸横棱象征人戴的羽冠,两个圆圈表示眼睛,凸横档表示鼻子或嘴巴,上面还刻有卷云纹,刻纹纤细。古人在没有先进工具的情况下能完成如此精细的线雕,实在是让人不可思议。



玉琮纹饰


玉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代表器物,从成型到纹饰的雕刻,每一步都耗时耗力,让人不免好奇,耗费如此巨大、制作如此精美的玉琮,到底有什么用?它的纹饰又有着怎样的含义?


宋代以后,史书中对玉琮开始有记载,但并不知道它的用途。到了清代,皇宫中还收藏有玉琮,乾隆皇帝为其题诗,让工匠刻在玉琮的内壁上,但他只是纯粹的喜爱这种古玉,并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一直到清朝末年,玉琮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揭开,光绪年间,有一个学者叫吴大澂,他对玉琮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从此人们才知道这种古老玉器的更多信息。


到了现在,学术界多数学者认为,玉琮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祭祀天地,一个是陪葬。


玉琮是良渚文化原创的器型,是良渚人发明的,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所有的玉琮都被雕刻成外方内圆、上大下小的样子。外方内圆,这与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思想意识有直接关系,而上大下小则是仰视所需要的视角,这种精心的设计,是良渚人世界观和宇宙观的投射。他们认为玉琮有着沟通天地的作用,上面的纹饰是巫师作法时需要借助神力的象征。在祭祀时,玉琮会被套在圆形木柱的顶端,用来代表神灵或祖先。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那个一切都靠手工操作的原始社会,人们会制作出如此复杂的玉琮。良渚文化时期,我国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国家的雏形已初现端倪,良渚古城内要完成一系列由人工堆筑的超级国家工程,如果没有高度统一的精神信仰是无法支撑的,这一信仰便是由神来赋予。在这样的精神支配下所造就的制玉团队,他们每一步耗工费时的削磨和雕琢,都倾注了满满的虔诚,也使得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业,达到了人类制玉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玉琮


而玉琮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作为陪葬品,这与当时用玉殓葬的习俗有直接关系。远古的先民认为,人去世以后肉体虽然消亡了,但灵魂却不灭,玉不但能通灵,还能够保护人的灵魂。良渚文化时期,社会等级制度已经初步形成,这是社会发展带来的,生产力提高后,财富的增加和权力之下不平等的分配,加速了贫富分化,社会阶层分化。具体表现为生前的居址和死后的墓地,包括墓地的营建和规模、墓葬的葬制和礼仪。举个例子:平民的墓地大多建在平原,而权贵可以建在高台,规模也要大得多,与之相应的随葬品也不同。一般情况下,玉琮都出土于墓葬规格高、随葬品较丰富的墓中,数量越多,则表示墓主人的身份越显赫、地位越高。


那到底是什么身份地位的人在死后能配享玉琮,而且还是十二节大玉琮呢?专家分析,如此高规格的礼器,应该是掌握了部族权力或宗教权力的人才能拥有,所以这个人可能是“巫”。


在原始社会,出于对自然的不了解和敬畏,巫术十分盛行,成为人们实现丰收、战胜灾害的精神支柱。进行巫术活动的人就是巫,巫并不是我们传统概念里那种跳大神、招摇撞骗的人,当时的巫属于社会上的顶尖人才,他需要具备相关的地理、生物、数理等知识,还要指导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件是祭祀,一件是打仗,而这两件事都由巫来负责。良渚时期的权力带有浓厚的宗教氛围,祭祀不必多说,但连打仗也要听命于神的指挥,因此,能够交接人神、沟通天地的巫除了掌握神权,也握有军权和王权。


玉琮是礼器,是良渚文化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也是当时神权的主要象征物。上面抽象的人面纹很可能代表着神人的形象,凝聚了古代人尊神事鬼的民族特性,显得辉煌肃穆、神圣不可侵犯,又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似乎在传递着古老的信息,不断颂念着神权政治的庄严旨意。


常州博物馆所藏的这件玉琮于1973年10月由郑陆寺墩遗址征集而来,采用物物交换的方式。不妨猜测一下,博物馆是用什么换来了这件宝贝?一定出乎你的预料,仅仅只用了一个茶杯和一条毛巾就从寺墩当地的农民那换到了。


据常博的老员工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民中借文物发财的意识还不强烈。博物馆就做了一批茶杯、搪瓷饭盆还有毛巾作为奖品,上面印着 ‘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然后用这些‘奖品’与农民交换文物。” 谁能想到,如此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是用一个茶杯加一条毛巾换来的呢?由此可见,当时的本地乡民是多么淳朴和无私,这在今天,也依然是值得发扬和称颂的。



玉琮


好了,关于常州博物馆这件良渚文化时期十二节人面纹大玉琮就介绍到这里,欢迎你有机会到常博来亲自看看。我是常州博物馆的文物主讲人姚眉清,我在常博等你,感谢你的收听!

【入群指南】

添加课程助手微信:15600055881,备注:国宝来了,通过后提供已购或购买截图。

【入群福利】

加入课程交流群,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沟通交流,更有机会获得

博物馆最新信息分享
最新课程抢先试听
入群互动答疑
博物馆限量周边

等等福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火凤凰ZF

    这一只的人面纹更明显(✪__✪)

  • 车车妈妈车

  • 11111111_6a

    谢谢。

  • 听友282660022

  • Crystal刘娟

    跟小学生一样,充满感情的朗读课文

  • 康健仔

  • 康健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