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 普法战争与法国的浴火重生

16 | 普法战争与法国的浴火重生

00:00
19:07

一、知识点卡片



二、思维导图


三、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


我每次到巴黎,都会找机会到巴黎市政厅一带走走,之所以如此,固然因为它是巴黎市区塞纳河右岸,或者说北岸最繁华的地带之一,过来也很方便,但最关键的,恐怕还是市政厅大楼及其广场,对于我们这些搞法国史的人来说,格外具有吸引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幢大楼及其前面的广场,绝对是法国近现史上最重要的政治舞台之一。许多在法国近现史中大书特书的场景,相继发生在这里。


例如,1830年革命时,当时的奥尔良公爵,即将建立的七月王朝的菲利普国王,就是在市政厅大楼的阳台上,从拉法耶特手里接过三色旗的;而在1848年革命当中,拉马丁等人也是在这里组成了临时政府,继而宣布建立第二共和国。


塞纳河右岸的巴黎市政厅


就连市政厅大楼前的广场,也是故事多多。我们都知道,法国人喜欢动不动就搞什么罢工,绝对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罢工国度。但你知道吗,法语里的“罢工”一词——“格雷夫”,就与这座广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就是因为这座广场的名称而来的。这一现在已叫市政厅广场的广场,原来叫格雷夫广场,它也可翻译成“沙滩广场”,因为“格雷夫”在法语里的本义是“沙滩”,到后来才慢慢衍生出“罢工”的含义。


在法兰西共和制度史上,先后出现过5个共和国,目前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存在时间算长的,到今年也才刚满60年。但第三共和国,却持续了有70年之久,因而,至少到目前为止,它还是法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共和国。


不过,这一最长命的共和国,最初却只是一个在战火中诞生的“早产儿”。此话怎讲?因为它不过是在市政厅广场上的巴黎市民认可临时政府成立的欢呼声中宣告成立的。


长话短说,拿破仑三世成了俘虏的当天晚上,就有一批巴黎市民走上街头,要求废黜皇帝。第二天,更多人的先是集合在协和广场,然后开始冲击正在召开立法团议会的波旁宫,这时候共和派的领袖甘必大,极力鼓动人们到市政厅去,在那里宣布成立临时政府。他的理由是,只有在市政厅这样做,才算是尊重历史传统。而临时政府的建立,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帝制已经推翻,共和国第三次在法国“诞生”。这一天所发生的这一切,在法国历史上有个专有名词,叫“9月4日革命”。


1870年9月4日,甘必大在巴黎市政厅前宣告共和国成立


不过,虽然临时政府已经成立,但普鲁士却根本不认,非但不认,还明确要求法国,必须在规定时间里选出国民议会。并且由国民议会决定法国接下来究竟是继续再打下去,还是按照普鲁士规定的条件求和?结果,主和派在选举中以明显的优势占了上风。这么一来,问题就更麻烦了。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这些主和派人士,大多同时也属于君主派,这就导致共和国的“合法性”立马被打上问号。换句话讲,人们大可认为,这个共和国不过是由市政厅前发生的“街头革命”强加给全体法国人的,它并没有经过普选出来的议会的批准。


既然新选出来的国民议会中主和派占了上风,尽管法国和普鲁士将签订的和约,对法国来说条件苛刻之极,但议会还是很快就予以通过。这一批准可不能小看,因为它明确意味着法国已正式承认自己是普法战争的战败者。


那么,成了战败者的法国,还有可能重新成为“伟大的法兰西”吗?对于这一问题,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而之所以如此,与一位年逾古稀的法国政治家老当益壮,力挽狂澜大有关系。此人是谁呢?他就是政治记者与历史学家出身的老牌政治家梯也尔。


大凡一个民族在遭遇大难时,往往会寄希望于某位“救世主”一样的人物。此时的梯也尔,就是这样一位被法国人寄予厚望的能使“奇迹”出现的高人。这里的“高”主要是指他的水平高,而不是他的身高,因为他的身高实在是不太高,以至于在马克思的笔下,会被称为“侏儒”。应该说,这位老于世故、精于谋略的古稀老人没有让法国同胞失望。为了尽早“解放”国土,梯也尔可谓使劲了浑身解数,包括成功地发行一种可望获得高额利润的公债,为法国提前付清巨额赔款提供了资金保证。在法国提前付清巨额赔款后,德国占领军提前一年半从法国领土撤出。


小小的身体蕴藏着大大的能量的梯也尔


为鼓舞士气,重振军威,梯也尔还在龙尚赛马场举行了盛大的军事检阅,接受检阅的法国官兵在这一过程中,一扫因战败而萎靡不振的精神面貌,重新显示出了自尊与自豪。为使法国能够尽快地恢复强国地位,梯也尔还在加强国防、整顿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改进法军武器装备等方面,推出了许多举措,而且收效显著。此外,梯也尔在尽快恢复与发展经济方面,也多有可圈可点之处。例如,他先是设法集中力量对被战争中毁坏的交通设施修复和重建,然后又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新的交通设施的建设,比如修建新的铁路,开凿新的运河,又比如梯也尔在进行税制改革的时候,拒绝接受不少议员提出的开征动产税的建议,主张对税制改革局限于咖啡、烟草等大幅提高附加税。在他看来,增加附加税,而不开征新税,是人们能够接受而且最为有效的办法,因为新税会因为“新”而惹人恼火。在他的领导下,1872年,法国的经济就已经基本恢复、甚至超过了普法战争前的水平。


不过,在猛夸了梯也尔一顿之后,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告诉大家,不少像我这种年纪的人,最初看到梯也尔的名字,第一印象都不会太好。因为我们第一次看到他的名字,都是年少时翻阅马克思写的《法兰西内战》时看到的。马克思在书中把梯也尔骂得狗血碰头,甚至称他为“邪恶的侏儒”。诚然,随着对巴黎公社史有了较多了解后,我对马克思的这种仇恨情绪,也很能理解了。特别是在上大学后,也就是对法国此期的历史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之后,难免会在对梯也尔的认识和评价上,冒出一些新的想法。尤其是当我深处蒙马特高地的圣心大教堂的时候,更是如此。

梯也尔为了解除工人武装,偷袭工人自卫军的战略要地蒙马特高地
圣心大教堂为纪念烈士而建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梯也尔在执权中后期日益显示出来的共和倾向,对共和派在第三共和国初期的政体之争中最终获胜,还是大有帮助的。


长话短说,当时的法国,围绕着究竟该实行共和制还是君主制展开的斗争,既扑朔迷离,又异常激烈。共和派领导广大民众,展开了极为艰巨,同时亦不乏策略性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富有象征意义的是,随着共和派全面胜利格局的形成,议会很快就作出了几项重要动议,其中包括将国家机关从凡尔赛迁回巴黎市区;把《马赛曲》定为国歌;特别是还把7月14日,也就是“攻占巴士底狱日”定为国庆节。


我们都知道,对一个国家来说,政体如果不稳与多变,对它的发展难免会有许多负面影响。你还别说,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以来,法国的政体一直不是太稳定,台上执政的一会儿是国王、一会是皇帝、一会是执政、一会是总统,让人眼花缭乱。因此共和制在法国的确立,不仅有利于法国社会政治的发展,而且对国力的恢复和增强也有很多积极意义。


总之,正是在第三共和国前期,法国不仅较快地摆脱了失败的阴影,还重新以“伟大的法兰西”面貌,再次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说第三共和国前期的法国在对外领域的总体目标是让法国重新以“伟大的法兰西”的面貌再次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那么“对德复仇”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非得采取的重要战略举措。关于“对德复仇”,人们自然而然已普遍关注较多。相形之下,对这一时期法国在对外领域的另一重要战略举措——殖民扩张则似乎重视不够。但实际上,殖民扩张与对德复仇一起,构成了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法国在对外战略方面的二重唱。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割让的阿尔萨斯-洛林的大部分地区(中间偏右的青绿色部分)



既然是二重唱,两种声音就不可能始终强弱、高低一致,而是一会儿此强彼弱,一会儿此低彼高。事实上,围绕着究竟该优先奉行哪种战略?在法国统治集团内部是存在分歧,乃至发生过激烈争论的。简单地讲,在1870年代时,虽然温和共和派人士与其他共和派人士一样,在整个70年代始终高举对德复仇的大旗,但当他们在1870年代中期执掌政权后,鉴于对德复仇的条件尚未成熟,遂把殖民扩张作为自己在对外领域的当务之急。在执政的温和共和派政治家的眼里,殖民征服虽然不是对德复仇,但它可以用海外扩张的“成就”来显示法国地位的加强和法兰西民族的“光荣”,并且以此来补偿暂时无力对德复仇的不足。


然而,殖民扩张即便在1880年代的法国,也并非始终能够得到国人的广泛理解与支持。此期对殖民扩张政策最强烈的反对声音,来自激进共和派。他们纷纷以“转移论”来抨击“补偿说”,认为根据法德两国当时实力的对比,“复仇”与“扩张”无法两全,而殖民远征不仅烧钱,而且会转移法国对对德复仇的注意,贻误复仇大计,并最终妨碍法国重新称雄欧陆。

1891年的河内和东京(法国殖民地越南)


不过,如果说殖民扩张在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还谈不上颇得人心,那么在进入90年代后,情况有所变化。为什么呢?长话短说由于种种原因,殖民地的经济意义越来越重要,在这一背景下,在此期法国日益具有话语权的工商业界的主流人士,开始日益倾向于支持扩张政策;与此同时,一些具有强烈的“普世主义”观念的法国人,也大肆宣扬殖民是向劣等民族传播“文明”的“进步事业”,是改善其落后条件的“善举”。


提到这里,你或许会对何为“普世主义”还不太清楚。说白了,它是一种源于基督教教义的观念和意识形态。最初的原义是普天之下兄弟姐妹皆可得到主的拯救,后来逐步演化为按照西方思想改造和统一整个世界,从而使整个世界都能过上像西方人一样的所谓文明生活的思想观念。作为西方主要大国之一,把自己当做“世界的肚脐眼”的法国,有这种观念的人还不少。


此外,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也有利于法国加大殖民扩张的力度。换句话讲,随着法俄同盟的建立,法国在欧陆的安全大大地得到加强,似乎可以在在欧洲较少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放手地在海外进行扩张。说到此期法俄同盟的建立,有一个著名的象征物,它是什么呢?它就是巴黎塞纳河上那座最金光闪闪的大桥——亚历山大三世桥。

塞纳河上游看过去的亚历山大三世桥



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力的显著增强,以及国际格局逐渐出现有利于法国的变化,已从普法战争的失败者重新成为“伟大的法兰西”的法国,再度以举足轻重的大国姿态,活跃于国际舞台。它当时甚至与英国、德国一起,构成了似乎无敌于世界的欧洲三强。这一切,自然就使得德国当权者惊恐不安,并导致法德矛盾愈益尖锐。说白了,双方都心知肚明,法德之间新的战争将不可避免。那么,在即将到来的新的较量中,共和制的法国能够经受住大战的严峻考验吗?关于这些,让我们在下一讲告诉你。


下回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各种冰

    老师讲的真好,逻辑清晰,全面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