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巴恩斯领读 _ 文学是告知真相的最佳途径

2 巴恩斯领读 _ 文学是告知真相的最佳途径

00:00
11:33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孙若茜。在周刊负责的栏目是《书与人》。

正如你们现在所听到的,在这一季的文学课里,我担任了领读的角色。这个角色之所以存在,是基于设计课程时,我们对各位主讲人的期待。我们希望,他们不必按照某种固定的模式,中规中矩地出牌,比如,一上来就介绍作家的生平之类,当然,如果他们喜欢那样,无可厚非,但如果他们也希望打破一些规矩,那么,即便对所阐述作家的个人经历只字未提,我们也会举双手欢迎,甚至更为期待。

因为那意味着,他们将用更多的笔墨口舌给大家带来了更为新鲜的讲述,是我们想要听到的作家作为专业读者的独特理解,是作家与作家之间碰撞出的火花。因此,就把那个介绍作家基本信息的无聊角色留给我吧,简单来说,我现在是一个报幕员了。

每一节课,我都会尽可能地告诉大家,为什么,我们的文学课里,会选择剖析这位作家,而不是其他人,我也会尽可能地说明,为什么我们的主讲人会和他所阐述的作家碰撞出火花,或是他们有过怎样的交集。

▲点击上图,查看《三联生活周刊》采访

苗炜与郭国良(译者)、陆建德(学者)谈论巴恩斯

“巴恩斯的小说”

(2012年9月 第36期 记者/苗炜)

这节课,我们将要了解的是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一般来说,接下来,我该介绍他的生平了。但是,苗师傅,也就是这节课的主讲人作家苗炜,我们三联生活周刊曾经的副主编,他说,他觉得了解一个作家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后一步的事儿。我们总是先被某一本书或者某一个小故事吸引,然后才会注意这个作家,再去找这个作家其他的书去看,对他有更多的了解。而且,在这节课的最后一部分,他也对巴恩斯这个人做了很有意思的介绍。

所以,在这里,我要说的内容就不多了。

但有一点还是很重要,那就是,虽然很多人认为,巴恩斯这个名字并不如这季文学课中的其他一些作家那么地让人耳熟能详,比如,同样是英国作家的麦克尤恩,但事实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巴恩斯就已经凭借为数不多的几部小说跻身英国一流作家的行列,他与马丁·艾米斯伊恩·麦克尤恩被并称为英国“文坛三巨头”。因此,即便麦克尤恩这个名字令你觉得更加熟悉,也并不能说明他们之间有所谓高下之分。

巴恩斯曾分别以小说《福楼拜的鹦鹉》《英格兰英格兰》《阿瑟和乔治》三次入围布克奖。2011年,以小说《终结的感觉》获得了这个奖项。习惯用奖项作为标尺衡量作家的人,终于可以对巴恩斯另眼相看了。正是从那时起,巴恩斯的作品开始大量地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如今,我们几乎已经可以读到他所有已经出版的作品。当然,巴恩斯的名字并不是那时才来到中国的,早在1997年,社科出版社的《英国小说研究》第四卷《现代主义之后》曾收有阮炜先生论巴恩斯和他的成名之作《福楼拜的鹦鹉》的文章,而那篇文章,写于更久以前的1984年,也就是说,从那时起我国英语文学研究界就开始对巴恩斯怀有兴趣和期待。

▲[英] 朱利安·巴恩斯:《福楼拜的鹦鹉》

但汉松 译

译林出版社2016年版

我个人非常喜欢巴恩斯的小说,经常会把他推荐个各种朋友。他的小说先有人物和故事的情况很少,通常从一种情境开始,可能是一种道德上的失误,然后开始追问,下面会发生什么。巴恩斯说,小说就像一只动物,有头有身体有尾巴,但身体内究竟有什么,一开始是很模糊的,然后他会慢慢梳理、增加人物和情节。除此之外,他的小说没有什么统一的风格,每一本都很不一样,有些非常传统,有些非常现代或后现代。每一本小说都可以看作是独立的个体,而每一本又都打着巴恩斯的烙印,他的聪明,他的幽默,他的惯用反讽。

据说,在刚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作家曾经有过一个计划,第一本书用第一人称,第二本书用第三人称,第三本书从女性的角度出发,第一和第二都实现了,但第三本就是《福楼拜的鹦鹉》,一本在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实验的写福楼拜的书,第四本才做到女性的角度。从那以后,巴恩斯的书就没有任何计划了。

在英国,巴恩斯经常被看作是具有欧洲文学色彩的作家,换句话说,就是那种创作深受法国影响的作家,代表欧洲文学志趣,风格纯正。但是在欧洲,尤其是法国,听到的评论则是“不,他是典型的英国作家。”他的作品被认为体现了英国的传统气质,冷淡,疏离中深藏悲悯。

关于这点,我们或许可以从他的履历中获得一些线索。1946年,巴恩斯出生在英格兰中部的列斯特,他就读于牛津大学,现代语言专业,主修法语。《福楼拜的鹦鹉》展现的就是他对法国文学的了解,因此深得法国人好感。出版那年,这本书就获得了“法国梅第奇奖”,数年之后,法国文化部还授予了巴恩斯文学艺术军官勋章。

从牛津毕业后,巴恩斯曾经参加过《牛津英语辞典》编撰,那时他二十岁出头,觉得无聊时就尝试写些东西,而后写成了一本关于牛津旅游指南的书,主要记录那些去过牛津大学的作家们。辞典编完后,大约25岁,巴恩斯开始试图创作小说,他说,那是一个漫长且经常被打断的过程,期间充满了质疑以及情绪低落,当他的第一部小说《伦敦郊区》问世时,他已经34岁了。而这当中的很多年,他其实都是将小说束之高阁的。

巴恩斯也是记者出身,写了很多评论和访谈,但是在他看来,文学始终是告知真相的最佳途径写小说向读者所告知的世界的真相远远多于他所写的报刊文章,虽然两种媒介他都热爱,可是,在写报刊文章时,他的工作是让世界变得简单、更易于理解,让读者不费力就能读懂你所表达的内容。而在进行小说创作时,则试图全面反映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发性。报刊杂志上那些读来简单明了的,或者说干巴巴的语言,不会出现在小说中,而文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那些华丽、优美的词藻,他希望读者不仅读懂小说字面上所表达的意思,更期待他们在深层次的阅读中去品味字里行间所隐藏的信息

对于这个问题,同样既给媒体写文章又是小说家的苗师傅,不知道是否会同意巴恩斯的说法。不过,在这节课里,苗师傅并没有和我们讨论这个问题,而是主要从《十又二分之一章世界史》《终结的感觉》这两本小说带领我们进入巴恩斯的写作。《终结的感觉》是一本关于时间和记忆的书,关于时间会如何影响记忆、改变记忆,记忆又会如何影响时间。这本书也是关于你如何重新发现你生活中曾有过的一些重要关头,那些你总觉得有些不对劲的地方。你一直以为某件事情是这样发生的,突然有一天,你不那么确定了,原来你的记忆并不准确。下面我来讲讲我的记忆吧。

在我的记忆里,巴恩斯曾经和苗师傅进行过一场深入的对谈,他们同样聪明机智幽默,因此谈话的质量很高,几乎是我近几年所听过的最有趣的一场,以至于我到现在都还记得。他们就是从这本小说聊起的,继而聊到了反讽,聊到英国的文学传统,巴恩斯和苗师傅都穿着白衬衫,他们一个在椅子上坐得很直,另一位说话的时候会向前俯身,时不时地挠挠他的圆寸。他们也许还聊到了足球和绘画,是的,也许。我发现自己其实已经有点儿记不清了。

于是,我打开电脑,搜寻邮箱里留下的现场速记,准备抄几个金句放在这里,那么有意思的文件,我是不会删掉的。或者我应该直接在中读里翻翻旧的电子杂志,那时候,苗师傅还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班,他们的对话也许会刊登在某一期里。可是,你知道,我的记忆终归是不准确的,就像巴恩斯所说的那样。让我无比惊讶的是,这场对话并没有发生过。好吧,这就是时间对记忆的影响。

▲巴恩斯 (图源网络)

而记忆对时间的影响是,在这节文学课里,我们希望借由苗师傅对巴恩斯作品的阐述,完成一场两位作家之间的隔空对话。也许你会说,你在这里只听得到苗师傅,并没有巴恩斯的声音,但其实,巴恩斯就在他的作品里。就如他曾经所说,文学让我们感到快乐,也是让我们同从不会遇到的人保持那种神秘且亲密沟通的一种方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761319bqo

    謝謝。

  • 艳阳清风_k0

    感谢领读副主编,声音也很亲切悦耳。感谢《谁在书写我们的时代》!!! 感谢总序的讲者!感谢巴恩斯的讲者! 感谢奥兹的讲者!感谢彼德克的讲者! 感谢阿特伍德的讲者(与序是同一位讲者)!!感谢奈保尔的讲者!感谢麦克尤恩的讲者! 感谢帕慕克的讲者!感谢库切的讲者! 您们除了带给我们作品作家之外的历史性、哲学性、社会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知识,也带给我们您们的魅力! 您们引导我们去亲近作品之外,也让我们去找您们的其他声音和作品。您们让我对中读中了毒 !很想听到您们对名作名家的其他作品讲解! 感谢您们 让我对中读中毒! 也感谢张悦然!感谢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