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教会我们珍爱生命

死亡,教会我们珍爱生命

00:00
41:41

很多人觉得,在疫情之下谈论死亡,是一件会让焦虑加重的事情。

但这又是一件逃避不了的事,疫情期间,很多人都会发现,关于生与死的思考会时常来造访我们。3月26号晚,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精神科主治医师、中级临床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陈佳佳,作客四川新闻广播直播间,带来一堂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

我们必须承认:疫情之下,对于那些突然死亡、或者被认为本不该死亡的人们,他们的家属要面临更为复杂的心理冲突;因为规律的生活被彻底打破,日常的幸福再也无法挽回。

而面对亲人的离开,不同的人会表达出不同的情绪:一些人会陷入悲痛,一些人会感到愤怒,还有的人会极力否认;在此之后,还有很多人会出现焦虑和失眠,或者躯体不适以及社交疏离,他们会时常感受到内疚和自责,一些无法表达悲伤的人,可能会整个人陷入麻木状态,外面的疏导进不去,里面的悲痛出不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真正理解死亡,真的学会告别呢?

第一、面对死亡,充分哀悼。

西方一些国家,在亲友去世以后,往往会坐在一起谈论死者生前的故事,整个过程中,大家的情绪能逐渐缓解,在心理治疗师看来,这个过程就类似于一次集体心理治疗。

我们国家也有自己的殡葬习俗,这种仪式化的过程,能够让亲友得以充分宣泄情绪,各种悲悯和伤痛可以通过仪式中设置的琐事缓缓消化。

值得一提的是,哭本身就是一种哀伤的过程,这是一种正常且高级的心理过程,哀伤是人在丧失以后的自然且健康的过程,是可以自然恢复的。

第二、重新认识死亡。

生与死就像一块硬币的两面,无法单独存在,任何一面独立出来,都没有了意义。陈佳佳提到,有一个词语叫“向死而生”,“有老师经常跟我们说,人一生下来就从生的一端走向死的一端,有的人还要插队,而医生的作用就是阻止插队的。”所以,理解到死亡的必然性,我们就能建立良好的“生死认知”。

第三、建立希望,活在当下。

在重要的亲友离世后,很多人经常会出现“社交隔离”的情况,他们需要一段时间躲起来疗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建议逐渐恢复以往的人际关系,通过建立新的工作计划或人生目标,让生活重回正轨。陈佳佳表示,完成目标可以带来自我价值感,人际交往能丰富自己的内在世界,让他们能以更具有灵活性的方式看待重要亲友的死亡。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因为无法接受现实的缘故,有的家庭会禁止谈论死亡,但逝者的影响依旧存在,而且往往会通过某种无意识的方式传递下去。我们说,哀伤是人在丧失以后的自然且健康的过程,但如果人不能好好哀伤,就可能转入一个病态的过程——抑郁。久而久之,内心压抑的情绪还有可能转化为身体的症状,比如疼痛等等。只有当这些情绪被觉察到、被逐渐发泄后,很多症状才会逐步缓解。因此,建议有需要的人群,寻求专业的帮助,逐步表达自己的哀伤,完成对自己的重新认同与整合。

在这全民一心、抗击疫情的时光里,为了有效疏导和缓解大家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四川新闻广播FM106.1全新打造心理防疫特别节目《防疫“心声”》,2020年2月17号起每晚21点15到22点,权威的心理专家将做客直播间,为您剖析、疏导与答疑。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心理防疫的问题,欢迎关注“四川新闻广播”微信公众号,以语音或者文字的形式发送您的问题,或者每晚在我们节目的直播期间,也就是9点15到10点,拨打85982561,我们将在线为您提供帮助。

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启了“心理疏导公益计划”,诚邀心理辅导专业人士加入,希望您通过“四川新闻广播”微信公众号与我们取得联系,让我们一起用声音传播温暖,用温暖救治人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