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期间抖音APP首次突破日活4亿人次,抗住了用户暴增的考验;
• 《囧妈》免费观看只花了36个小时,大部分是团队成员线上协作完成;
2012年8月.今日头条
张一鸣,男,1983年出生于福建龙岩。200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曾参与创建酷讯、九九房等多家互联网公司,历任酷讯技术委员会主席、九九房创始人兼CEO。2012年,张一鸣创办字节跳动。
1983年,他出生在福建龙岩的一个事业单位家庭,父亲在去东莞开办电子产品加工厂之前是市科委的工作人员,母亲是护士。与事业单位大院里其他父母对子女严加管束不同,热爱尝试新鲜事物的父母很早就给了张一鸣宽松环境,让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自主决定自己的人生走向。
张一鸣嗅到了互联网行业大发展的气息。2005年大学一毕业,他就组成3人团队,开发一款面向企业的IAM协同办公系统【飞书】。但产品的市场定位失误导致了创业失利,当时协同办公在中国根本还没有发展起来。
这次创业经历让张一鸣意识到,在互联网创业需要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并且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在一次短暂而失败的创业后,2006年2月张一鸣进入旅游搜索网站酷讯。张一鸣先生先后参与创办酷讯、饭否、九九房,虽然屡战屡败,但他不以为意,始终按自己的套路出牌。直到这一次,「今日头条」让他成功了。首先认真地思考,其次认真地改进了工程技术、算法模型等环节。
18岁到南开大学读书前,张一鸣一直在福建生活。小时候张一鸣特别喜欢看书。张一鸣说,读初中那会儿,没有手机、互联网。只能看报纸。他回忆说:“我初中时一周要读二三十份报纸,从本地报纸到《人民日报》,每一个字都不会放过。”后来张一鸣的父亲告诉他,儿时他连《闽西日报》的报纸中缝都会看完。另外一个小故事发生在南开大学读书期间。因为对信息组织感兴趣,读大学时,张一鸣一直希望做信息领域的工作。他记得,2006年春节时,回乡火车票紧俏,张一鸣连续多日上网购票都未能如愿抢到。在一天刷票失败后,他利用学到的知识写了个小程序,一旦购票网站出现新票,系统就会发短信到他手机上。“写完程序我就跟同学出去玩了,刚出门就收到短信,第一时间买到了车票”张一鸣说,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机器发现信息的速度比人工快,把信息匹配给需要它的人,那么可以产生巨大的价值。
2011年初,在北京地铁的进出站口,张一鸣看到很多买报纸和回收报纸的人。但到了年底,这些群体减少很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输的介质在潜移默化中已从报纸变成手机,“手机中传输的信息,是属于用户个人的内容”。2012年初,张一鸣就启动了新的创业,当年8月,今日头条产品正式上线。因此就有了后来的今日头条。
我毕业的时候就想以后要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很多人说我要赚到第一个100万,一定要通过创业赚大钱。说实话,我对金钱的渴望没有特别强烈,我对做技术做产品更感兴趣。当时只有一个感觉,要做有意思有挑战的事,和优秀的人一起做。
2009年,我意识到机器通过大量学习是可以逼近人在某个领域的判断力的。看到很多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个性化应用的产品,虽然都不太成功,但挺有意思的。做超过人类智商的机器系统非常难,人的大脑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在某一领域达到人的判断力是有可能的。算法是一个生命体,你要调教它,驯养它。这个想法我在2011年的时候才开始萌发,开始只是想怎么样更好地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后来研究下去,用户对信息需求有越来越多的特征,比如说,不同人的信息需求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对信息的需求也不同。
算法对特征规律的总结与存储是要不断训练调教的,而且是因人而异的、动态的,就像一个自我演化的系统。你在看它(算法),它也在看你,它看你看得认不认真,并且不断地在做感知、存储、判断你的一系列动作。算法是社会化的,观察你就能推导出另一个人,因为你们有共享的特质。推荐系统很有意思,是活的,你做好了摆在那儿,它会越来越好。
算法确实有不灵敏的时候,提供一些你不感兴趣的内容,但编辑也会编得不灵敏。所以要给读者机会实时反馈,不灵敏就划掉,告诉我。如果发现最近给这个人推荐的老是不灵敏,这个用户老是点不喜欢,我知道我这边出现问题了,那我会观察、改进。
比如系统晚上要给北京女性白领都推一个节目,但随后发现很多用户都不喜欢,那就要研究为什么系统会有错误的结果,是不是某个代码写错了。
国外类似的产品有Zite,但被收购了,发展不算好。我们上线的时候发现有一款叫Prismatic的,和今日头条同时上线。
事实上,我在国外遇到一些朋友,当他们发现在中国有一家公司这么积极地在做这个事情、而且做得挺领先的时候,都挺意外的。国外有个风险投资人发微信和我说,「Flipboard最近融资了,我遇到他们投资人的时候和他们说,中国有一个更好的。」
当初,我做今日头条的时候没有考虑它的商业价值,后来偶尔想一想。其实,我商业敏锐不强,谈判一般谈不到很好的结果,觉得差不多就好了。不是很能估计对方的底线,对能够产生利润的空间的敏感度也不够。后来公司有几个谈判很好的人了,他们没来之前,我去谈判都是不说,始终不说,让对方说,说到我觉得OK。
我现在更关注事物的本质,关注事物的未来走向,看这件事是不是长期有益的。如果只看短利益,就很浪费时间。我曾总结,当自己无法选择或判断的时候,就要离远一步,远到用更重要的原则和更长的时间尺度来衡量就清楚了。
举个例子,在我们公司创立不到一年的时候,曾经有巨头想给我们一个很诱人的投资Offer:比VC更高的估值、上亿的捆绑安装渠道、几千万UV的Web流量、数据等等。接受这个Offer,可以在半年内,业务增速有望快几倍。当时我很纠结,纠结了整整一个星期。后来我拒绝了,因为:
1. 我觉得这些帮助是兴奋剂,在自己内功未成之前会导致内生力量受到遏制;
2. 有些资源会让战略变形,比如我们本来不打算做Web的,而有了这么大流量,你就会继续投入资源;
3. 接受巨头的帮助,会被迫站队,使得自己的想法不再自由奔放;
4. 独立公司的定位,更有利于吸引最一流人才,因为梦想和可能性无限。
好处是明显的、坏处是隐含的,但这类情况很多人容易高估好处,低估坏处。这是一种典型的延迟满足感不够的体现,又或者,对长远信心的不足。而如果一个公司在我手上只能创造10亿的价值,并购后能创造1000亿的价值,那我觉得应该接受邀约。这对社会总体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是增量。
但有的公司卖了未来、卖了愿景、甚至接受非常不利的条款「嫁入」豪门,或许Founder有机会套现赚点钱。这样的公司尽管短期流量快速上升,但用户留存低、粘性差,策略变形,被假象蒙了眼的团队核心能力成长是受到制约的,本质上是浮沙筑高台。
所以我再分享几条从今日头条实践当中总结出来团队管理的心得:
1、减少规定和审批
不允许部门随便出规定,即便不得不有规定,我们也希望规定非常简单,不允许有长达几页纸,非常难执行的规定。要减少审批,甚至希望尽量不要审批。
2、组织结构灵活,拒绝领地意识,能灵活调整汇报关系
让大家意识到,汇报关系只是汇总信息的一种方式,只要业务需要就可以随时调整。如果我们有一个项目非常重要,我们可能需要市场部的同事都支持这个项目,那在这段时间里,这个项目的主管也是市场部同事的主管。
3、弱化层级与Title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巨变时代,外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公司需要及时对外部环境作出响应。平等的畅所欲言的氛围非常重要,敬语是形式化的东西,它会有心理暗示。
为了避免形式感给基层节点带来压制,我们弱化层级,首先是不允许称呼「老大」、「某某总」、「老师」等等,这种称呼一旦出来之后,很多想法就不能涌现出来了。他们可能会倾向于先听听「老师」有什么意见,自己不能先说出来。如果不从这些细节入手,可能还是会给人带来层级感,进而影响其他同事发表意见。
4、构建一个好的内部协作系统
我们有将近100个人的内部工具开发团队,做各种工具尝试。比如我们自己开发了OKR系统,并且和内部使用的IM打通,方便大家互相查看。这些基础工具,第一可以让人更轻松;第二可以规模化。新人加入公司,很快也能适应OKR系统,从内部获取信息。
他也能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有获得信息的权利,也有支持相关工作的责任。这样的实践,在我们看来,更容易构建公司内部协作系统,从而让这个系统分布式处理的能力更强。
5、鼓励内部信息透明,鼓励坦诚沟通
我们鼓励群聊,各部门之间充分沟通。不要只和CEO沟通,也不提倡一对一的沟通,我们认为一对一的沟通效率很低。如果有新加入的同事或者高管希望和我一对一的沟通,我经常会说你可以抄送给我,但你首先要发给其他人,发给需要和你配合的人。
我们让管理层的OKR对下属员工保持公开,让大家知道你在做什么,为什么在做这个事情,其他部门的人在做什么。OKR的制定过程也不是自上而下的分解,而是大家互相之间自己对齐,了解目前公司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另外,我们还会经常举办CEO面对面,在这个会上回答员工提问,让大家了解公司进展。
我认为能否坦诚沟通是公司团队管理的主要问题,当感到沟通困难的时候,最好的沟通方法不是想太多技巧和说法,而是更坦诚的沟通。
最后,我认为创造公平的文化和公平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奖罚分明,这样大家才相信游戏规则存在,才会挑战自己更大回报,才不会有侥幸心理。类似这样的原则CEO要谨记不忘。
“今日头条”从上线到拥有1000万用户只用了90天,2012年7月获得SIG海纳亚洲等数百万美元A轮投资,2013年9月获得DST等数千万美元B轮投资。2014年6月3日确认获得1亿美元C轮融资,红杉资本领投,新浪微博跟投。此轮融资估值5亿美元。截至2015年4月,今日头条已经在为2.4亿的忠诚用户服务,日活跃用户超过2000万。抖音。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