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从“丧尽天良”到“良知光明”
非常高兴,今天这一讲已经接近尾声了,我相信对于大多数听众来说应该对阳明心学有了新的认知,对阳明心学如何帮助我们实现职场飞跃有了新的理解。我想说,对于充满智慧的你来说,听到这里应该隐约感到还是差点意思。
我相信听我的音频的朋友,可能一生都不会做丧尽天良的事情,但可能还对自己的良知能否呈现还有犹疑。
不用担心,这就是我对本专辑“阳明心学:并一样的打开方式”的特别设计,因为我们都很清楚,阳明心学是修心的学问,而我前面讲了很多通过大脑提升认知的内容。仅仅是为了增设一个台阶,让我们在良知光明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所以,这一节,我要将此路径彻底打通,就是从“大脑”到“心”的这一段路程,也是最难的一段路程。
如果我们直接修心,对于大智慧的人来说当然没有问题,就像中国的禅宗,南宗讲求顿悟,北宗讲求渐悟,但实际上南宗也是强调在长期修行基础上的顿悟,就是从渐悟到顿悟的过程。
我想这对于我们修炼阳明心学有非常高的借鉴意义。
阳明先生要求我们不要到万事万物中求寻求真理,而是向内求,格心,反求诸己。实际上真正的含义是,我们在外部学习的知识,如果不能与我们的心相映照,或者说不能从心上真正的认同,是没有意义的。
在我理解是可以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外部接收的数据或信息进入我们的大脑,但这些仅仅是一些表象的素材,经过大脑加工可以变成知识,但还不是真知,更不是智慧。
第二阶段,是我们的心对大脑中的知识进行验证,同时指导我们去行动,如果能做到知行合一,那么大脑中的知识就转变成了心中的良知,就是我们真的拥有智慧了。
这里我想强调几点:
1、心对大脑中获取的新知识应该是实时进行验证,并同时指导我们身体力行,如果能做到知行合一,说明是真知,就是阳明说的真知即行。
2、心对大脑获取的新知识,如果不能指导我们身体力行,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我们大脑学习的是错误的知识,心会要求大脑将其清除,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去除干扰因素。
另一种是我们大脑学习的是有用的知识,但没有办法立即做到身体力行,这就是我们要修心,可以理解为身与心的斗争,直至最终能知行合一。
而到底属于哪种情况,是交于我们的良知去判断。
3、我们前面说要善用工具,我也分享几种修心的工具。
第一个工具是镜子,就是我们每天要用的镜子。镜子怎么才能照清楚自己呢,当然既不能有灰尘,也不能有雾气。如果有就擦除掉,这就是格心。
实际上,我们工作中处处都是镜子,同事是我们的镜子,客户是我们的镜子,我们工作中接触的每一个,都是我们的镜子,可以照出真实的自己。生活中,家人和朋友也是我们的镜子,对着镜子,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我们成长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就像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第二个工具是秤或天平。怎么才能称东西准呢,如果是秤,至少需要三个东西,一个是刻度准确,一个是要有定盘星,一个要有秤砣。如果是天平,就要有砝码,哪一个出问题,都无法准确称量,所以我们要不断的校准,这也是格心。
秤,可以让我们称出自己几斤几两,从而始终胸怀若谷。天平,可以让我们知道平衡,从而始终保持公平公正之心。
第三个工具是“信”,不是书信,而是相信。有人说对于阳明心学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想说,这八个字对于研究阳明心学的专家也许适用,如果我们普通人也抱持这样的想法,最大的可能性是糟粕没发现,精华反而当成了糟粕。这里分享阳明先生在《示弟立志说》中写给弟弟的两句话: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另外,我想说的是,阳明先生当然懂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所以王阳明作为儒家四圣最后一位大儒,其阳明心学作为儒家思想的最后一座高峰,是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精华所在。对于初学者而言,其中糟粕当可忽略不计,其中之意待我们成了阳明心学的专家之后再来评说不迟。
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我想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大脑与心的距离,如果良知不光明,何止十万八千里。
我们不要只顾着武装自己的大脑,而忘了光明自己的内心。
当然,阳明先生说:我所说的心,不是指那一团血肉,是我们的精神,是我们的意识。
当我们的心之本体光明,你会发现,遇到问题就会自动的交于良知去判断,去行动,你将拥有强大的力量!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再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