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孤立主义:英国脱欧的历史逻辑
 2102
试听180

29.孤立主义:英国脱欧的历史逻辑

00:00
17:27

第二十九讲


孤立主义:英国脱欧的历史逻辑




上一讲我们谈到的苏格兰公投没有通过,苏格兰继续留在了英国;但时隔一年的另一次公投却通过了,其结果就是英国退出欧盟。英国七十年代加入欧共体即现在的欧盟,至今有四十多年了,为什么要退出?有很多条理由:比如,英国不愿意承担欧盟摊派的中东移民;英国经济下滑不愿承担欧盟的经济分摊;卡梅伦首相政治经验不足误判形势,等等。这些或许都是原因,但德国、法国也可以列举退出欧盟的理由,很多理由欧洲大国都有,为什么只有英国要退出?而且,英国在欧盟问题上,自始至终与德国、法国等欧洲大国不一样,比如不加入申根签证、欧元区等等。所以,要解释英国脱欧问题,必须从英国历史上是寻找更深层原因,我们认为孤立主义对欧外交思想是英国脱欧的根本性原因,有了它其他因素才发生作用。


英国对欧洲外交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孤立主义。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外交上重现实而轻理想,在英国对欧洲的事务上一直是英国外交思想的一条主线。


都铎王朝是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英国近代历史的开端,由此英国具备了制定和实施独立外交政策的基本条件。英法百年战争是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驱动器,英国作为英法百年战争的战败方,它失去了加莱港之外的法国所有领地,可以说是一次彻彻底底的失败。然而,英国也由此斩断了与法国的领土纠纷,摈弃了占有欧洲大陆土地的想法。可以说,从都铎王朝开始,英国就没有争夺欧洲地盘的想法,对欧外交主要是为了保障英国本土不受欧洲大陆强国的侵犯,维护其在欧洲大陆以及全球的经贸利益。因此保持欧洲均势,独立于欧洲之外,尽量不卷入欧洲战争,就成为英国对欧关系的基本原则。从这样的角度看,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思想是“与生俱来”的,早在英国民族国家的创建时期就有了。换句话说,英国在开始走向世界并开展现代外交活动的时候,它就根据历史地理的处境,把英国外交定位清楚了。


亨利七世实行的是和平外交,尽量避免卷入欧洲纷争,努力改善与欧洲国家的关系。联姻是当时欧洲国家间维系关系的最好手段,亨利七世有两个儿子和二个女儿,他的大儿子亚瑟娶了西班牙的凯瑟琳公主,亚瑟病逝后,又安排他的二儿子亨利续娶了他的嫂子凯瑟琳,这成为亨利八世后来离婚案的理由。他的长女玛格丽特嫁给了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小女儿玛丽先是与神圣罗马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的长孙查理订婚,后来在已经成为国王的兄长亨利八世的首肯下,18岁的玛丽嫁给了52岁有过两次婚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二。


亨利八世统治的后期,英国卷入了欧洲的军事纷争,主要应对欧洲强国对英国的威胁,或是英国对威尔士、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征服。也就是说,亨利八世的对外战争主要限于巩固英国本土的需要,而不是谋求对欧洲大陆的扩张。后来,由于亨利八世的大女儿玛丽一世(血腥玛丽)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联姻关系,英国卷入了西法战争。为此,伊丽莎白一世牢牢记住了这一历史教训,只利用联姻作为沟通各大国关系的手段,但不接受欧洲王室的求婚请求,以保证英国的外交独立,不在欧洲战争爆发时,再次因为联姻关系而卷入欧洲纷争。由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支持苏格兰玛丽取代伊丽莎白一世,在玛丽被杀掉之后,菲利普二世又直接提出对英国王位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才决定向西班牙才开战,最后击败了所谓“无敌舰队”。


都铎王朝的祖孙三代君主,亨利七世、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他们完成的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创建民族国家。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下,英国的外交思路越来越明晰,孤立主义外交思想不断发展,成为英国外交的传统思想。这种孤立主义思想主要体现为:在欧洲事务上,只要不涉及英国的根本利益,就尽量脱身在外,不卷入欧洲战争;主要通过外交斡旋的和平方式保持欧洲均势,如果欧洲出现了一个强国并威胁到英国安全,则联合其他国家打击这个第一强;保护海外殖民地,在全球谋取最大经贸利益。


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发展为世界强国,获得了对世界海洋和贸易的控制权,昔日的海洋的大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一个个被英国超过,英国世界海洋大国的地位确定了。于是,英国愈发关注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利益,更不会轻易卷入欧洲的纷争。一直到20世纪,欧洲国家都把战争看作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手段,为争夺领土、资源、财富等不惜发动战争。英国的介入依然不是为了谋求在欧洲大陆的领土利益,这与其他参战国存有根本不同。英国的目的还是为了本土的安全,希望通过欧洲的均势遏制法国的霸权,促进自己的商业利益。拿破仑战争结束,路易十四以来法国对英国造成的巨大压力消除了。这以后,英国就稳操世界霸权,步入19世纪的光辉岁月。


然而,19世纪的英国强大具有与生俱来的脆弱性,它必须依靠外部的资源来支撑自己的强大,为此就必须全力保护帝国利益和海上通道的安全,极力维护欧洲大陆的和平,避免卷入战争。英国在这种脆弱性的单独强大的时期,试图通过孤立主义达到控制欧洲局势乃至世界局势的目的。19世纪英帝国不断扩张,英国与欧洲列强的矛盾基本围绕帝国扩张和帝国安全展开,不干涉,欧洲均势,保持外交的独立性,依然是英国外交原则中的基调。



英国的强大有赖于殖民地,因此需要保护英帝国和海上通道的安全,而当其他国家也投身殖民地争夺时,英国实行孤立主义政策就有可能使英国“被孤立”。19世纪末,英国围绕“孤立”问题进行了激烈辩论,英国认识到了孤立主义的局限性,意识到除非与其他国家结盟,否则英国将丧失一系列利益。


德国是英国第一个考虑结盟的国家,因为英国不接受德国提出的加入三国同盟并完全卷入欧洲事务的条件,谈判没有获得成功果。之后英国与日本结盟,希望通过英日同盟保护自己在东方的利益,但根据英日盟约,日本与俄国发生战争,英国依然可以保持中立。简单说,英国在对外事务上,既想享受同盟恩惠,又不愿承担同盟责任,不受欧洲大陆的牵扯。结盟条约的内容全都与争夺殖民地有关,即通过划分势力范围消除彼此的冲突,联手对付其他列强,在殖民争夺中获取更大利益,这是一战之前帝国主义列强结盟政策的实质。但列强的结盟政策最后把自己引入毁灭,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两大集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诱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英国人更加深刻认识到,卷入欧洲战争是一种梦魇,任何形式的和平都比战争要好,这是导致英国战后绥靖主义的主要心理原因。妥协政策只要能够换来和平,就会得到英国人的拥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依然不愿过多卷入欧洲事务。战后的英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二流国家,但与战败的德国、战争中国土沦陷的法国相比,英国依然是欧洲的强国,如果英国能够调整好心态,做欧洲的领导者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是,英国没有积极扮演好这样的角色,而在法国、德国设计出欧洲共同体来振兴本国经济的时候,英国却采取抵触和不介入的立场。最后,德国和法国借助于共同体的优势,很快超过英国,等到英国认识到加入欧共体是必然选择的时候,它不仅做不了欧共体的领导者,甚至连进入欧共体都要看别人的脸色,几次申请加入欧共体都遭到了法国的拒绝。


“三环外交”是英国战后的对外方针,英帝国或英联邦作为第一环,这是是英国外交的立足点;英美特殊关系是英国外交的重点;联合的欧洲在三环中处于最不重要的一环。工党领袖盖茨克尔曾曾说:英国进入欧洲意味着一个独立国家的结束,意味着英国一千年历史的结束。


苏伊士运河危机后英国将注意力从英联邦转向欧洲,三次提出加入欧共体的申请,认为除加入欧共体外别无其他选择。英国于1973年加入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对外贸易额迅速增大,即便如此,英国依然怀有浓厚的大英帝国思想,首相威尔逊曾说“英国要具有世界性的力量和影响,否则什么也不是”。英国作为欧共体成员,就要执行欧共体的规定,工党左翼也担心公共开支因此受到削弱。撒切尔政府恢复了“英美特殊关系”,无论是部署美国中程导弹、美国对利比亚的“惩罚性”突击,还是里根总统的“星球大战”计划,英国都坚决地与美国站在一起。工党布莱尔政府更是支持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因此与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发生矛盾。可见,英国似乎总要表明自己与欧洲的不同,总要体现自己的独特身份。


英国内部在欧共体及后来的欧盟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论与犹豫:比如,1973年刚刚加入,1975年威尔逊政府就举行公投决定是否留欧;英国获欧共体部分预算贡献退款;布莱尔政府加入欧元计划被阻;卡梅伦承诺举行脱欧公投等等。因为在历史上,英国从来就没有想过成为欧洲永恒联盟的一员,在心理深处也从不认同自己属于“欧洲”。进入21世纪以后,英国退出欧盟的离心力越来越大,中东难民等问题只是促使英国下定决心的最后一根稻草,表层上是利益得失的权衡与取舍后的抉择,在脱欧的下面是英国孤立主义传统思想的再次涌动。



精选用户评论
  • 所罗门读书

    英国文化中对普遍性的追求,包括分析哲学的进路,是不是和其孤立主义政治和对和平的追求是一脉相承的啊?

    所罗门读书 回复 @所罗门读书: 那,分析哲学在美国的发展,又该怎么解释呢?

其他用户评论
  • 听沙沙沙

    刘教授对英国史深入研究,讲起来环环相扣,思路清晰,想起四年英语专业都是一知半解,早能听到就好了。

  • flora画画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