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血液流变学检验

48.血液流变学检验

00:00
09:02


第42讲  血液流变学与检验

一、血液流动性和黏滞性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血管的流动性、变形性及其在医学中应用的一门科学,它是力学向血液学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血液的流动性和黏滞性发生异常,可引起血流缓慢,使器官和组织缺血、缺氧,严重时导致血栓形成。

二、影响血液黏度的因素

       影响血液黏度的因素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①红细胞数量或红细胞比积

       是影响血液黏度的最主要因素,红细胞数量越多,比积越高血液黏度越大。

②红细胞大小和形态:红细胞大小的不同对血液黏度有明显影响。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越高,血液黏度越大。

③红细胞变形能力:变形能力越强,血液黏度越低。

④红细胞聚集性: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聚集性增大,容易形成缗钱状或堆集状,而使血液黏度增高。

⑤白细胞、血小板因素: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增多的情况下,也可使血浆黏度增高。

⑥血浆因素:血浆有一定的黏度,与其中所含的各种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等高分子化合物有关,以蛋白质的影响较大,其中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最大,球蛋白次之,白蛋白最小。

三、血液流变学检验

(一)全血黏度

【实验原理】通过测量血液在一定切变率(γ)下产生的切应力(τ),根据公式(µ=τ/γ),可计算出血液黏度(µ)。常用的血液黏度计有圆筒式和锥板式两类。


锥板式黏度计由一个同轴圆锥和一个圆平板组成。圆板、圆锥以一定的角速度(ω)旋转,圆锥与圆板间形成一定的圆锥角(θ)间隙。将一定量的待测血液加入到间隙内,测量血液加在圆锥上的扭力矩(M),根据公式(µ=3θM/2πωR,R为圆锥半径)可计算出血液的黏度。

【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

1.血液黏度增高  可能无临床症状,但提示机体正处于一种高黏滞血症或高黏滞综合征的病理状态,可见于临床多种疾病。

(1)冠心病与心肌梗死

(2)高血压

(3)脑血栓

(4)红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黏度增高非常显著。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阻塞性肺病)血液黏度也显著升高,患者易发生血栓。

(5)白血病:如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6)异常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7)糖尿病

(8)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9)某些遗传性红细胞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红细胞变形性降低,易并发微血管血栓。

2.血液黏度降低  主要见于各类贫血及失血,因血细胞比容减低所致。

【注意事项】

全血黏度检测用肝素或EDTA-Na2EDTA-K2抗凝,且抗凝剂为干粉。

(二)血浆黏度

【实验原理】在一定体积、压差及毛细管管径条件下,液体的黏度与流过一定长度毛细管所需的时间成正比。分别测定纯水和血浆通过黏度计毛细管所用的时间Tw和Tp,已知纯水的黏度为µw,依据公式(µp=Tp×µw/Tw)可计算出血浆黏度µp。

【参考区间】1.12~1.64mPa·s。

【临床意义】血浆黏度升高主要见于可导致血浆蛋白质增高的相关疾病,如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等。

(三)红细胞变形性

【实验原理】激光衍射法  在不同切变率下,处于一定悬浮介质中的红细胞由圆形变为椭圆形,用激光衍射仪测定其被拉长的百分比,即红细胞变形指数( DI)。DI值越大,红细胞变形性越好。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变形性减低,主要见于血栓性疾病及其相关疾病和部分红细胞疾病。主要包括:①约1/2冠心病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红细胞变形性减低;②约1/3~1/2脑动脉硬化与脑梗死患者存在红细胞变形性降低;③高血压;④糖尿病、肾病及肝脏疾病患者;⑤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贫血等患者。

2.红细胞变形性增高,见于缺铁性贫血。

【测试题】

(A型题

1. 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

A.血浆蛋白含量

B.红细胞数量

C.白细胞数量

D.红细胞的叠连

E.NaCl的浓度

2.下列哪种情况使血液黏度增高

A.血细胞比容明显降低

B.切变率降低

C.纤维蛋白原减低

D.温度增高

E.中度贫血

3.血液黏度测定使用的抗凝剂为

A.肝素

B.EDTA-Na2

C.EDTA-K2

D.枸橼酸钠

E.A或B或C

【答案】

1. B    2.B    3.E


                          — End —


播讲、撰稿、编辑:杨丽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