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故事10:不惜代价保存古物

老子的故事10:不惜代价保存古物

00:00
05:26

一〇、不惜代价保存古物


在文明的国家,对于古物的保存,是非常重视的,经常会不惜代价以取得,或者用尽办法去保护其完整性。一个国家的古物,不但是展现祖先的智慧,同时也可以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献资料,或者给后人重大的启发,是一种难以用价钱衡量的资产。


主管文物保存的单位,其执行的成员,对于保存的知识,除了要有专业的技术以外,对于工作的认真与否,也是能否把文物保存完整的重要原因。照理说,身为负责此职的工作者,都要如同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可贵,才能尽责照顾好。当时的老子,身为史官,对于保护古物,作了如下的处理。


有一次,一位负责征集各地书籍的管理员,匆匆忙忙赶回来报告说,城西北二十里处,有一山间小村,一个农民挖地时,掘出了一个小瓮,瓮中有一卷书,是虞舜写的《萧韶》,可能是舜帝的真迹,此书现被一个叫春才的人收藏。


作为史官的老子,当然知道《萧韶》是舜写的一篇谈音乐的作品,只是没有办法找到,也没有人见过,因此非常珍贵,引起老子高度的重视。


春才虽然没有什么学问,但经验告诉他,这一卷书籍,一定是无价之宝,认为奇货可居,因而很多人要向他购买,但无论出多少价钱,他都不答应。

老子为此,事先在藏书室做足准备,以证实此书的真假,经查阅大量的资料,最后确认此书是舜的真迹。然后三番五次翻山越岭,来到春才家中循循善诱,巧妙地说服春才,最后以三镒黄金,买回这卷失传已久的《萧韶》。


任何事情的完成,事前的准备工作,是否能考虑周到,往往可掌握事情成功的先机,再则事中的审慎处理,临机应变,全程的精神贯注,都是非常重要的。做事情最忌讳的是,无事夸张,事前紧张,临事慌张,事后嚣张,这不但不是处理事情应有的态度,更是会让人瞧不起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的工作,以及平时的待人处事,都是我们学习经验,增长智慧最好的机会。无论事情是简单或是困难,无论有无有利的条件,或者有没有人相助,都是上天赐给我们磨练的好机会,我们应该以感恩的心境,学习圆满的态度,小心谨慎去处理,才不致于丧失长进的机会。


其实,当时老子任职的环境,并不是很好,当时的时势也非常混乱,如果是平常人,这个职缺是可以轻松过日子的,大可不必那么辛苦,去做这些困难的事情,却又吃力不讨好,做好了也没有人赞赏。然而老子是真正要做事的人,在他所任职的工作,认为是非常神圣的,是值得他一生全力以赴的。因而他的做事精神,不但磨练出成圣成真的特质,还给后人留下很重要的资料。虽然他当时候并没有想要成就圣真,但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在为成就圣真铺路,这是我们想要修成正道的人,应该了解并效法的精神。


说到成就圣真、修成正道,老子不仅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教的。那么老子又教了哪些人什么道理呢?请听下集《教庚桑楚无为之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沙漠虎

    故事讲得挺现代

  • 听友373108433

    三亿黄金?有那么多吗?

  • 水镜君

    三亿黄金那个黄字应该拿掉,因为春秋时所谓的金实际上是铜。