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30秒决定作文分数的奥秘
第一节 以读者为中心的作文思想
课程开始之前我们先看一下网上的两则八卦,说的是两位著名作家作文考试不及格的事。一则是2014年作家张一一因为高考作文只得29分,而将湖南考试院告上法庭。另一则是大作家麦加替儿子写作文,作文得低分的事情,当然报道不可能百分之百还原事实,仅就一个考试的分数也不可能评说几位作家的影响和水平。
事后各方评论众说纷纭。或许其中有些炒作的成分,但是这些实例和声音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每位老师、家长和学生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考试作文绝不是仅仅是写作水平高就一定能取得高分。
那反过来说,写作水平如果不是很高能取得高分吗?这听起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不下结论,等大家听完我们的整套课程以后自己总结答案。
我们的课程中没有批判现行作文评价标准的意思,相反,而是本着一种极度赞扬,欣赏的心态去研究和学习。
作文在诸多的考试题型中最为特殊,是唯一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参考答案的题型。另外,它除了是一种考试题型,还有流行文化的属性。
什么是流行文化的属性呢?就是说作文教学的方法或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数学三三得九是永远不会变的,但作文却一直在变,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在不停的变化。
比如:我们小时候写作文的取材基本是助人为乐、学习雷锋之类的内容,老师还要求我们用总分总分三段的格式,到了高年级就开始要求开头用排比的格式等等。但这些方法流行几年后就被一些新的方法代替,比如近几年有些地方老师又要求孩子作文写5段。加副标题,写分标题、写题记后记,还有写体、文言文、童话之类。还有套公式模板的等等这些,很多花样。
举个真实的例子:去年我在某学校听课时,一位权威的语文教师亲口在课上告诉孩子,考试作文写题记容易得高分。
我估计很多同学也听说过类似的方法,有些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大家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为什么呢?
很简单的推论,就是因为看到很多满分作文参考书上是这样写的。他们写了童话得满分,他们写了题记得满分,他们加了分标题得满分等等。所以总结出来我这么写也得满分。
这看起来是一个无懈可击的推论,但为什么你这么写还是得不到高分呢?
因为刚才这个推论根本就不成立,你不能因为看到三只白色猫,就得出天底下所有的猫都是白色的这一结论。也就是说,那些大量写题记得低分的孩子,他们的作文并没有印到你看的那本作文书上,或许他们的情况才和你是相似的。
所以许多看似美妙绝伦的好方法,仅仅只是眼前的镜花水月,近在眼前,却又让你遥不可及。
为了不让这些花样扰乱大家的视线,这里我只说一句话:那就是好的作文第一点就是:要兼容性高。所谓兼容性就是你的内容、语言、形式、中心等各方面都是融为一体的,不需要刻意添加修饰。自然顺畅,内心声音的真实传达就是最好的。
这一点或许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更容易理解。我举个例子,有位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写了这么一篇小作文,文字非常朴素,但是兼容性很强,所以杀伤力也就很大。题目是生日
今天,是我的生日。
妈妈买了一个布娃娃送给我,
还给我买了精美的生日蛋糕。
这下可把我高兴坏了!
哎……这个布娃娃太大了,
我根本抱不动啊。
我告诉了妈妈,
妈妈立刻去给我换了一个新的。
新的布娃娃可爱极了!
其实,布娃娃和蛋糕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妈妈的爱!
抛开考试的评判规则,我觉得这样的句子和感觉出现在中小学作文中就很好。
如果你本来作文水平一般,生硬地加上一个不兼容的花样,这就像是给一辆自行车配置了一台奔驰的发动机。不仅起不到正面作用,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静心思考一下,这些千变万化的花样最终目的是为什么呢?是为了的高分,也可以说是为了通过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而得高分。
那么我们这一节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考试作文要以读者为中心,所谓读者就是阅卷老师。
只是上述一些方法多多少少有点向老师要分儿,或者照着葫芦画瓢的意思?弄不好还会引起阅卷老师的反感。你用的技巧都是老师教给你的,阅卷老师一看到你开头有个题记就知道你想干什么,你觉得他会傻乎乎地配合你吗?
虽然要以读者为中心,但有一点一定要端正,那就是分数不是你要来的,而是老师给出的。你和阅卷老师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合作的关系,你要把自己当成一个阅卷人去设计作文,而不是当成文章作者去抒发情感,进一步说,作文的过程就是一个你帮老师阅卷的过程。是一局你和阅卷老师的心理游戏,看谁先看穿谁的心理。
那么你就必须先知道老师怎么阅卷,你才能够在写每一句话之前,就能猜到老师读到你这一句话的表情和心理活动是什么样的。
做个形象的比喻,大家都看过关于太极拳的影视剧,对战中这种舍己从人的思想也是我们这套课程的核心理念。想要玩好这个游戏,就必须有点团队精神,先充分了解你的队友,也就是阅卷老师,下一节我们就详细讲解一下阅卷老师给你的作文打分时无法克服三个心理弱点。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