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开始,美本申请就出现了一个较为奇怪的现象:几乎每一个重点中学,都会有一些分数很高,经历看起来很牛的学生,最后被前二十的大学统统拒绝。而且,这种现象一直再继续,每年在重复。通过已知的信息,他们之间都有一个共性,购买了中介推荐的所谓科研活动,而且文书以此项经历为主。
痛心疾首。然而,悲剧依然继续。家长被中介里的销售弄的晕头转向,好像不参加(买)这种活动,自己的孩子就完蛋了。在这个教育行业这么多年,我确实感觉到,就信仰来说,一些中国人信邪。
我,作为一个每年体量非常小的申请工作室,都已经接触过了不下三百个各种各样的科研活动,加上我和招生官的一些谈话,这些活动有如下特点:
1. 时间短。一般不会超过4个星期。多数都是10天左右完事儿。科研方向,科研成果,这么短的时间就可以吹嘘出来,简直不可思议。要知道,美国高中主管大学申请工作的升学指导(counselor),一般不会让学生填写少于半年的活动经历,因为美国大学不认可。
2. 参加人数多。为了挣钱,当然得多卖!但是,太多人参与,意味着同质化严重。如果一个项目每期10个人,一年开个四五期,那么就意味着这个项目会有50个人去写,而每个人申请的学校又差不多,这些高大上的活动,就会成为只有中国人参加,而且失去独特性。可怕的是,这些活动每年都是一样的。
3. 是课程,不是科研;是体验,不是实习。开拓学生眼界是没问题的,但是一个导师,怎么可能在短期内指导一个什么基础知识都没有的高中生,做好一个科研工作呢?只不过把教学从教室搬进了实验室,是实验课,是体验课,而不是真正有意义的科研活动。今年就有学生报名美国的某知名科研项目,花了一万多美金,报名前说是有论文,报名后论文方向和题目要学生自己写,学生怎么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写出有含金量的论文?!最后怨你没本事,坑你没商量。
4. 销售套路层出不穷,威逼利诱都会遇到。销售为了业绩,也不管真假,事实上他们也分辨不出真假,就这么按照公司要求进行销售了。一般先是利诱,去年谁做了这个项目,去了什么好学校。然后再威逼,今年学生都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你孩子太普通了,什么都没有,不用这个根本不行。所以赶紧交钱!
为什么大家会因此买单?而且背景提升活动,似乎成为申请标配?
信息差,文化差异导致。美国大学申请要求学生的多样性,希望学生的中学经历能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而我们中国学生的经历较为简单,就是学习再学习。而家长和学生又不知道应该怎么设计能够迎合美国口味的申请活动,生怕自己缺了东西,所以会被可怜的忽悠,购买这种活动。
无风险,利润高。申请是否成功,似乎和一个两个活动没什么关系。我没见过一例学生只有合格的分数,因为购买了很牛的背景提示活动而被名校录取。当然,学生没被录取,我们更可能去找考试成绩等原因,似乎怎么也不会因为做了这种活动而被名校拒绝。多一个好事,总比没有强么!这是家长的普遍心态。也是中介可以一直卖这种活动的理由。所以,这种科研活动,就成了中介销售的套路,成了忽悠你继续消费的陷阱。
你把招生官当傻子?你还想让招生官录取你?
你以为,多一个好事,总比没有强么?恰恰相反。招生官一眼就能看出你的背景,是不是被刻意包装。原因很简单,这种活动的特点太明显了:时间短,很难有深度和感受;参与人数多,咦?怎么这么多人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得出同样的科研结论?这么牛的国际比赛,为什么只有中国学生参加,而且都是一等奖?金奖?优秀奖?
你把招生官当傻子,他们还怎么录取你?他们要么觉得你不够诚实,情商不够,因为你刻意的包装自己,是一种欺瞒哄骗。要么觉得你智商不够,连这种商业技俩都分不清楚。所以,有很多经历看起来很牛的同学,虽然SAT/ACT分数奇高,也没有被美国名校青睐的原因。
中国人喜欢投机取巧,所以只能上当受骗,花了冤枉钱,起了负效果。
有没有什么背景提升活动,确实是有含金量的呢?
当然有!如果活动符合以下特点,那是一定可以参加的。
特点一:学术性强,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而且参与人数众多,得奖人数非常少。比如美国的AIMC(AMC晋级赛)中得奖,比如在中国的全国奥林匹克竞赛得到二等或者一等奖。类似的活动,不准备个几年,不掉几层皮是不行的。这种活动非常有价值。比如,如果你是国际奥林匹克金牌,那么你就被MIT锁定了,全奖录取都不是问题。
特点二:公开选拔,不花钱,甚至还给你奖学金报销差旅费。有一些政府或者国际组织承办的活动或者比赛,会海选一批人,最后获胜者参与。这种活动一般具有较高的含金量,都是用钱买不到的。能花钱办的都不是事儿,花钱都买不到的才是好东西。
特点三:持续时间长。只有沉浸在一件事情中很长时间,才可能从中积累出有价值的经验和感悟,才能写出真正感动别人的东西,和启发别人的东西。半年以上,是美国大学申请中普遍要求的时间长度。
特点四:参与人数少,独特性强。甚至,这种活动都和自己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顺承家庭背景和父母行业背景来包装学生,是我一直使用的方法。这种活动嫁接,因为有父母和生活背景的加持,有大量的真实感悟、故事和数据支撑,独特性、真实性和学术性都要比买来的活动强多了。
特点五:有官方背书。比如,在比较牛的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或者国际知名教授在某个具体的科研领域上给你写了推荐信和感谢信,这些都属于官方背书。都会增加活动的可信度和含金量。但是,在中国买个专利,写个科研报告找个学校盖个章,从公司开个实习证明,都是没有意义的,最后你会发现,申请系统中都没有让你提交这些材料的地方。
招生官不理解的是,为什么一个如此短暂的只是听起来高大上的活动,可以被称为是科学研究,什么科学可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做出成果?为什么还有人会因此大书特书?难道除了这种假的活动,真的没有其它东西可以写了吗?
警惕,别让这些所谓的科研课程和背景提升活动,毁了你的申请。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