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第二讲(2) 此斋非彼斋

《人间世》第二讲(2) 此斋非彼斋

00:00
13:08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此斋非彼斋

 
我们从这两段来看,已经看到颜渊的态度,从自己最初的立场上大大地退步了,遭孔夫子几句话一套,自己开头那种雄赳赳、气昂昂要纠正卫君的错误,要保国保民的想法已经没有了。但是,从他的方法来看呢,“端而虚,勉而一”这一套拿出来遭孔子否定以后,他又拿出另外这种和光同尘、委曲求全的方式来接近卫君,实际上已经从最初的直线救国,变成了曲线救国。大家想一想,自己在生活当中遇到这些情况,又是怎么样办的?
 
但是,即便是这种和光同尘、委曲求全说法,仍然受到了孔夫子的否定。 “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大多政法而不谍,大,这里作“太”讲,指办法太多了,虽然有法度,但是不方便,不通达。虽然能够保身,不会被别人抓到把柄,但仅此而已,怎么可能达到感化卫君的目的呢!你太坚持自己的成见了,你还是不得要领啊。
 
当然,孔夫子这样一批评,颜渊就没有进一步的办法了,只好老老实实地向老师请教,“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我确实已拿不出进一步的方法了,请问老师您的方法是什么呢?请老师指点一二,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呢?
 
“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暤天不宜。”孔夫子见他不再坚持已见,就跟他说道,你要先斋戒啊,斋戒好了之后,我再告诉你该怎么做。你有成心、成见去做事,哪里会有这容易的呢?如果你以为容易,就是与老天爷的意思相违背了。暤天不宜,就是不合自然之旨的意思。从这里开始,就要引出整个篇章中最重要的概念——心斋。颜回一听,要斋戒啊,于是就说,“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
 
庄子笔下的颜回,与儒家的文献记载里是一样的。颜回是个穷棒子,自己穷,哪有资格喝酒啊,所以,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已经几个月都没有饮过酒吃过肉了,这个样子算不算是“斋”呢?我们年龄大一些的人,凡是经过了上世纪“三年自然灾害”的人,也算是吃了三年的斋,尽管那个时候,每个人还都配了极少量的“肉票”。那时的猪牛羊同样没有东西喂,是很可怜的,它们早点死,也就算是早点解脱了。人都吃不饱,哪有猪牛羊吃得饱的可能性呢?所以,那个时候真正吃到的肉,就是货真价实的“三净肉”,都是死猪死牛等等。记得那个时候,有一次我吃到一份回锅肉,嗨呀!含到嘴巴头香得不得了,根本舍不得吞!颜渊过的这种日子,要过一过的人才知道其中的味道。
 
但是孔夫子说了,“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此斋非彼斋啊,颜回不吃酒肉的这个斋,是祭祀之斋,而非是心斋。在古代的祭祀里头,在祭祀的时间段里面,你作为国君,或者相关的大臣,乃至于一般的工作人员,都必须要进行斋戒、沐浴的。但孔夫子在这里否认了这种斋戒,他说这种斋只是一般性的祭祀之斋,不是能净化人心、合于大道的心斋。
 
 
全篇的重中之重
 
前面孔夫子说了很多,那种种的社会现象、种种的人心险境,我们怎样才能面对这样的局面?所以,这个“心斋”呢,我们就要认真对待了。于是颜回就问了:“敢问心斋?”那什么是心斋呢?下面我们要讨论的,就是这篇文章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修为的一个关键之处。孔夫子跟颜回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这一段关于心斋的解说,如果我们有雅兴,不妨把它抄下来,背实、背牢!自己静坐的时候,也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观法来修。我们打坐,静不下来,就要学这个心斋。“若一志”,前面孔夫子批了颜渊的“端而一”,但现在还是要将它归在“一”上来。其实我们的志啊,经常都处于散漫的状态,成天东一下子西一下子的,所以要一,要心神凝住,要把精神专注于一点。“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这里虽然只说了一个耳,其实也要我们无视之以眼、无嗅之以鼻、无味之以舌……总之要我们关闭六识,以心来感受万事万物。听之以心嘛,就是关闭六识而任化,任什么化呢?任造化!不仅仅如此,还要“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为什么呢?因为心有知觉的功能,它会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攀缘取舍。为什么要“听之以气”呢?听之以耳眼等,我们就会随外境转;听之以心,我们同样可能燥动不安。那么听之以气呢,这在道家或中医医家里,讲究就很多了,气无情虑嘛,气是无情态、无社会性的,是纯自然的,也可以说是一个似有似无、很空灵的东西。
 
我们从一生下来,这个心就反反复复在受社会情态的影响。我们真正静下来打坐了,关闭了眼耳鼻舌身,你坐下来后,可能是眼耳鼻舌身都不用,而只在内心深处观照。但内心受社会情态污染的那种惯性仍然存在,他同样会在你打坐的时候强烈的释放出来,来干扰我们的修为。所以,听之于心仍然是靠不住的。
 
庄子借孔夫子之口告诉我们,“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那是一个从听之以耳,再到听之以心,再到听之以气的过程。这是一个损之又损的过程。听之以气,就要对我们心里面的情感、知识、智虑进行损、减,最终要损减到“至于无为”的状态--解牛的那位庖丁就是这样才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下面孔夫子继续解释了,“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止,是依靠的意思,耳朵的功能就是听,用佛教的观念来说,外界的声音称之为“声尘”。如果我们把声尘去掉了,尽管我们内有耳根、耳识,但耳根与耳识也不会起作用。同样的道理,外界的色,即是“色尘”,没有了色尘,眼根、眼识又看什么呢?所以,听止于耳,相对还是好理解的。
 
但心止于符,就不是那么好理解了。心的功能在于什么呢?念头、概念、符号,心依靠的是概念、符号等,也就是俗话说的念头。念头是一个抽象的东西,所以这个符呢,也可以作见解讲,也可以作概念、念头来讲。我们的心啊,必然是附着在这些符上面的,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它的功能。但是,道家所说的气就不一样。“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气这个东西,它是无形无相的。虚,并不是没有,它不是空,也不是非空。
 
“唯道集虚”,大道体虚,无为无相,不生不灭,大道把所有的这些空、无、虚,都集于一身。所以我们怎样使自己通过对气的感受,来达到对“唯道集虚”的一种感受?“虚者,心斋也”,你对这个虚有了真实体验了,你懂得什么是心斋了,进而你就可以体道而行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牵牛绳

    庄子这里说的是人性,说的是有为法,有为法与道不相应,所以解决不了问题,同时还会制造新的麻烦。等到我们的修为与道相应后,之前感觉是问题的问题也就不在是问题了。换句话说,在大道中是无所谓问题不问题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所谓的问题只是未悟之前的是与非罢了。

  • 行云流水_ue3

    选材很好,兼通佛道,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